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培養孩子精神的豐盈感

文 / 涼爽


有網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拒絕給兒子買樂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掙錢自己買”。

評論裡有人迴應:“等他工作以後,即便有百萬身家,擁有了100套樂高,不會再有兒時擁有玩具的快樂了。”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食品科學博士範志紅老師最近的一則微博,引起了廣泛討論。

40元一斤的草莓,你捨得給孩子買嗎?或者說,該不該給孩子買?

  • 不買的家長理由是太輕易滿足孩子的購買慾望,擔心他不懂珍惜,從而變本加厲。
  • 買的家長的理由是,40元1斤草莓確實很貴,但也不是買不起,滿足一下孩子也未嘗不可。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不限制孩子買東西,孩子會如何選擇?


人們大多喜歡更多的選擇,比如收藏癖和“衣櫃永遠差件衣服的女人”。

一對夫妻在YouTube發佈了關於“不限制孩子買東西”和“爸媽不許說不的一天”、“孩子不許說不的一天”的視頻。

大女兒Txunamy過生日,父母帶她去了forever 21商場,最後Txunamy只挑了四套自己最喜歡的衣服,並沒有放肆地亂買東西。 媽媽Esthalla解釋到:“有選擇權的孩子,往往更自由,更懂得取捨和選擇。

孩子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何況是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父母害怕孩子在商場裡撒潑,不讓孩子跟著大人到超市購物,他們就缺乏商場購物的生活體驗,自由探索的空間受限。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有利於培養出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其生活體驗,提升社交能力,讓孩子愛上生活。他們學會篩選誘人的物品,而選擇他最想要的,這是一種意志力建立的過程。

但是,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施瓦茨認為,幸福意味著擁有自由和選擇,但更多的自由和選擇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相反,選擇越多,幸福越少!

我們的選擇總是受到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獲得性啟發式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因為比較、怕失去更好的選擇、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主觀感受。所以當人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即使人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

另外,美國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表示:有更多選擇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並且更容易放棄。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卻更容易養出心理問題的孩子。因為過度的自由,反而導致人的生活滿意度下降和臨床抑鬱症的增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減少他們的選擇項目,有助於增強他們注意力,有效選出自己更感興趣的物品和活動,學會愛惜。




孩子要的,是給還是不給?


楊鳳池在微博說,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尹建莉說:正好相反,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沒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少,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很想滿足他,卻驚恐地發現永遠無力去滿足他了。因為此時的他要麼變成了不配得到任何東西的可憐蟲,要麼變成極度貪婪的人,慾壑難填。愛孩子,就去滿足他。

兩位老師說的觀點都正確。到底給不給孩子,必須有個度。

一塊錢一斤草莓也好,四百塊一斤草莓也罷,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意的是家長讓不讓他們獲得滿足。

太多成年人一味地按成人的評判標準去拒絕,不假思索就認為孩子的訴求不合理,還不允許孩子用哭泣來表達失望和憤怒。

筆者曾經跟團出遊,團裡有位二年級的男孩子直勾勾地注視著櫥窗裡的高達模型,眼裡似有光。現在是十點五十分,我們需要馬上趕往下一個景點,不巧的是店鋪十一點才開店。導遊已經三十五歲了,仍然記著小時候媽媽沒有給她買她最想要的玩具,即便是完全負擔得起,媽媽也沒有那樣做。於是與我們商量原地等待十分鐘,幫助小男孩圓夢。導遊說,長大後他一定會感謝媽媽,因為在旅行期間,媽媽在乎了他的感受,他獲得了他想要的玩具。這將是他往後懷念的榮光。

總結來說,就是——不要什麼都不給,也不要什麼都給。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40元1斤的草莓,該不該給孩子買?


什麼都不讓孩子買,孩子會發生什麼?


孩子的需要不被滿足或者被延遲滿足,他成年後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1、缺愛和缺乏安全感,更多的物質都難以彌補,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鬱

2、討好型人格,低自尊低自信,人際邊界感模糊不定,具體表現為經常為別人付出,不敢為自己爭取利益,同時很難拒絕別人。

那些無限制讓孩子自由選擇的家庭,本就是富裕有餘的家庭,當然可以無條件滿足孩子。如果家裡經濟條件真的有限,怎麼辦?

錯誤的做法是:

1、譴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虛榮、自私;

2、責罵孩子的慾望,製造匱乏感,將貧窮的標籤印在孩子心裡。

建議:

商場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場所,可以建立孩子的社會規則感,培養社會能力。對於孩子來說,買了草莓他們自然開心,但他們更在意的是父母是否“看見”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對於家長來說,不要欺騙,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買不起草莓是自己的錯。向孩子攤牌,父母愛你,想給你更多,但暫時沒有多餘的金錢和能力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父母的錢需要努力才能得來的,孩子喜歡草莓,我們可以努力學習,將來賺更多的錢。如果孩子很喜歡草莓,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選購另外東西。

窮養不等於把貧窮感、自卑感和匱乏感灌輸到孩子的心裡,富養的條件並不只是金錢的富裕,而是培養孩子精神的豐盈感。比如,這件商品很貴,現在可能買不起,但是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未來去擁有它。

Reference

巴里·施瓦茨. 選擇的悖論[J]. 銷售與市場(評論版), 2013.

—— 今日作者 ——

涼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