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將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徐晃五人事蹟合在一起,高度評價他們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後來,人們常常稱呼他們為“五子良將”。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有了排名,就有人想比較一下,曹操集團這五大名將之間的排名,誰是第一呢?

對於“五子良將”第一名,很多人可能會選張遼,因為“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每個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可以娓娓道來。據記載,張遼以區區八百人,打敗了孫權親自帶領的十萬大軍,亂軍中還差點活捉孫權。同時,張遼是五子良將中,唯一被後人選進“武廟七十二將”的,是因為他一生中沒有大的敗仗。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至於最後一名,大部分人應該會認為是于禁,因為最後投降了。于禁在樊襄之戰,率領三萬大軍救援曹仁。關羽審時度勢,決開河堤,搞了個水淹七軍。于禁在要被淹死前,不得不投降,以致晚節不保。大家認為于禁如此輕易的被關羽打敗,戰鬥力指數是五人中最弱的。

其實只看樊襄之戰,于禁被關羽打敗,也不是那麼恥辱的事情。首先,關羽號稱劉備集團最強名將,關羽已經是被渲染成神一樣的存在:白馬之戰,於百萬軍之中取袁紹大將顏良首級,解白馬之圍;樊襄之戰,威震華夏,打得曹操一度準備遷都以避鋒芒。而且,于禁被關羽打敗,那是水戰。于禁常年在北方,以陸戰為主,相信大家騎馬在陸地上打的話,于禁能跟關羽大戰三百回合。但是,關羽用計,水淹樊襄,迫使于禁以不熟悉的水戰來對付關羽,那有不敗之理。七軍歷史上記載是天災,就算其他四子率領七軍救援曹仁,相信結果也是一樣!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于禁早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來沒有失敗過,曹操還稱讚他可以和古代名將相提並論。于禁征戰多年,主要對手有廣威、呂布、張超、黃邵、袁術、張繡、眭固、袁紹等人,他們都曾經是于禁的手下敗將。曹操任命于禁為主將而不是其他人,統帥七軍三萬支援樊襄,也證明了在曹操心中,于禁是第一選擇。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曹操在得知于禁投降以後,表現得特別失望,大聲感慨“千金易得,一將難求”。相信如果不是樊襄之戰于禁晚節不保,他真的會是曹操手下第一戰將。

至於張遼,由他獨立領兵取得的最大勝利,就是逍遙津之戰。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將士硬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再次擊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免於被活捉。

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又稱逍遙津之戰,是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歷史已經有定論,可惜他卻在最後卻變節了

孫權的軍事能力非一般的差,卻偏偏喜歡親征,特意不帶上陸遜,可能是想顯示一下他自己的能力吧,結果是不斷地吃敗仗。由此可見,東吳軍隊到了三國的中後期,戰鬥力的確大大削弱了。張遼率領800將士一個猛衝就能將十萬軍隊打得潰不成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如果論及過往的戰功,實際上于禁所經歷的大戰,對手之強勁,是遠遠超過張遼的,在主子曹操的心目中,于禁也是在五子良將中排第一的。

所以,很多熟悉三國的讀者都認為,在曹操陣營中,于禁是不折不扣的第一猛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