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曹操 諸葛亮 軍事歷史 劉備 歷史 烏孫醉山 2018-12-06

漢末,群雄割據,曹操在官渡以弱勝強,自此勢如破竹,他憑藉著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聚集在身邊的眾多的謀士和以命相博的將領,在北方連戰連勝,最終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心願。

北方戰亂剛平,曹操雄心壯志想要趁此勢頭統一全國,於是派兵南下,想要一舉殲滅在荊州的劉備和江東孫吳,這場戰鬥雙方實力懸殊,曹操信心滿滿,認為只要順利過江就可以完成統一全國的千秋偉業,但沒曾想在赤壁這個地方遭遇了一場大敗,這場戰役之後,曹操從此再沒有機會實現心中的偉業了,反而這一場戰役促成了三國局面的形成,對曹操是相當的不利。劉備抓住機會,積極發展自身力量,先是以荊州為根據地,後與諸葛亮等人取了益州,隨後盡得川蜀之地,又奪取了漢中,至此,吳,魏,漢三足鼎立全面已成。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眾所周知,蜀漢在這三個國家裡無論是地盤還是人口都遠不是另外兩個國家的對手,尤其是北面的魏,但是在劉備登位,諸葛亮治理蜀漢以後,蜀漢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北伐,儘管屢屢失敗,但是諸葛亮還是不曾停下北伐的腳步,那麼為什麼實力最為弱小的蜀漢一定要以小博大北伐曹魏呢?

首先,諸葛亮在治蜀漢時就敏銳的覺察到蜀漢所處的大環境有多麼的不友好,他很清楚的知道蜀漢人力物力都不及另外兩個國家,如果等著曹魏從戰爭中緩過神來,那麼以被滅國是早晚的事。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思想,時時牽動著諸葛亮的一片赤誠之心,拼盡全力也要在戰爭方面,不讓蜀國處於劣勢。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第二,就算曹魏不主動進攻,但是蜀漢國家實在是太小,能夠經營的也就是這麼大的地方,即便是將蜀漢治理成強國,也不可能跟國土更大,人口更多的曹魏抗衡,蜀漢國家國力的上限就那麼高,再運營也不可能會有大的作為。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第三,作為軍事家,諸葛亮也知道在軍事上如果一味的採取守勢,在攻防的高壓之下,守方一定會犯錯誤,而一旦犯錯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他選擇北伐主要是想佔據主動,不斷地騷擾曹魏,可以讓曹魏國內不能夠一心一意的發展國力,如果在這過程中,敵人出現破綻,蜀漢可以佔領魏的土地,逐步的蠶食曹魏的有生力量,如果露出更大的破綻,他們就可以抓住機遇,收復中原。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比較有趣的是,北伐都不是蜀漢一國單幹,一般都是聯合東吳一起,他為什麼選擇兩國聯手?一個原因是他知道自己一國力量太過薄弱,必須有個強有力的幫手和他一起並肩作戰。還有個原因是希望在不斷北伐的過程中,讓吳魏作為主要戰場,這種情況是蜀漢最想見到的,兩強硬碰硬,弱小國家往往獲利更大,這種戰略是符合一個弱小國家想要生存下去的原則的。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何還要主動北伐?


諸葛亮不停的主動北伐,從主觀上來說,是拖累了蜀國發展農桑,大量的成年男子都去參加北伐,這是蜀國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從全局來看,主動北伐好處頗多,他把戰火引到了川蜀之外,蜀國的百姓自然可以趁此機會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國力,同時,連年的戰爭,使得曹魏和東吳始終都在高度的緊張中,他們無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心一意的國內發展中,需要時刻關注戰局的變化,剛好給了弱小的蜀國慢慢成長的時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