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聰明人為什麼不承頭單幹,而總是要選擇一個君王來輔佐

曹操 諸葛亮 雍齒 劉邦 孫權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8-11-30

有一句話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就是說,聰明人 (讀書人)如果選擇自己上位單幹的話,他一定是搞不成功的。所以他只能選擇輔佐其他人。

那麼,聰明人為什麼搞不成功呢?

古代的聰明人為什麼不承頭單幹,而總是要選擇一個君王來輔佐

(被劉邦所恨的雍齒)

第一,聰明人氣量不會很大。

氣量大不大,是一個人能不能夠當好領導的最重要的標誌。我們看歷史上那些最終做大的人,他們在上位,以及取得成功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非常大的氣量。

比如劉邦的氣量就很大,他一生最恨雍齒,但是他卻把雍齒封侯。他都是皇帝了,要想把雍齒殺掉,簡直太簡單不過了。但是他居然能夠忍,還封他為侯。

再比如曹操。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那個集團,就因為他的氣量大。那些讀書人天天罵他“曹賊”,不斷有人背叛他。但是他抓到那些人後,只要是人才,他都會留下他們。所以曹操人才最多,也做得最大。

聰明人為什麼氣量小呢?因為別人說聰明人的那些話,聰明人都會記在心裡。有時候忍不住就要報復別人。他因為聰明,也有能力報復別人。這樣他肯定就不會團結很多人。團結不了人,沒人跟他幹,他當然當不了領導。

古代的聰明人為什麼不承頭單幹,而總是要選擇一個君王來輔佐

(諸葛亮)

​第二,聰明人能謀不能斷。

“謀”和“斷”在一個集團中,是缺一不可的。我們看古代打仗的時候,那些謀士常常給主公出上中下三策。他為什麼要出上中下三策,而不只出一策呢?其實,既然是上中下三策,而不是左中右三策,說明這計策已經分出優劣了。既然已經分出優劣了,那就出上策好了,為什麼還要出中策和下策呢?原因就在於聰明人能謀,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決斷。

可是,戰場形勢常常瞬息萬變。一個計策,如果沒有及時實施,機會就可能稍縱即逝。所以,如果讓聰明人來當領導,他猶豫再三,反而常常不會打勝仗。

諸葛亮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諸葛亮在組織北伐的時候,他要追求面面俱到,不敢用險,所以諸葛亮北伐註定不可能有大失敗,但也不可能有大成功。

古代的聰明人為什麼不承頭單幹,而總是要選擇一個君王來輔佐

(蕭何)

第三,聰明人做事瞻前顧後。

古代是很講究秩序的,你是王侯將相,你永遠就是王侯將相。你是黎庶百姓,你永遠就是黎庶百姓。這種情況是很難打破的。

因此,如果你想做大事,你相當於就在打破秩序。比如造反之類。但是,要打破秩序,就要承擔風險。而且風險是非常大的。像造反這樣的事情,一旦失敗,那肯定是要殺頭的。尤其是承頭的,那基本上就是千刀萬剮。

不過,造反也要分承頭和跟隨兩種。承頭很危險,跟隨則反而不那麼可怕。

當年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魯肅就曾對孫權說,我要是投降了曹操,當個大官是沒有問題的。你如果投降了曹操,曹操怎麼處理你呢?那話太明白不過了,意思就是說,你孫權這種承頭的人,肯定會被殺。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反而像項羽那樣,坑殺了秦卒,反而把章邯封王這樣的奇葩事,那是少之又少。

聰明人在幹事之前,他都會研究一下,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他會做一個仔細的評估。如果風險太大,他是肯定不會去幹的。

蕭何當年一定要把劉邦捧起來,他不當老大,大約就是他知道,當老大這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第四。聰明人名望不夠。

一個人為什麼那麼聰明?是因為他讀了很多書。一個人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因為他想通過寒窗苦讀,改變他的命運,獲取富貴,封妻廕子。

顯然,聰明人不可能是出生在錦衣玉食的富貴之家。

而古代要想聚集一個集團幹大事兒,必須是要找富貴人家的人來承頭的。陳勝把錦書塞在魚肚子裡,又在野廟裝狐狸叫,但他依然不自信。還是要假裝是扶蘇和項燕這樣富貴人家出生的人來承頭,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