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曹操這一生,打得最輕鬆的戰役有兩個,一個是拿走荊州,因為劉表死了,在荊州豪強階層的把持下荊州投降。而另一個是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在曹操大軍開來後,張魯就想投降,最初是他弟弟張衛不同意,結果張衛被曹操痛揍了一頓。

張魯又想投降,手下謀士便勸:如今投降是不會得到曹操尊重的,不如先到巴中裝作繼續抵抗,然後再說。張魯聽從了這個意見。但臨行前卻是拒絕任何損毀行為,連自己的珍寶都完好保留,通過這種方式,全交給了隨後到來的曹操。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曹操立刻明白了張魯的意思,連忙派人去慰問和勸降,張魯就這樣體面投降。但同時,問題也在此刻產生,皆知漢中和西川的關係是“脣齒相依”。漢中被曹操輕視搞定後,西川大亂,“所謂一日十驚”,都怕曹操在此刻,趁勢進攻西川。

可曹操卻不久後,就留下夏侯淵,他回去了。由此四年後,劉備發動漢中戰役,黃忠定軍山斬了夏侯淵,曹操不得不又跑到漢中來,跟劉備血拼,最終敗給劉備。那麼曹操為何在公元215年,沒有一鼓作氣,趁勢進攻“一日十驚”的西川呢?給了劉備時間反咬了曹操?這一切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綜合起來,原因有三!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一、赤壁之戰的影響

皆知赤壁之戰,就是在曹操輕鬆地拿下荊州後,他又玩了一把即興發揮。因為出征荊州前,根本沒“滅江東”這個議題,都認為荊州之戰,會是一場苦戰。畢竟當時荊州“帶甲者十萬”,是當時天下除曹操外的第二大諸侯。

可誰也沒料到,劉表死得這麼是時候,故而曹操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等,發動了赤壁之戰,並導致慘敗,為此曹操痛苦郭嘉,其實就是一種反省方式。再看如今徵漢中,又是這種情況。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曹操已經有了赤壁慘敗的教訓,他豈能再倉促決定征討西川?雖這時劉曄苦勸: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並道出,劉備剛得西川沒多久,又是通過欺負劉璋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蜀中不服,不能給劉備消化西川的時間。

可曹操卻還是遲疑不定,不是曹操不想,而是實在怕再出一回“赤壁慘敗”。故而,這是曹操沒有及時進攻西川的最關鍵的原因,赤壁之戰的慘痛教訓,讓曹操不得不謹慎,哪怕是過分謹慎。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二、對劉備的重視程度

曹操對劉備的重視程度,從來都非常高,他太瞭解這個對手了。當年劉備那麼弱小的情況下,都打不死,更何況如今劉備擁有了西川等地,對曹操來言,劉備的翅膀已經硬了,更加難對付。

這也決定了曹操不敢冒然跟劉備開戰。雖如今的劉備,還在公安為荊州的事,跟孫權對峙。但這一切咱如今知道,但在曹操所處的時期,通訊靠馬跑等條件下,曹操是拿不準的,劉備到底回來沒回來,走到哪裡了?這都是疑問。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就算劉備在公安跟孫權對峙,但蜀中還留著諸葛亮呢。曹操相信,劉備是不會傾巢而出,丟下西川跟孫權為荊州拼命,必對西川必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就算沒有赤壁慘敗的教訓,也不敢貿然攻擊。

曹操是不會被什麼利好的“一日十驚”,和美好“傳檄而定”而說服。因為曹操已認定了,進川作戰,必會是一場苦戰,危險係數太高,得不償失。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三、曹操老了

司馬懿是什麼時候嶄露頭角的?不是在關羽威震華夏,勸阻曹操準備遷都時,而是在這時。因為對於趁勢進攻西川,司馬懿也是持肯定態度的,為此也勸曹操:“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在公安跟孫權對峙),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司馬懿這個意見,跟劉曄是完全一致的,那麼為何單說司馬懿這句?因為司馬懿最後這最後一句太給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即,真正高明的人,講究拿捏時機。既不能在時機不成熟時,冒然行動,也不能等時機過去了再玩馬後炮!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曹操聽聞司馬懿這句後,反駁道: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邪!這就是“得隴望蜀”的由來。這就是曹操為何放棄進攻西川的真正理由。

即,目標達到了就見好就收,不能貪多嚼不爛!不過曹操的這句話,卻反應出了曹操,已失去了之前氣吞天下的豪情了,宣佈了曹操進入到了晚年時期。

曹操擊敗張魯後,為何沒有徵討劉備?不是劉備命好,是曹操太現實

同時,司馬懿隨著這句“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的給力話,也開始走向曹魏前臺,並暴露了司馬懿,致死未變的最大特徵:講究拿捏時機。而曹魏真正的危險,就這樣在漢中,也隨著司馬懿和曹操這一勸一答,而到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