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郭嘉才是三國第一謀士,4條妙計助曹操北定中原,諸葛亮差太遠

曹操 郭嘉 劉備 袁紹 袁譚 上觀新聞 2018-12-02

三國時期,戰將如雲,謀士如林,他們各自施展才幹,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叱吒風雲。而從當時的情況看,謀士的作用要大於戰將,正所謂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但謀士也不好做,不是計謀雖好卻不被主帥採納,弄不好還要掉腦袋;就是出了餿主意而誤了主帥的大事。唯有一人,不僅被言聽計從,而且謀劃的計謀每每能佔得先機。他,就是曹操帳下的謀士郭嘉。

郭嘉最初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袁紹表面上待人謙恭,禮賢下士,對郭嘉而言當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袁紹對這個年僅20歲左右的青年人也的確是“甚敬禮之”,款待了他數十日,但郭嘉最終還是沒有留下。他對袁紹的謀士辛評、郭圖道出了箇中緣由:“智者審於量主,故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離開袁紹。後來經荀彧推薦,曹操召見了郭嘉,兩人縱論天下之勢,曹操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高興地說:“真吾主也!”從此開始了親密的合作。

當時曹操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袁紹。面對袁紹的盛氣凌人,曹操可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郭嘉對袁曹兩方的情況進行了比較,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即袁紹有“十敗”,而曹操則有“十勝”,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憑藉這十勝,“袁紹雖強,無能為也。”並建議曹操趁袁紹同公孫瓚爭奪河北、無暇他顧之機,消滅東方的勁敵呂布。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一方面,以漢獻帝的名義拜袁紹為大將軍,統管冀、青、幽、並四州,穩住袁紹;另一方面,挑唆呂布與袁術相鬥,削弱了雙方的力量,然後親自率軍,聯合劉備,征討呂布。呂布敗退至下邳,據城困守,雙方相持不下,以至於曹操打算退兵。郭嘉等人對曹操說“呂布勇而無謀,今屢戰皆北,銳氣衰矣”,因此應當趁趁此機會,“急攻之,布可拔也”。曹操聽從了郭嘉等人的建議,引水灌下邳城,終於擒殺呂布,消除了一個勁敵。

劉備雖然同曹操合力消滅了呂布,但他也明白曹操絕容不下自己,於是抓住曹操派自己攔截袁術的機會,脫離了曹操的控制,奪取了徐州,並同袁紹聯合對抗曹操。曹操無奈,只得親自率軍東征,討伐劉備,但這樣一來,又將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尤其是如果袁紹趁虛而入,將會前後受敵,非常被動,因此諸將都不贊成攻打劉備,認為“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奈何?”曹操也有些猶豫了,但郭嘉認為袁紹做事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而劉備剛到徐州,立足未穩,人心未附,如果迅速出擊,劉備必敗無疑。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留諸將屯兵官渡,防備袁紹,自己親率精兵征討劉備。果然,劉備認為曹操大敵當前,不可能會親自率軍前來,倉促之下,被曹操打得大敗,劉備棄眾而走,投奔了袁紹;關羽被擒,劉備的老婆孩子也都做了俘虜。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逝,曹操趁勢向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發起進攻,連戰連捷,諸將都認為應該趁此機會,將他們一舉消滅,但郭嘉卻向曹操提出了退兵的建議,他認為,袁譚、袁紹兄弟為了爭奪繼承人的地位,矛盾很深。大敵當前,他們必定會聯合起來抵抗,這樣要消滅他們並不容易;而一旦外來威脅消除,他們必然會自相爭鬥。不如退兵,“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回到許昌。果然,不久袁譚和袁尚之間發生內鬥,袁譚戰敗,向曹操求救,曹操趁勢出擊,袁譚被殺,袁尚逃走,曹操一舉奪得了冀州。

河北平定後,曹操又打算趁勢攻打烏桓,徹底消除來自北方的威脅。但部下擔心荊州的劉表、劉表會趁機偷襲許昌,郭嘉又一次力排眾議,對曹操說:劉表徒有虛名,只會空談,況且他“自知才不足以御(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議,以輕兵倍道兼行,出奇兵大破烏桓,陣斬烏桓首領蹋頓。回師途中,郭嘉不幸染病去世,年僅38歲。

當然,郭嘉雖然是算無遺策,但似乎也有“失算”的時候。劉備被呂布戰敗,投奔曹操時,謀士程昱曾建議曹操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徵詢郭嘉的意見,郭嘉說:“(劉)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耳。如此則將士自疑,迴心擇主,公與誰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而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也,不可不察。”從長遠來看,劉備不能不殺;但從當時情況來看,劉備又不能殺,因此郭嘉不殺劉備以避免曹操有害賢之名的建議,無疑是正確的。當然他也認為不能放劉備。但最終因曹操一時糊塗,放虎歸山,終於鑄成大錯。等到郭嘉阻止時,卻為時已晚。

郭嘉堪稱是足智多謀,他的英年早逝,對曹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後人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曹操赤壁兵敗之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郭嘉在,我一定不會落到這個地步!”從這句話中,我們或許也能夠看出什麼吧。

為什麼說郭嘉才是三國第一謀士,4條妙計助曹操北定中原,諸葛亮差太遠

欄目主編:王多 文字編輯: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