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6年曹操統一北方,公元207年遠征烏桓徹底撲滅袁氏勢力。曹操開始把目光放在南方,南方首要在天下之腹荊州。公元205年荀彧就講趕緊收復河北然後南下荊州。三國志: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鹹知公意,人人自安。郭嘉跟曹操商議統一天下方略,認為首要在荊州。傅子: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說明荊州非常的重要。荊州對於蜀漢東吳也是非常重用。諸葛亮在隆中對講此用武之國。而魯肅對孫權講此帝王之資。周瑜呂蒙都曾計劃從荊州北上圖北方,但都因他們英年早逝而擱淺。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鄴城做玄武池訓練水師,為徵荊州做準備。七月集結人馬徵荊州,九月劉琮投降。十二月曹操率水陸軍西擊孫劉聯軍。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水軍,孫劉聯軍水陸並進在烏林大破曹操陸軍。曹操不得已退回北方。原因在缺糧和疫病。三國志: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但是曹操留下徐晃曹仁等守荊州南陽郡南郡。臨走前派劉巴去招降荊州的零陵、長沙、桂陽三郡。劉巴對曹操講不能讓劉備得到荊州。曹操是因為飢疫而不得不退軍。曹操於是對劉巴講劉備如果圖謀荊州,我會率領軍隊打他。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09年三月曹操返回豫州譙縣訓練水軍以圖再戰。這時東吳周瑜程普圍攻南郡、劉備南征荊州零陵、武陵、長沙、桂陽四郡。這時曹操沒有去荊州是因為還不需要,打劉備更打不到隔著周瑜。因為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多才打下半個南郡。三國志:瑜(周瑜)、仁(曹仁)相守歲餘。七月曹操率軍至合肥。除了對付東吳,主要是為了解決盤居在此的地方豪張勢力。三國志:後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眾數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當時曹操忙於解決北方事務並沒有去征討。曹操來到合肥後立馬屯田。陳蘭雷緒數萬人起兵,東吳派人馬響應。曹操一邊派大將征討一邊跟東吳對峙。雷緒帶著自己的數萬人馬投劉備。三國志: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資治通鑑的說法是五萬人)十二月時曹操進不能打敗東吳,南郡那邊又有失。於是留下臧霸、夏侯惇、張遼、樂進、李典等人守。曹操短時間內是不會打荊州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元210周瑜就對孫權講曹操暫時還不會打我們,因為他的後方不穩。三國志: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曹操的腹心之憂就是跟漢獻帝的矛盾,或者說是支持漢獻帝的帝黨跟曹操親信曹黨的矛盾。資治通鑑注:操以赤壁之敗,威望頓損,中國之人或欲因其敗而圖之。後方之憂也有馬超韓遂宋建等人。三國志: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東吳還屢屢進攻,曹操不能又同時打荊州吧。曹操是想奪下荊州全境的,這樣才能掌控長中游。只要控制了長江中游,可以在荊州訓練水軍。順流而下可滅東吳,亦可兼併蜀漢。曹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認為原因有三。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第一:方憂在腹心(內有憂偪)

漢獻帝到許昌後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漸加深,原因就是爭權奪利。後漢書: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後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權力,身邊的近侍侍衛都是曹操的人。權力在曹黨那裡,漢獻帝身邊的人都非常不滿。後漢書: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國丈伏完)有很多人向漢獻帝進言,反正是說曹操不好的事。於是曹操把那些進讒言的人都殺了。漢獻帝氣的不行於是直接對曹操攤牌。後漢書: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漢獻帝的意思是講你能真正輔助我就該還政於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拋棄了吧或者把我廢了。當時曹操大驚失色,退出後滿身大汗。從此之後曹操不再朝見漢獻帝了。原因後漢書也講了: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公元200年又發生了衣帶詔事件。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往鄴城。從此每次征戰回來都不回許昌而是回鄴城或者回譙縣。三國志:公自淳于還鄴、公還鄴、公還鄴、公還鄴、軍至譙、軍還譙。在徵荊州前曹操就罷三公置丞相,把權力集中在丞相府。在此之前罷免司徒趙溫、太尉楊彪(三公都做過,五世三公。)、司空張喜等。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10年曹操發佈求賢令,還公開發現述志令。求賢令大家都知道。述志令主要講我年輕時志向是興復大漢、我要報大漢厚恩。交了兵權我就離死不遠了。為了國家為了家人不能交權。反正就一個意思我不會篡漢。這時的曹操任丞相兼冀州牧。除了在許昌設置丞相府外,把大本營設置在冀州鄴城。並不斷的從其他州劃出地盤併入冀州。公元211年曹操決定征馬超韓遂。在赤壁之戰前周瑜就對孫權講了馬超韓遂是曹操後患。三國志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在曹操征馬超韓遂時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曹操派人平定。曹操親率大軍征討馬超韓遂。馬超韓遂大敗,曹操的損失也不小。曹操乘勝追擊破安定郡。但這時田銀、蘇伯在河間郡叛亂,曹操不得已返回。河間郡在曹操的大本營冀州。當時曹操派曹仁率三萬多人前去平叛,可見規模也不少。三國志:馬超之戰敗渭南也,走保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蘇伯反河間,將引軍東還。蘇伯、田銀反,以仁行驍騎將軍,都督七軍討銀等,破之。七軍應該是數萬人,可見叛軍規模不小。河間郡在冀州,是曹操的大本營。這也是曹操不得不還回的原因。公元212、13、14、15年馬超韓遂繼續在涼州做亂。公元213曹操返回鄴城後忙著一件事——封公建國。五月封魏公,七月建魏社稷宗廟,十一月任命魏公國官員。曹操是要建立獨立於漢廷之外的行政機構,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魏公國的官員: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襲、衛覬、和洽、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王脩、鮑勳、鍾繇、華歆、王郎、程昱、蔣濟、劉放、孫資、劉廙、傅嘏、桓階、陳群、陳矯、盧毓、和洽、常林、楊俊、高柔、徐邈等。這些人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熟悉,但他們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這些人幾乎在三國志都有傳的。這些大多是文臣,武將也是在魏國任職。《魏書》:時諸將皆受魏官號。夏侯惇任前將軍。稱魏公後還兼任丞相,又把丞相府設置在許昌。使漢廷成為空殼子。曹操稱魏公,也是在察看是那些人反對他。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14年十月從合肥戰場退軍,十一月就處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三國志: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我覺得此事存疑。據魏氏春秋當時伏完把書信給小舅子樊普,然後他向曹操告密的。伏完死於公元209年,伏後給伏完的書信最晚是這一年。樊普事隔五年後才告密?我認為伏後肯定是做了一些不利於曹操的事。公元215年從漢中返回,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鄴城,進爵為魏王。其間賜死崔琰,罷免毛玠,殺琅邪王劉熙。曹操不會無緣無故的殺掉琅邪王劉熙。後漢書: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有人說劉熙要聯絡東吳,我沒找到這方面的記錄。早在公元206年時曹操就把八個漢室諸侯王封國除了。後漢書: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曹操在鄴城忙處理了南匈奴問題,把南匈奴分為五部。並派裴潛撫定代郡烏桓三部。資治通鑑:南匈奴久居塞內,與編戶大同而不輸貢賦。議者恐其戶口滋蔓,浸難禁制,宜豫為之防。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18年吉本、耿紀、韋晃、金禕、吉邈、吉穆等人密謀起事攻打許昌丞相府營。三輔決錄: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必是丞相府長史王必。但是他們失敗了,曹操把他們都誅殺了。還把名義上參與救火的百官誅殺。三輔決錄: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烏丸反叛,柯比能率數萬人觀望。曹彰率軍平定,當時曹操在長安準備支援漢中。劉備猛攻漢中。南陽郡侯音等人反叛,因為百姓苦於徭役。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激戰,曹操援救不利。關羽率軍北伐,圍攻襄樊。東吳也在進攻合肥。魏諷、劉偉、張泉等人圖謀攻取鄴城。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關羽)印號,為之支黨。(樑、郟、陸渾在洛陽周圍,群盜指的是造反的百姓)東吳也發動了進攻。陸機曾說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真命大。(還不是因為你東吳偷襲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第二曹操根本沒有空打荊州

曹操除了要應對後方,還要應對東吳的頻繁進攻。有人講曹操老打孫權,不打劉備。這是不對的,那是因為孫權進攻在前曹操反擊在後。公元209年東吳在荊州、合肥兩線發動進攻。公元211年這時曹操把目光放在關中涼州。曹操早就想解決西邊了,因為中原尚末平定。在公元210年時周瑜就向孫權建議取合馬超韓遂。三國志: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公元212年東吳遷都建業,為防止東吳侵略淮南而反擊。三國志: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十月準備徵東吳,公元213正月開戰。一個多月就退軍了,因為春水方生。淮南十幾萬百姓跑到東吳去。四月鄴城,五月封魏公,七月建魏社稷宗廟,十一月任命魏公國官員。公元214年五月東吳發動進攻。三國志:五月,權徵皖城。閏月,克之,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西線馬超韓遂宋建也是在作亂。七月曹操率軍徵孫權,十月就從合肥返回。不過三個月,曹操回去就處理了伏皇后。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徵漢中張魯。原因有兩個:1公元214年夏劉備已得到蜀地,須搶在劉備之前拿下漢中。公元214年十一月處理伏後,公元215年三月徵張魯。間隔不過四五個月。2還有就是支援夏侯淵剿滅韓遂等,而且韓遂有跟劉備聯合的意圖。獻帝傳載詔曰:韓遂、宋建,南結巴、蜀,群逆合從,圖危社稷,君覆命將,龍驤虎奮,梟其元首,屠其窟棲。典略:遂謂英曰:“今親戚離叛,人眾轉少,當從羌中西南詣蜀耳。”......及夏侯淵還,使閻行留後。乃合羌、胡數萬將攻行,行欲走,會遂(韓遂有說病和讓部下殺死)死,英(成公英)降太祖。七月進攻陽平關不克,糧盡準備退軍。以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實力,不到五個月就面臨斷糧了。在打張魯之前曹操就特意準備很多糧草,還得到了武都郡氏人糧草。退軍途中誤入張衛軍營,趁機進攻。東吳也在此時進入合肥。十一月張魯投降,十二月曹操返回鄴城。當時很多人勸曹操攻蜀地。他們沒有想過漢中根本無法支撐大軍的糧草。再者曹操要回去處理後方。公元216年曹操賜死崔琰,罷免毛玠,殺琅邪王劉熙。十月準備打孫權。公元217年正月開戰,三月就退軍。加上準備的時間也就半年。為啥打孫權,那是因為東吳的威脅越來越大了。曹操退軍時留下十餘萬人馬留守。三國志: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回去後就處理了奪嫡之爭,十月立曹丕為王太子。公元218年吉本等人在許昌起事。劉備舉國攻打漢中。烏丸反,柯比能觀望。南陽郡侯音等反。公元219年曹劉於漢中激戰,曹操棄漢中退回長安。東吳進攻合服,關羽北伐。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九月魏諷等人在鄴城舉事。舉事的人都是原因荊州的勢力。洛陽周圍群盜響應關羽。涼州諸郡皆反。三國志:是時,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等並舉郡反,自號將軍,更相攻擊。公元219年五月從漢中退回長安,十月從長安返回洛陽。到公元220年正月才到洛陽。從漢中到洛陽花了八九個月時間。到了洛陽沒幾天曹操就死了。曹操臨時前下了一道遺令。三國志: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第三:不爭一朝之忿,知難而退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時。魏明帝想伐蜀,大臣孫資反對。三國志裴注: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就是說蜀漢東吳是憑地利阻礙統一。蜀漢鄧芝使吳時就對孫權講: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魏國大臣反對伐蜀、吳的理由也有提到這個。諸葛亮就曾講東吳不能越過長江,就跟魏國不能渡過漢水原因是一樣的。漢晉春秋: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曹操的軍隊戰力是很強。在南方江湖眾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騎兵根本發揮不出戰力來。曹丕三次伐吳,均無功而反。伐吳將領有:曹真、仁、休、夏侯尚、張郃、徐晃、蔣濟等。這些都是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數十年的宿將。曹丕認為無功而返就是魏國的軍隊發揮不出戰力。就是沒有一支強大水師。據魏氏春秋: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曹操不打荊州原因有長江天險、成本太高、南土下溼,必生疾疫、進退不易、曹魏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等。曹操雖然跟孫權打,但是從來沒有越過長江的。蜀漢控制的荊州控長江中游。據讀史方輿紀要:三峽,起自四川夔州府奉節(蜀漢永安)、巫山二縣之東(南郡巫縣),達于歸州(南郡秭歸縣)、夷陵州之西(南郡夷陵縣),連山疊嶂,隱天蔽日,凡六七百里詳見西陵下。荊州的長江之險是勝過楊州的。曹操打孫權時,傅幹表示反對。九州春秋: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傅幹還表示打東吳,我們的軍隊並不能發揮戰力。九州春秋: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吳時看見長江暴漲,不得不退軍。吳錄:帝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歸。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訓練過水師外,之後並沒有記錄有訓練水師。公元219年關羽北伐時,漢水暴漲。于禁就是因為沒有水師而全軍覆沒。三國志: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打告水師成本是非常之高的。而北方不常用船,其技術也是不如南方的。晉書: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南方也是多疾疫的,特別是曹軍皆北方人。而孫劉的軍隊皆是南方人,是不怎麼受影響的。赤壁之戰前周瑜就預料到了。三國志: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結果曹操也因此不得不退回北方。三國志: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士卒飢疫,死者大半。曹操死後,魏丕伐吳差點攻下江陵了。也是大疫不得不退軍。三國志:城末拔,會大疫,詔敕尚(夏侯尚)引諸軍還。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強大的水師。只有魏國不能在長江殲滅南方水師,終不能越而戰。南方水師隨時能切斷南北。而越江而戰的魏軍將成為孤軍。進不能撥城,野無資。退路已斷,豈可戰乎?魏國伐吳時,曹休上書要救渡江而戰。曹休一路有十多萬人。三國志: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而東吳防守的應在數萬人。三國志: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當時曹丕嚇的立馬派人去阻止。董昭講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諸將都有。但是誰願意尋死路呀。三國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曹休還沒有渡江,東吳水師就來了。三國志:軍未時進,賊救船遂至。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公元213年曹操打東吳不得不撤退,打了一個多月就退軍了。因為春水一來江河湖泊水位暴漲,利於水軍作戰。偏偏曹操的水軍就不行。公元222年魏國伐吳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一路。當時江水淺,魏軍搭浮橋過江。魏軍圍南江陵。當時人人都認為定能攻下江陵,董昭認為趕緊退軍才是。三國志: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橋而濟,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狹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賊頻攻橋,誤有漏失,渚中精銳,非魏之有,將轉化為吳矣......加江水向長,一旦暴增,何以防禦?就不破賊,尚當自完。東吳真的在準備燒橋,十來天后長江暴漲。雖然魏國退的快但損失也是不小的。三國志:賊兩頭並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洩,將軍石建、高遷僅得自免。軍出旬日,江水暴長。

曹仁一路數萬人從濡須進攻,東吳朱桓五千人。曹仁攻入濡須洲中。蔣濟認為不可,那是死路。三國志: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後來曹丕親率大軍伐吳,看到東吳水師的陣容和江水暴漲。只能隔江飲恨而回。三國志: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江水暴漲是對不習水戰的魏軍非常不利的。三國志:若水盛時,賊易為寇,不可安屯。這些情況曹操非常清楚的。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北方人不習水性,自然也就難以打造一支強大水師。到了司馬昭時決定趁姜維避禍沓中,劉禪之暗。先滅蜀漢,再順江而下滅吳。就是要在蜀地打造水師,順江而下滅吳。公元272年就司馬炎讓益州刺史王濬在江州打造水師。動用萬人,歷經七年打造了一支強大水師。陸抗得知上疏吳主: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在晉準備伐吳前,吳人在長江鐵鎖橫截,又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公元279年晉水陸並進伐吳。王濬率八萬水師順江而下。晉書:臣所統八萬餘人。吳人沈瑩認為晉國水師才是成敗關鍵。只要擊敗王濬,其實晉軍皆不足慮。晉紀: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宜畜眾力,待來一戰。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孫皓聽說王濬的水師強大,於是請降。晉書:皓聞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西晉能滅吳,水師是關鍵。劉禹錫有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赤壁之戰後曹操為何不打荊州

所以說並不是曹操不想奪下荊州全境,而是內有憂偪、抽不開身、知難而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