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至五十一回,發生在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劉備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卻說關雲長放了曹操,引軍自回。此時諸路軍馬,皆得馬匹、器械、錢糧,已回夏口;獨雲長不獲一人一騎,空身回見玄德。孔明正與玄德作賀,忽報雲長至。孔明忙離坐席,執杯相迎曰:“且喜將軍立此蓋世之功,與普天下除大害。合宜遠接慶賀!”雲長默然。孔明曰:“將軍莫非因吾等不曾遠接,故爾不樂?”回顧左右曰:“汝等緣何不先報?”雲長曰:“關某特來請死。”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華容道上來?”雲長曰:“是從那裡來。關某無能,因此被他走脫。”孔明曰:“拿得甚將士來?”雲長曰:“皆不曾拿。”孔明曰:“此是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遂叱武士推出斬之。正是: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卻說孔明欲斬雲長,玄德曰:“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雲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孔明方才饒了。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回到劉備身邊後,立即部署圍殲曹操的行動方案。諸葛亮先後派出趙雲和張飛率部前去埋伏,唯獨沒有安排關羽。關羽憤憤不平,主動請戰。諸葛亮便將其安排在華容道,並讓關羽立下軍令狀。結果在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諸葛亮下令將關羽問斬,劉備出面求情,這才保住了關羽的性命。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誓同生死”, 意為發誓同生共死。形容關係密切,不能拆散。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小說中描述的曹操在赤壁中慘敗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武帝紀》載:“(黃蓋)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小說中提到的曹操在撤退途中經過華容道的故事,也是歷史的真實。該傳注引《山陽公載記》稱:“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關羽是否在華容道截擊曹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山陽公載記》中還有一段記載,說出了歷史的真相。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該書稱:“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這個記載說明了兩個問題。首先是當曹操經華容道北撤時,並未遇上關羽或者是其他的孫劉聯軍的將領;其次是當劉備想起在華容道設伏時,曹操早已通過此地回到了江陵。難怪事後曹操會欣喜異常,出言諷刺劉備能力不行,沒有事先想到在此地設伏。如果劉備、諸葛亮和關羽聽到曹操的這番話後,估計會追悔莫及。


離開華容道後,曹操曾有過一番評論,令劉備諸葛亮追悔莫及


至於小說中諸葛亮讓關羽前去華容道的故事情節,小說作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氣。為此,作者特意在第五十回中通過諸葛亮之口說出了箇中緣由:“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至於後來的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及下令將關羽斬首的情節,都是諸葛亮裝模作樣故意為之的。當然,劉備也配合得相當完美。明知道諸葛亮並不是真的想將關羽斬首,還特意站住來為關羽求情。這樣一來既維護了諸葛亮的權威,也讓關羽感恩戴德,真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