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騎兵因強悍的戰力名滿天下,比如關寧鐵騎、玄甲騎兵等等。在群雄並起的東漢末年,也有這樣一隻被稱為“天下名騎”的騎兵,這就是本文要說的烏桓騎兵了。

烏桓歷史上活躍在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在漢、魏、晉各代被稱為“烏桓”,自北魏後則多被稱為“烏丸”,我們在本文中統稱為“烏桓”。

烏桓騎兵非常厲害,尤其號稱“突騎”的衝擊型槍騎兵,戰鬥力驚人。光武帝劉秀曾說:“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耶!”所以,東漢王朝專門召集一批精銳的烏桓騎兵充當皇家的衛戍部隊。

到了漢末三國時代,烏桓騎兵先後被袁紹、曹操等人利用,成為他們爭霸天下的工具,在曹操手下,烏桓騎兵獲得了“天下名騎”的稱號。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烏桓騎兵

可也正是在曹操手下,烏桓騎兵忽然從歷史上消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戰力強悍,烏桓騎兵成為漢末三國時期諸雄爭霸的工具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烏桓騎兵作為一支戰力強悍的軍事力量,也捲入了諸勢力的混戰之中,烏桓騎兵至少為四個勢力效力過。

第一,烏桓騎兵參與張舉、張純叛亂,攻擊青、徐、幽、冀四州

漢朝時,中央經常徵召幽州的烏桓突騎參與軍事行動,“烏丸數被徵發,死亡略盡。今不堪命,皆願作亂”,弄得烏桓各部落怨聲四起。公元187年,漢朝官吏張純、張純利用了烏桓怨恨中央的心理,勾結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叛亂。

張舉稱帝 ,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帶烏桓騎兵攻擊青、徐、幽、冀四州,這股反叛勢力最盛時人數達十餘萬。後來,幽州牧劉虞幾經周折才平息了這次叛亂。這次叛亂,是烏桓騎兵參與漢末群雄混戰的開始。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劉虞對烏桓採取懷柔政策

第二,烏桓騎兵支持袁紹,擊敗公孫瓚

平定叛亂後,幽州牧劉虞對邊境的烏桓採取懷柔政策,以安撫為主。但幽州另外一個大佬公孫瓚,對烏桓騎兵的態度一貫是武力征討為主,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公孫瓚是靠軍功起家,劉虞的政策直接堵死了公孫瓚的晉升路徑。此外,兩人在其他方面也有摩擦和衝突。最終,公孫瓚擊敗並殺死劉虞,獨霸幽州。

公孫瓚雖然佔據了幽州,但控制不住局勢。以鮮于輔、鮮于銀為首的劉虞殘餘勢力,在當地豪強士族的支持下,聯合烏丸騎兵,攻擊公孫瓚,並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首兩萬餘級。

史記記載,“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烏丸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幹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部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公孫瓚被袁紹聯合烏桓騎兵擊敗

等到了公元196年,袁紹和公孫瓚爭霸,僵持不下,這時烏丸騎兵站在了袁紹的一邊,使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傾斜,最終公孫瓚敗亡。

我們上面說了,公孫瓚對烏丸的態度是討伐為主,而袁紹在起兵時,就定下“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策略。所以,袁紹對烏丸採取聯合的策略。首先,他採取和親政策,找個女孩認為自己女兒,嫁給了當時的三郡烏丸首領蹋頓;其次,他在政治上給待遇,不通過中央,自己做主封蹋頓、峭王、汗魯王為單于,並賜於印綬。

於是,“冀州牧袁紹闢為督軍從事,兼領烏丸突騎”,袁紹在烏丸騎兵 的幫助下,戰勝了公孫瓚,一舉佔據冀幽並青四州,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割據勢力。

第三,烏桓被曹操打敗,烏桓騎兵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軍事力量。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平定冀、幽、並、青四州。袁熙、袁尚兄弟逃到烏丸王蹋頓那尋求庇護,然後經常在烏桓騎兵的配合下,騷擾邊塞,搞一些零星的反擊。

為了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解除南征劉表的後顧之憂,曹操聽取謀士郭嘉的建議,不遠千里征討烏桓。公元 207 年,曹操率輕騎,走險路,“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直趨柳城”。烏桓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敗,蹋頓被殺。烏桓遼東單于蘇僕延與袁尚、袁熙逃亡時被公孫康所殺,曹操順利實 現了消滅袁紹殘餘勢力、征服烏丸的目的。

此後,曹操擔心烏桓再次背叛,將烏桓“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就是說,曹操將烏桓整體遷徙到中原地區,進入編戶齊民系統,並讓其中的精壯隨軍作戰,烏桓騎兵成了“天下名騎”。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曹操遠征烏桓,把烏桓騎兵納為己用

第四,極少數烏丸騎兵,跟隨了劉備。

劉備起兵涿郡,所以他的部隊中,也有少數烏桓騎兵。《三國志》記載,“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 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這裡雖然說是“烏丸雜胡騎”,這說明劉備手下,也有少量的烏桓騎兵。

“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如此善戰

烏桓騎兵戰鬥力強,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射,戰鬥經驗豐富

這個原因很容易理解,是中國歷史上北方一些遊牧民族(突厥、蒙古、匈奴)的共性。這些民族以遊牧和狩獵為生計,幾乎是活在馬背上,擅長騎射,打起仗來全民皆兵,而且對馬匹的養護和使用,也有豐富的經驗。這是一種天然優勢。

而且,烏桓騎兵在歷史上,長期和匈奴、漢朝作戰,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

第二,烏桓的社會結構比較簡單,打仗時容易動員。

烏桓當時還處於以邑落為基礎的部落制社會,非常原始,沒有文字。每個邑落有小帥,是邑落的政治和軍事長官;千百個邑落組成一個大的單位,其長官叫“大人”。每次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大人”就把信息刻在木頭上,在各個邑落之間傳遞,成員以此迅速集結。

另外還有記載,烏桓騎兵在打仗時,採取百夫長和千夫長的制度。小規模戰鬥以一百個騎兵為單位,大規模戰鬥以一千個騎兵為單位,這樣既能保持戰鬥力,又能保證機動性。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烏桓以遊牧為主

第三,烏桓冶鐵業發達,保證了騎兵的武器裝備不落後其它軍隊。

關於烏桓的冶鐵業,史籍記載 :“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1956 年,遼寧西豐縣出土的金屬箭簇、鐵馬銜及其他馬上用具,也證明了烏桓確實有冶鐵的能力。能夠自己製造武器,這保證了烏桓騎兵不會在武器裝備上落後敵人,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西漢騎兵對匈奴騎兵在裝備上碾壓的歷史,烏桓騎兵至少不會處於這樣的困境。

第四,烏桓騎兵戰鬥力強,還和騎兵戰術革新有關。

烏桓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長矛。遠距離武器使用弓箭,這一點和前代的騎兵比,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真正讓烏桓騎兵厲害的,是突擊型槍騎兵戰術的成熟。

東漢以前的騎兵,大多以“騎射”為主,面對步兵時,要迂迴到側翼進行攻擊,沒有能力正面衝擊陣型整齊的步兵,所以騎兵多配合步兵作戰,無法單獨成為戰場上的主力。

西漢末東漢初,騎兵歷史上一個階段性的重要裝備高橋馬鞍出現了。高橋馬鞍對騎兵的腰、背有較強的支撐,這讓騎兵的腰腹、雙臂的力量更加強大,藉助馬匹的速度,騎兵可以使用長矛,用突刺的方式,對正面敵人予以毀滅性打擊。

也正是這時,最利於正面衝擊的長矛脫穎而出,取代大戟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衝擊型槍騎兵可以成為戰場上的主力(當然還做不到平推步兵,那得馬鐙發明後)。這就是烏桓騎兵被稱為“突騎”的原因。

烏桓騎兵的強悍,也得益於騎兵戰術的革新。戰術革新提升了騎兵的地位,也讓烏桓騎兵成為了各個勢力垂涎的重要軍事力量。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東漢三國時代騎兵標配:長矛、環首刀

烏桓騎兵為何消失了

我們前面提到,曹操內遷烏桓後,把其中精壯編入軍隊,從“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由此看來,烏桓騎兵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應該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

可在史籍上,烏桓騎兵參與曹操軍事行動的記載十分有限。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說:“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 217 年),曹操攻拔漢中,諸軍還到長安,因留騎督太原烏丸王魯昔,使眾屯池陽以備盧水”。意思是用烏桓騎兵在池陽防守盧水胡(活躍於西北的少數民族)。這是史籍中,烏桓歸順曹操後僅有的一條記載。此後,烏桓騎兵直接從歷史上消失了。

烏桓騎兵從一個光輝的高點,忽然不知道跌落到哪裡去了,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推測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操擔心烏桓騎兵背叛,打亂編制,分散到其它曹軍騎兵中使用,這也是歷史上使用投降士兵的一條基本原則。

在歷史上,烏桓騎兵確實背叛過曹操。比如上面提到的太遠烏丸王魯昔,曹操命令他守住池陽,結果他帶領五百騎兵叛逃到幷州。叛逃原因很簡單,媳婦住在晉陽,想媳婦了。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烏桓騎兵確實被打亂了編制,那烏桓騎兵就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力量出現在戰場上了,史籍上沒有單獨記載它的戰績也就正常了。

第二個原因,是戰損後兵員沒法補充,死光了。

烏桓騎兵戰鬥力強悍,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遊牧民身份。遊牧的生活方式讓烏桓人兵牧合一,戰鬥是一種日常,這才能夠養成嫻熟的騎射技藝和凶悍勇猛的性格。

他們被遷到內地後,參與到編戶齊民之中,生活中沒了草原、戰馬和工箭,只剩下耕牛和鋤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穩的農耕生活讓騎射技藝慢慢消退了,過了一代人,可能就徹底失去了騎馬打仗的能力。這在歷史上不是沒有發生過,東漢時幽州一部分少數民族內遷,騎兵就漸漸喪失了戰鬥力。

曹操爭霸的工具、“天下名騎”烏桓騎兵,為何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

遊牧民族開始農耕,漸漸被同化

所以,烏桓民族脫離了原來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想再保持強悍的性格特點和嫻熟的騎射技藝就不再可能了。歷史記載也顯示,曹操內遷烏桓後,這個民族就漸漸被同化了,從歷史上消失了。

沒了兵源,戰損的騎兵就得不到補充、天下名騎烏桓騎兵,自然就慢慢從歷史上消失了。

所以,烏桓騎兵的聲名鵲起,是趕上了時代的變局、歷史的風口:群雄爭霸,騎兵戰術成熟,騎兵地位提升。他們的消失,則可能是因為民族被同化,兵員得不到補充,剩餘的騎兵也被打散使用不再作為一隻獨立的軍事力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陳壽:《三國志》

張晉:《探析烏丸三次南遷中的騎兵因素》

范曄:《後漢書》

田餘慶:《拓跋史探》

劉維棟:《論烏丸騎兵在漢末戰爭中的影響與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