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熟悉西漢歷史的知道,在開國功臣的排序中,劉邦將蕭何排在了第一,曹參排在了第二,特別是蕭何的首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奇怪的是,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班固的《漢書》,在兩個人的人物傳記裡面,對兩個人建功立業的詳細描繪很少,反而將兩個人怎麼消極避禍的事情大書特書。

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特別是蕭何,《史記》中描寫蕭何功勳的篇幅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班固在《漢書》中也僅僅將司馬遷漏掉的小部分內容,主要是蕭何勸諫劉邦安居漢中、伺機還定三秦而爭霸天下的建議進行了拾遺。就曹參而言,主要用數據堆積了曹參的一些戰功,篇幅也僅僅約佔一半左右。

當然,如果想褒獎蕭何和曹參,人們可以列舉很多個解釋的理由,例如蕭何和曹參的具體功勳都融入到別人的人物傳記裡,在兩個人單獨的傳記裡再詳細描寫有冗贅之嫌疑。但是,再怎麼看,內容也不至於如此失衡。在司馬遷和班固的筆下,無論是項羽、韓信、張良,甚至彭越、英布、陳平等人的人物傳記都遠比他們兩個詳實、精彩。

特別是結尾的人物評價,司馬遷說蕭何與曹參本是秦國的“刀筆吏”,碌碌無為,沒有什麼特別多才能。後來漢室興盛,是仰仗著漢高祖劉邦才建立了不世之功。

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蕭何劇照

而接下來的一句話極其有深意,“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史記》)。也就是說,等韓信、黥布、彭越等人被誅殺後,兩個人的功勞就顯得特別的大了。如此的譏諷,這簡直就是在打蕭何和曹參的臉。

那麼,大名鼎鼎西漢的首任和次任相國,司馬遷和班固為什麼都看不上呢?

先說蕭何的兩大汙點。

第一個汙點就是那句大名鼎鼎的“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了。蕭何舉薦韓信有功,給了韓信建功立業的機會。韓信果然沒有辜負劉邦和蕭何,幫助劉邦消滅了項羽,打下了西漢一半的江山。但是,韓信卻最後因為功高震主,落了個兔死狗烹、夷滅三族的下場。其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蕭何,其為呂后誅殺韓信出謀劃策,並利用韓信的信任、誘騙韓信到了長樂宮的鐘室而被殺害。

韓信的慘死一直被後世所唏噓,成為了後世人借鑑的典型樣本。沒有韓信,楚漢相爭的最終結局未必是劉邦奪得天下。而且韓信在佔領齊地後,項羽的大將龍且、謀士蒯通都勸韓信佔地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念及劉邦和蕭何的恩德不忍反叛,最終卻被蕭何設計殺害。

在韓信被殺這件事上,蕭何明顯變成了一個奸人。蕭何助殺韓信,終究還是為了贏得主子信任以保住官位,但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與這匹自己挑選的、已經失寵的千里馬劃清界限。

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蕭何月下追韓信

第二個汙點眼中不惜名節的自我保全。蕭何非常善於明哲保身,早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就聽從鮑生的建議,將自己家族的人都送到劉邦的軍賬下,讓劉邦安心。而西漢建立後,蕭何數次聽從別人的勸諫,明哲保身。

第一次是蕭何與呂后誅殺韓信後,召平勸諫蕭何不要接受劉邦的加封,並且散發家財資助國家軍事建設,劉邦很高興。第二次是劉邦去南方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對劉邦有疑心,劉邦聽從門客的建議,強買老百姓田地以自毀名節,最終好幾千人堵住了返回長安的劉邦。後來終於因為請求劉邦罷上林苑的事情而入獄。

明哲保身本無過錯,尤其處在西漢這種險惡的政治環境下,採取一些聰明的手段無可非議。但是,從史書記載的來看,蕭何多次避禍都是在門客的建議下,並不是自己有先見之明。而且,特別是強買民田、自汙名節這件事來看,與民爭利,為了保全自己不惜犧牲廣大平民百姓的利益,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劉邦劇照

司馬遷和班固甚至還記載蕭何為了給後人避禍,甚至買的田地都是偏僻的地腳,房屋也不進行修繕,以免後世被人擄奪得禍。

再說曹參。

西漢的功臣裡面,曹參排第二。可是,在西漢的功臣裡面,曹參真的能排第二嗎?最多在劉邦豐沛核心集團的小圈子裡面排第二!曹參的功勞主要是戰功,“身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但是在秦末漢初的武將排行裡面,相比項羽、韓信、英布、彭越、章邯甚至周勃等人,曹參充其量也就是個開路大將,甚少有獨當一面的表現,也少有奇謀大功,甚至樊噲都有過鴻門宴的驚豔表現。

天下初定後,曹參擔任齊相遵循黃老之術,以及擔任西漢相國時遵循劉邦與蕭何訂立下來的治國方略,蕭規曹隨,“不治事”,最終老死在相國的任上。這樣中規中矩的成績,自然很難算得上是美談。

蕭何、曹參功勳卓著,為何司馬遷和班固卻瞧不起他們?

曹參劇照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夠,那麼司馬遷和班固在高皇帝劉邦的傳記裡面還埋藏著一個大殺招:“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高祖。”也就是說,當初起事的時候,蕭何和曹參懼怕秦朝的嚴刑峻法,怕起義不成功,最後被滅族,所以把沛公讓給了劉邦。

沒有想到,劉邦果然有天子命,過幾年之後竟然打下了江山。這肯定是大大超乎了他們的意料。估計蕭何和曹參當初的夢想,最多就是和劉邦一起佔據一片土地,像戰國那樣那樣成立稱霸一方的諸侯國罷了。

蕭何和曹參的這點小心思沒有逃過司馬遷的眼睛,於是司馬遷把這件事用寥寥數語記載了高祖的傳記上,由後人去評說。

當然,司馬遷和班固這兩位史學家確實了不起,特別是司馬遷,敢於將自己的感情和情懷寫進歷史。司馬遷本人是極具英雄情懷和俠義精神的史學家,他特別喜歡項羽和韓信,在《史記》中對兩個人極盡溢美之詞,自然也就容易貶低蕭何與曹參。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想一想,蕭何與曹參終歸是老死在了相國的職位上,而項羽、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是怎麼樣的一個悲慘下場?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