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英式民主”新解

臺灣《聯合報》17日發表黑白集文章說,英國作為老牌民主國家,其“英式民主”可以泛指代議民主,也可以指虛位元首的內閣制民主。但自從蔡英文執政後,“英式民主”便有了全新的面貌。

新的“英式民主”大概可分成兩個重點:一、只有符合民進黨意識形態的,才是民主;二、若是違反民進黨價值,或危及民進黨政權的,都是“反民主”。國民黨首當其衝,慘遭蔡當局用“黨產會”及“促轉會”清算,還美其名為“轉型正義”。民進黨忘了,臺灣的“民主化”是在國民黨手裡完成的。

不只清算政黨,連教育也不能倖免。藍營的管中閔當選臺大校長,蔡當局發動行政機器先卡後拔,欲除之而後快。司法判決不利民進黨者,則動用“監察權”追殺;“公投”結果不合民進黨之意時,找來民進黨黨員當中選會主委,把“公投”關進鐵籠。言論不利蔡當局者,則“NCC”伺候。

“英式民主”除了殺敵,對自己人也毫不手軟。民進黨初選,民進黨黨內為保蔡英文寶座,一拖再拖還改制度,甚至做出學術圈形容為“史上最黑暗”的民意調查。蔡英文聲言捍衛民主,不知是誰的民主。

“英式民主”的最新力作,是臺灣方面陸委會威脅國民黨:若赴陸參加海峽論壇,可能會遭到“解散”。看到蔡當局的“豐功偉業”,加上“英系”大法官即將過三分之二的政黨解散宣告門坎,外界應該不會以為陸委會只是“愛說笑”。

香港《大公報》6月20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在縣市選舉中丟失了半壁江山。這是臺灣主流民意給蔡英文當局的嚴重警告。過去三年來,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熱線和兩岸事務性協商中斷,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嚴重衝擊臺灣經濟民生。

臺灣旅遊業者首當其衝。大陸游客因為兩岸關係倒退、臺海局勢不穩而大大降低赴臺觀光的意願,島內旅行社、遊覽車、酒店餐飲、百貨手信、夜市攤販、民宿等生意銳減、叫苦連天。此外,島內打工一族的薪資還停留在16年前,蔡英文居然說“她執政時期是過去20年臺灣經濟最好的時候”。倘若如此,民進黨又怎會失去管治了20年的高雄?韓國瑜又怎能憑著“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的競選口號而奪得民進黨的“大本營”?

由於兩岸關係惡化,臺灣的“國際空間”也越來越小。蔡當局上臺三年就丟掉五個“友邦”,臺灣連續三年被世衛大會拒之門外,遑論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了。雖然“美臺關係”升溫,但華府頻密的“挺臺”動作只會進一步激化臺海局勢,令兩岸關係更緊張。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臺灣。

蔡當局顯然也深知以其過去三年的所作所為恐難以獲得選民信任,而最近恰逢香港修訂《逃犯條例》引發激烈爭議。蔡英文於是大做文章,又使出“恐中仇中反中”的老招數,轉移政績不彰的焦點,為初選助力。如今她贏得民進黨內初選、食髓知味,預料下半年她將會繼續打“反中牌”,糊弄選民。

然而,島內輿論也將逐漸把視野重新聚焦在蔡英文這三年的執政表現上。蔡英文終將逃不過民意的檢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