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的是蔡英文還是美國?

臺當局“安全會議祕書長”李大維於5月中旬訪美,與美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會晤,又與美官員共同會晤臺“邦交國”官員,雙雙創下臺美“斷交”後的首例。這項消息由臺外事部門公開宣佈,同一天還宣佈位於臺北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飲鴆止渴的是蔡英文還是美國?

同一天接連宣佈臺美關係的突破性進展,且發消息的一方為臺當局而非美國,顯見又是蔡英文與美國一系列政治小動作的其中一步。臺當局要的是挽救蔡英文的選情,美方要的是對中國大陸的技術犯規式的挑釁,雙方各取所需,自嗨自唱。

與此同時,美國智庫CSIS也開始發動“宣傳戰”,在臺媒投書挑撥兩岸關係,強化“反中”情緒。這種小碎步刺激對岸的手段,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日期的逼近,恐怕會愈來愈露骨。

從選舉層面來看,操作檯美關係升溫,只對綠營支持選民有效,那些無感的中間選民依然無感,反感的藍營選民依舊反感。故而,真正受影響的是蔡英文的黨內敵手賴清德。

從暗挺“臺獨”,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挺,美國正在玩火試打“臺獨牌”,並很樂意協助蔡英文激怒大陸為選舉套利,也為自己積累“反中”籌碼。

原“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屬於臺外事部門,功能是對接“美國在臺協會”(AIT),協調辦理臺美雙方有關經貿、農業、科技、文教、智慧財產權與環保等方面的諮商會議,必要時可代表臺當局與美方簽署協議文件。並負責與美國各州駐臺經貿辦事處及美商僑會等機構的協調聯繫。另外也處理美方在臺外事人員的一些行政事務。

“斷交部長”吳釗燮對“北協”的更名,自嗨“我超愛這名字”,但換來的是AIT宣稱“一中政策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相關駐外單位的名稱都沒變,如臺駐美代表的辦公室“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北協”的駐美單位名稱亦仍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CCNAA, Headquarters for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S.)

簡言之,美國將“炸藥”放在了臺灣,美國本土可沒有所謂“美國臺灣”的官方認證。至於美國各州諸“駐XXX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臉書粉絲專頁,自行將粉專名稱改為“Taiwan in XXX”,又更換臺灣圖樣大頭貼,則純屬自欺。

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自嗨成這樣,也真可悲。因為美國國務院官網撤下“青天白日旗”,在國情簡介頁面中,中國版圖也包含臺灣,這才是真相。“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不過是小惠中的小惠,臺灣民眾也多無感。

而比較有“公關”意義的,是李大維會晤博爾頓。臺美在防務互動上,臺當局“安全會議”的交流層級為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並且始終保持低調,不曾敲鑼打鼓搞宣傳。蔡英文喜歡作死,鷹派博爾頓樂見有臺籍死士,但對臺灣而言毫無實質利益,好處只有蔡英文吃得到,壞處由全臺民眾共同承擔,惡劣至此,也只有綠營政客做得出來。

只是,這場突破層級的會晤,是否乃蔡英文訪問華府的前奏,方為觀察重點。

美艦在9個月內六度穿越臺灣海峽,以及各種挺臺“法案”的出爐,其象徵意義遠不如蔡英文訪問華府。對於此,蔡當局諱莫如深,恐怕白宮內部也尚未有定論,但鑑於特朗普特別喜歡打破傳統框架的孩氣,誰也不敢說不可能。博爾頓此舉是明顯的恫嚇,並與國務院系統扮黑白臉,用兩手策略耍弄中國大陸。

中美這盤棋,沒有蔡英文玩兒的份,美國看似有節奏的攻勢,其實往往也是且戰且走。美國挺蔡,就是因為蔡毫無原則地甘於受利用與擺佈,在家等美國來電,隨時準備登臺演“反中”。其他爭大位者,從藍到綠都沒蔡聽話。

六月將至,這是蔡英文殲滅賴清德的時機點。對蔡而言,滅賴所造成的黨內分裂,唯有靠美國再弄幾個“‘斷交’後首例”,才足以在聲勢上掩蓋同黨反對者的哀嚎。現在看來,從美智庫,AIT到國安顧問,都有意扶蔡一把,賴清德若還溫吞以對,未來真的會死得毫無價值。

但是蔡英文與美國都在飲鴆止渴,美國操弄選舉過火,將大幅消耗臺灣民眾對美的好感,蔡英文“舔盤”舔得太難看,也會強化部分深綠選民的嫌惡感。

要看蔡英文與美國相濡以沫的正負效應,最佳的觀察點就是柯文哲的支持度與其發言囂張的程度。柯愈狂,代表蔡的過度親美路線適得其反,反之,則顯示這種極度的傾斜有一定的作用。

合理推測,美國為了避免幫倒忙的結果,仍會有一定的節制,因此即便蔡英文能如願訪華府,也無可能與特朗普同框,甚至也不會有美國高層官員公開相挺。但是,進入國會仍是有可能發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