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

財新傳媒 工作這一年 摩西 柒月暖陽 2019-04-08

《稀缺》這本書最開始的“本書讚譽”裡有一段財新傳媒主編王爍的話:

天底下只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們不大會在前兩者上犯錯誤,但經常會在後兩者上犯錯誤: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佔去有限的注意力“帶寬”而忽視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

我們就是如此陷入“稀缺”這個陷阱的。

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

01

我之前花了一個半月工資辦了一張健身卡,辦完就有點後悔了,然後心疼了一個星期都沒緩過來,現在我堅持每週去健身房4-5次,每次2-3個小時,已經將近兩個月了。

前兩天有讀者在後臺給我留言說,她也想健身,可總堅持不下來,辦健身卡又太貴了,問我當初花了這些錢覺得值不值,我的回答是:值,太值了!一千一萬個值!

是的,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我就從後悔轉變為慶幸,慶幸自己當時咬牙跺腳衝動的花了這個錢。

為什麼?

作為一個自制力不夠強大,又並非運動愛好者的我,雖然一直都知道自己身體弱,應該運動,但每次下定決心開始行動,都會因為沒時間、懶惰、太累等種種原因放棄。

辦了健身卡之後,一方面因為自己是窮人,既然錢花出去了,那就必須用效果來回報,否則哪對得起用一個半月青春換來的鈔票,另一方面健身房的氛圍所致,當我看到那些比自己瘦,身材比自己好太多的人都在瘋狂健身,就覺得自己實在沒資格懈怠了。

兩個月的時間,雖然體型上看不出太大變化,但是力量、柔韌性、精神狀況甚至自制力都明顯不同了,而且我竟然越來越愛運動,越累越辛苦越滿身大汗就越捨不得停下來,多堅持一分一秒對自己來說都是勝利!

每一點進步,都會增加自己堅持下去的信心。

對比健身給我帶來的收穫,當初花出去的錢,就顯得沒有那麼難以接受了。

運動對我來說,其實就是一件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從前因為金錢、時間的稀缺,使自己形成了管窺和短視,只看到眼前要付出的成本,看不到將來可能得到的巨大收穫,所以總是一拖再拖。

但慶幸,我終於還是行動了,並決心要一直堅持下去。

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

02

在簡七的公眾號看了一篇文章“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文中列舉了NHK製作的《窮忙族》紀錄片的幾個主人公。

窮忙族是一群雖然有工作但生活水平卻處於生活保護水平線以下的人,他們並不是工作不勤懇,反而越勤懇就越窮困。

34歲的洗車工,每天洗近二十臺車,所得到的收入卻租不起房子,而租不起房導致招聘單位拒絕聘用他,他只能更拼命的勞動,可收入卻不見增加。

50歲的山田,為了掙夠孩子讀書的學費,不得不同時在三個加油站打零工。

31歲的單親媽媽,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打兩份零工,她說,也想過獲取福利護士資格來改善收入,可卻根本沒有時間上課,因為要不停的打工,否則她跟孩子就無法生存。

這些人,基本都是用廉價勞動力換收入,單位勞動價值很低,一刻都不能停下來,否則就無力支持生活,唯一增加收入的方式,只能是更拼命地勞動,這也讓他們越來越深的落入時間與金錢的稀缺陷阱。

因為沒有金錢餘閒和時間餘閒,即便他們有心也根本無力改變現狀。

可實際上,使他們變成“窮忙族”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沒錢、沒時間,深層的原因卻是能力與知識的欠缺,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所以只能出賣苦力,而收入又都必須用來應對生活支出,周而復始,越忙越窮,越窮就只能越忙。

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

03

每個人都不願意成為稀缺陷阱中的一員,可現實是,我們又都在這個陷阱中。

之前提過,我曾嘗試學習很多東西,最後都半途而廢。不是沒想過報培訓班,只是看到高額的培訓費,想到自己經濟上的窘迫,就捨不得了。而自學的時候又因為自制力差,總是剛剛開始,就被眼前的漫漫長路嚇退,且自學需要大量的時間,自己卻沒有那麼多餘閒。

最後,綜合時間和金錢的稀缺、短視、餘閒缺乏、帶寬(也就是心智的容量)負擔等種種因素,導致自己到現在還一無所長。

也是到現在才明白,金錢與時間的正確交換關係。

其實不花錢的東西才是最貴的,因為時間成本是無價的,而且不花錢的自學常常效果甚微,倒不如花錢報個培訓班,讓自己花出去的每一分錢,用掉的每一分時間都換來收穫,而且具備的技能越多,可能擁有的收入來源、自己的自信也越多……

唉,恨自己明白的太晚,行動的太遲……

《稀缺》中指出,使我們落入稀缺陷阱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在餘閒富裕的時候,沒有好好利用。

比如,在距離考試時間還很長的時候,我們大多都意識不到學習的緊迫,直到考試臨近,才忽然發現時間不夠用了,於是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用功。

如果你想做什麼,不要等急需的時候才去做,要提前積累。

越努力,越不幸的人,長什麼樣?

04

經常有人問同一種問題“我現在做……還來得及嗎?”

我想說,人到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沒有誰明確規定,人生是沒有節點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幸運,可以在最好的時候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可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明白的那一刻起,馬上行動。

摩西奶奶77歲才開始畫畫,渡邊淳一在做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才下定決心棄醫從文,而楊絳為了翻譯《堂吉訶德》在四十幾歲時從頭學習西班牙文……

絕對不是二十歲適合做的事,三十歲就一定不能做了,那些我們年輕時耽誤掉的東西,何時醒悟就在何時馬上開始!

這既是對以後的人生負責,也是對從前錯過的彌補。

而且,多一點知識、多具備一項技能,就少一點淪為“窮忙族”的可能,當然,更重要的是堅持。

撐過所有最艱難的時刻,世界就是我們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