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

材料科學 世界歷史 時政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3

作者:浙江農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勇華

摘要: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包含依次遞進的三個基本的問題:在有了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話語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的情況下,為何還要提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應該具有怎樣的特性,它與其他話語體系處於一種怎樣的關係?這種話語體系應該如何構建,其基本路徑和手段是什麼?解答並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才能構建好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體系。

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應包含三個基本的問題。只有把這三個基本問題搞清楚了,才能構築共同的研究交流平臺。第一個基本問題,在有了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話語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的情況下,為何還要提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它是針對什麼問題的,要解決什麼問題?第二個基本問題,這種話語體系應該具有怎樣的特性,它與其他話語體系,比如說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特別是西方的話語體系,處於一種怎樣的關係,有著怎樣的不同?第三個基本問題,這種話語體系應該如何構建,其基本路徑和手段是什麼?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形成邏輯整體。

一、為什麼要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

2011年5月,當時代表中央主管思想宣傳和哲學社會科學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提出要“著力增強學術創造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學術研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①提出了“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概念。半年後的2011年11月,隨著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發佈,李長春進一步提出:“要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學科理論體系和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創新實踐的學術話語體系,……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②明確提出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提出,主要是為在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上,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或者說,首先是為的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同時也就推進了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兩者相輔相成。

我們來做兩個層面的觀察。

第一個層面。何謂“國際學術話語權”,為何要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其實質,就是在國際各個學術領域判別事實之是非曲直,特別是制度之優劣美醜的壟斷性權力,也就是至今一些西方大國憑藉其相對定型的概念體系、邏輯體系即推理體系、學科體系,對他國的現實與制度進行強行裁量的權力。隱藏在其概念體系、邏輯體系即推理體系、學科體系背後並指導著它們的,是西方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這是他們判斷一切是非曲直優劣美醜的“元”基因、“終極”標準。為何要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就是要打破西方大國對國際學術話語的壟斷,特別是西方大國憑藉其相對定型的學術話語體系對中國的現實和制度進行否定性裁量的權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進行充分的且可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的合理性、正當性論證。為此,就亟須構建中國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

這樣的說法是否片面、偏激?讓我們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無疑是本屆中央最集中地論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重要文獻。在這次講話中,他9次講到“話語”問題,6處講到“話語體系”,有一段專門講到“話語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③也就是缺乏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自證能力。

當然,與前人不同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是從更寬廣、更宏大的視角,也就是從人類實踐創造與理論創新的辯證關係,也即人類理論創新的基本規律的根源層面,對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必要性與可能性的論述。他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④這與爭奪“國際話語權”其實是一物之兩面。我們要構建的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而具有國際學術感召力的話語體系,也就是說,它是既反映了中國的特殊性,又合乎人類的普遍性,以此破除西方的話語霸權。

第二個層面。有了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話語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的情況下,為何還要提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本文不作詳細的展開。原則地說,就是這些現有的話語體系還不能打破西方話語體系的壟斷局面,爭得國際話語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進行有說服力的論證。中國傳統的話語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可資利用的、十分寶貴的歷史資源,但它不能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本身。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話語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本源和基石,但必須大力加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源源活水和現實基礎,但依目前的狀況,其原創性、學理化、範式化、體系化還非常不夠,遠遠滯後於日益成為世界舞臺中央的我國的創新實踐,離解決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問題尚有相當的距離。而且,中國化話語體系也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全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⑤須在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上下大工夫。

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應該具有的特性

為何要構建,決定了構建後的基本特性。中國話語體系從大處說,應該具有五個方面的特性。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因”不改變。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獨特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正所謂‘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⑥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不同於、甚至對立於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之根本所在;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區別於中國傳統話語體系的根本所在。在建黨95週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發出了“不忘初心”的忠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⑦

第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學理性證明。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歷史使命。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與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根本對立的地方;是中國傳統話語體系難以企及和做到的地方。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西方社會利用話語霸權千方百計對我們的發展道路不予認同的情閾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有義務、有責任來加以研究、總結,進行理論呈現、理論證明。理論源自於實踐,理論也必須為實踐服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⑧在建黨95週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⑨澎湃著中國共產黨人要帶領十三億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發展開闢新道路、再作中國貢獻、再創歷史輝煌的豪情壯志和豪邁氣概。

第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內容與形式的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⑩只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提升中國話語在國際上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只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超越西方主導的話語體系、打破西方話語體系的壟斷地位;只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為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作出令人信服的學理支撐;只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增強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世界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體系難以具備的;也是現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還做得不完善的地方。

第四,擁有恢宏的世界包容性。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得以立足的重要支撐。強調中國話語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源和“基因”,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學理性證明,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不是說我們可以關起門來,不顧世界文明的進展,不顧其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發展,悶頭製造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而是必須準確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勢,世界各類文明發展的新態勢;必須及時瞭解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必須深諳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哲學社會科學學說;必須對西方比較定型的話語體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解析,找出其“元”話語的理論悖誤,揭示其話語體系的邏輯謬誤,同時汲取其中的有益理論滋養。只有這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才具有學術的生命力、公信力,從而才具有徵服力、感染力和戰鬥力。這是“西方中心論”的話語體系相形狹隘的地方,也是中國傳統話語體系的相形褊狹之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調民族性並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11)

第五,它是一種原創性的話語體系。它不同於所有其他話語體系,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具有創新意義的話語體系。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型態特性,或為創新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12)這並不是說,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一種完全離開、甚至背離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體系的東西,而是說它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體系在當今時代條件下的再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為“基因”,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了近代中國革命文化的衣缽,批判地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緊密結合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實際而創設的新型話語體系。

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應該如何構建

為何要構建,有何樣特性,決定了如何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13)。

第一,牢牢以馬克思主義話語資源為本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立黨之基、執政之依。丟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之源,對正在凱旋重返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來說,就是丟了靈魂、丟了根本,丟了經幾代人奮鬥得來的歷史機遇,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七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提出:“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1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領域形成的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和成果。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15)當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話語,就要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話語,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中國的指導地位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僵化保守,就會喪失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指導地位。

第二,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也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須充分利用的沃土資源。利用得好壞,同樣決定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能否成功構建,決定著中華民族的世界地位甚至前途命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話語就其主導方面是為封建專制服務的,帶有封建性。因此,要批判繼承、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實現“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16)

第三,海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都應該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這樣,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才具有全球的包容性,世界的整合力,對人類命運的前瞻力。“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後看、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17)但是,決不能以仰仗西方學術話語、拾西方學術牙惠為追求與時尚。要注意“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否則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並以此為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18)

第四,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理論和話語的創新。要堅守馬克思主義,但經典作家不能完全解決當代緊迫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問題;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但傳統文化需要一個現代性轉化與創新的問題;要汲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但國外尤其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根本取向與我對立。在此情況下,唯有大膽創新,創立新理論、新話語。當代中國是一個實踐創新強烈地推動著理論創新的大好時代。創新是理論生命之所在,是理論興衰存亡的關鍵。創立新理論、新話語,首先,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次,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19)第三,堅持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要吸收汲取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積極成果,但千萬不能忘了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堅持“洋為中用”。汲取世界各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資源的主體是我們,是以“我們”為中心,為“我們”這一主體服務的;汲取世界各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資源的目的,是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不是為的其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20)

第五,提煉標識性概念形成話語體系。創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一個長期、艱鉅、複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幾代人堅忍不拔的努力。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具體的事情做起,從點滴的積累做起,從各門學科做起,從創立新概念入手。聚沙成塔、累雪成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項工作要從學科建設做起,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21)

第六,拓展中外學術交流增強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國際話語權的構建一要靠學術正當性,二要靠學術傳播力。兩者相輔相成。光有學術正當性,不注重學術傳播力,“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要吃啞巴虧的。據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持和鼓勵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持國外學會、基金會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內外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要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出並牽頭組織研究項目,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要加強優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建設,扶持面向國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對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學術文章,要給予支持。”(22)

(原文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7年02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