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教授馬偉:新銳科技領頭人

材料科學 西安交大 大學 物理 西安市科技局 西安市科技局 2017-08-26

馬偉,1983年出生,西安交大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獲評“2016年中國新銳科技人物”;入職西安交大三年,共發表70餘篇文章,其中作為主要貢獻作者發表的22篇論文影響因子大於10。

80後教授馬偉:新銳科技領頭人

環保、可再生的太陽能電池,成為緩解能源危機與環境危機的不二選擇。質量輕、成本較低、可製成柔性器件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正是80後教授馬偉的研究核心。

博採眾長 開拓研究新領域

馬偉認為,科研不能閉門造車,需要不斷學習、借鑑其他專家學者、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時刻關注國際前沿。所以,馬偉團隊經常走出去到國外頂級實驗室交流學習。

“走出去”的同時,馬偉也十分注重“引進來”。有機光電子材料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目前從化學角度合成新的材料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的研究眾多,但這條研究途徑無法從根本上解釋光電轉化高效的機理。馬偉迎難而上,通過物理方法解釋新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關係。這兩種研究路徑有著天然的互補性,使得國內很多有機光電課題組均與馬偉團隊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過程中,馬偉團隊博採眾長,緊扣行業發展的脈搏,走在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的前沿。

三年前剛到西安交大的時候,馬偉憑著滿腔的熱情、頑強的韌勁,一切從零開始。在學校與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很快建了起來。馬偉從實驗技能訓練、知識框架講授的基礎開始,逐步帶領學生走進這一領域。在馬偉的精心指導下,學生很快掌握了研究基礎與方法,並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一位本科生畢業設計階段的研究成果在影響因子16.146的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發表。如今,團隊已發展成為由學校青年拔尖人才、新講師、博士後、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學歷梯度成員組成的“強大戰隊”。

堅持不懈 做“韌”性的彈簧

“我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博士畢業以後才取得的。”馬偉說自己“不是一個成功的博士生”。馬偉把那時的自己比作彈簧、逆境比作壓力,雖然彈簧不斷地被向下壓,卻不斷積蓄著能量。

馬偉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同步輻射表徵,而他感興趣的是有機光電子材料。他不斷地思考:能否將同步輻射表徵技術與有機光電子材料研究相結合,形成新的交叉方向?為此馬偉常常失眠。彼時阻礙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有機光電子材料之一)發展的困難是缺少合適的工具將分子取向表徵出來,而在馬偉的設想中同步輻射表徵技術正是這個合適的工具。正當馬偉想要一展拳腳時,卻發現當時就讀的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實驗條件無法滿足他的實驗需求。於是,馬偉頂著壓力“韌”性地堅持了下來,將壓力轉化成驅動力。後來,馬偉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時,有了可以實現設想的實驗條件,這個“韌”性的彈簧終於找到了釋放能量的出口。

體驗科研的快樂與滿足

這種不願服輸的韌勁,也被馬偉帶到了團隊中。去年11月,團隊新進了很多實驗設備,但學生卻沒有相關的實驗經驗,只能從重複論文的實驗起步。論文不會詳盡介紹每一項實驗條件,而一項實驗條件中一個操作步驟的不同,都可能導致實驗結果差之千里。有段時間,團隊的重複實驗總是失敗,烏雲持續地籠罩著他們。但馬偉堅信,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馬偉的帶動下,團隊不斷調整器件製備方案,堅持不懈地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實驗成功了。

這次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緣自馬偉對自身經歷的體悟。他深知科研一定會遇到挫折,即使遇到幾百次、上千次的失敗,依然要保持一顆奮戰到底的心。正是憑藉著這股韌性與毅力,馬偉帶領團隊攻克了科研道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希望我的經歷,可以鼓勵那些正處於學術迷茫期的學生、青年教師。科研沒有捷徑,需要的是不放棄的韌勁和毅力。遇到困難,戰勝它、解決它,才能體驗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記者 姜泓 實習生 王丹妮

(圖片由西安交大宣傳部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