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廣州勝負手:向南!向南!向南!

財經 時代週報 時代週報 2017-08-04

李乾韜

“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橫空出世,宛如平地之春雷。一時間,各個地方政府主要官員們和企業家們、投資者們激動得奔走吶喊:擁抱灣區,快速崛起!

多少年來,城市之間產業同質化一直為外界所詬病,而多年來形成的廣深龍頭之爭、佛莞老三之爭、珠西珠中江兄弟之爭等,既是地方政府區域競爭的此消彼長,又是固有格局難以打破形成的藩籬。

“灣區經濟”之春雷,帶來了新生的力量,帶來了破局的希望。

在筆者看來,跟十年前的《珠三角規劃綱要》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帶給包括港澳在內的11個大珠三角城市的契機更大。一是綱要對珠三角城市定位清晰,而大灣區則是讓各個城市在灣區概念之下重新定位自己,想象空間更大;二是綱要制定之時,互聯網經濟尚未勃發,傳統產業依然佔據主要力量,既定格局難以打破,而大灣區的建設大潮卻與互聯網經濟、工業4.0等產業變革大潮疊加,新興產業、創新科技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大地。

於是乎,大珠三角11城群情激昂,各種交通樞紐、金融中心的稱號此起彼伏,尤其是大灣區龍頭城市的吶喊,除了廣深這對一線城市老牌勁旅之外,香港、澳門甚至沉寂了30年的珠海也似乎隨著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開通和建設,有了龍頭之城的一爭之力。一些智庫研究組織紛紛撰寫報告,彷彿大灣區建設已成,給一些地方溢美加冕為大灣區智造之城、大灣區科技之城。

區域競爭最終還是要看實力。面對改變格局的大契機,搶著為自己造勢,這種爭先恐後的心態雖不值得提倡,但還是積極追求進步的。只不過,相比較其他城市的著急,廣州似乎有種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淡定。作為珠三角城市中的老大哥,廣州穩居全國一線城市三甲已經多年,擁有實力雄厚的汽車製造業和正在蓬勃發展的金融業。

廣州有底氣,手上更握有廣佛同城的王牌。只不過,自2000年實施“北優南拓、東進西聯”讓城市格局拉開結構至今,廣州東進成效最為顯著,北優次之,南拓和西聯卻一直進展不大。這也使得廣州城市格局享有山海湖江的大氣魄,卻依然只是一個內陸之城,臨灣臨海的格局和產業始終未有大的突破。

在筆者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讓廣州的尷尬更凸顯。眾所周知,全球著名的大灣區都是以龍頭城市來命名,比如東京大灣區、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等無一不是如此。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出並非以龍頭城市來命名,更多是一個規劃概念,在灣區建設形成的過程中,勢必會因市場因素而形成灣區的龍頭城市,而龍頭城市的競爭亦反過來有助於加速圍繞龍頭城市的市場要素重新部署和城市群格局的重新塑造。而廣州多年來在內陸橫向發展,強化了周邊的佛山、東莞、清遠、肇慶等城市對廣州產業的依賴,但失去了臨灣產業發展,在整個大灣區的輻射力上尷尬因此更加凸顯。

因此廣州最南端的南沙將在大灣區格局中起到關鍵性、決定性的作用。但南沙的定位從臨港重化工區、海港,再到自貿區,南沙的發展一直在調檔,即便頂上了自貿區的帽子,卻看不到前海、橫琴那樣的明顯的政策利好。而深中通道一旦修通,南沙去深圳機場30分鐘可達,到白雲機場卻要90分鐘。廣州之於南沙,南沙之於廣州,處境微妙,廣州再不把發展重點南移,環伶仃洋灣區的諸城大合唱,廣州想要唱出高音,只怕愈發艱難了。

(作者系時代週報評論員)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