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阿根廷從事商務活動,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私營企業做生意,合同都是極其重要的。凡談生意最好是面談,因為阿根廷的電話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而且阿根廷人願意面對面地談判,通過電話聯繫很少能成交業務,商務拜訪一定要事先約會。

阿根廷人大多數為歐洲人後裔,其中以英國人、意大利人為主,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衣飾講究,言行舉止規矩大方。因此,在進行商務活動時必須注意儀容儀表,男士最好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打領帶,參加正式酒會和宴會時,中式或西式深色服裝均可。女士衣飾以得體大方為宜。即使你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也絕不例外。外國人經常以服裝取人,如果衣冠不整,他們就認為你這個人不正派,服裝是他們據以進行人物評價的基礎。因此到公司或機關訪問,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須西裝革履,一副紳士模樣。西裝的顏色也要注意,一般說來,穿灰色的顏色最不受歡迎。這個顏色令人覺得陰鬱,不開朗,如果穿這種顏色的衣服去訪問對方,很可能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打折扣。

千萬不要考慮邀請阿根廷人在早飯時商談業務,他會認為你的神經有點兒不正常,從而失去談成生意的可能性。阿根廷人起得較晚,不習慣一大早就從事商務活動。約會一般在9:30較為合適,如果你的商業夥伴遲到亦不必驚訝。阿根廷人可能會安排晚7點甚至8點在辦公室與你會面。

阿根廷人往往在一番社交寒暄之後才開始討論商務,除非你的阿根廷同事主動談起,最好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切不可期望一次會談就能成交,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阿根廷,商務午餐很重要,雖然在午餐時所談的並不觸及生意的核心內容,但這有利於調節情緒,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氣氛。

阿根廷商界流行以握手為禮,交換名片頻繁。一般而言,談生意的態度仍以保持謹慎給人的印象較佳。阿根廷許多商人會說英語,此外,意大利語和德語也是常用的外語。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阿根廷從事商務活動,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私營企業做生意,合同都是極其重要的。凡談生意最好是面談,因為阿根廷的電話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而且阿根廷人願意面對面地談判,通過電話聯繫很少能成交業務,商務拜訪一定要事先約會。

阿根廷人大多數為歐洲人後裔,其中以英國人、意大利人為主,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衣飾講究,言行舉止規矩大方。因此,在進行商務活動時必須注意儀容儀表,男士最好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打領帶,參加正式酒會和宴會時,中式或西式深色服裝均可。女士衣飾以得體大方為宜。即使你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也絕不例外。外國人經常以服裝取人,如果衣冠不整,他們就認為你這個人不正派,服裝是他們據以進行人物評價的基礎。因此到公司或機關訪問,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須西裝革履,一副紳士模樣。西裝的顏色也要注意,一般說來,穿灰色的顏色最不受歡迎。這個顏色令人覺得陰鬱,不開朗,如果穿這種顏色的衣服去訪問對方,很可能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打折扣。

千萬不要考慮邀請阿根廷人在早飯時商談業務,他會認為你的神經有點兒不正常,從而失去談成生意的可能性。阿根廷人起得較晚,不習慣一大早就從事商務活動。約會一般在9:30較為合適,如果你的商業夥伴遲到亦不必驚訝。阿根廷人可能會安排晚7點甚至8點在辦公室與你會面。

阿根廷人往往在一番社交寒暄之後才開始討論商務,除非你的阿根廷同事主動談起,最好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切不可期望一次會談就能成交,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阿根廷,商務午餐很重要,雖然在午餐時所談的並不觸及生意的核心內容,但這有利於調節情緒,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氣氛。

阿根廷商界流行以握手為禮,交換名片頻繁。一般而言,談生意的態度仍以保持謹慎給人的印象較佳。阿根廷許多商人會說英語,此外,意大利語和德語也是常用的外語。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人在飲食上習慣吃歐式西菜,以吃牛、羊肉和豬肉為主,尤以烤全牲為其傳統的食品。阿根廷商人喜歡邀請人到家中做客,餐桌上免不了阿根廷正宗牛肉。到阿根廷人家中做客可給女主人送上一束鮮花或一些糖果,也可帶進口威士忌。賓主相見,與男士行握手禮,對女士輕吻臉頰,以示親切及禮貌。送禮不要送襯衫、領帶之類貼身用的物品,阿根廷人喜歡別人誇獎他們的孩子、家裡的陳設和他們的飯菜。與阿根廷人閒談時應避免談論有爭議的宗教、政治問題。可以談體育,特別是足球,或者談當地的公園。婦女喜歡談論時裝。應注意,阿根廷人的晚餐一般晚上9~10點才開始,餐前有雞尾酒會,大約在7~8點開始。

商務活動以5~11月為最佳時間,最好不要安排在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週內,1~3月為阿根廷暑假度假期。

旅遊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阿根廷的最大城市,是拉美第三大都會區。該城市為中南美最歐洲化的城市,阿根廷探戈發源於此,2007年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南美巴黎”的美譽。這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讓人不得不讚嘆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多廣場、街心花園和紀念碑為特色,是阿根廷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名勝眾多,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七九大道、哥倫布劇院、五月廣場、阿根廷總統府、女人橋、拉博卡等都很值得一遊。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阿根廷從事商務活動,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私營企業做生意,合同都是極其重要的。凡談生意最好是面談,因為阿根廷的電話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而且阿根廷人願意面對面地談判,通過電話聯繫很少能成交業務,商務拜訪一定要事先約會。

阿根廷人大多數為歐洲人後裔,其中以英國人、意大利人為主,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衣飾講究,言行舉止規矩大方。因此,在進行商務活動時必須注意儀容儀表,男士最好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打領帶,參加正式酒會和宴會時,中式或西式深色服裝均可。女士衣飾以得體大方為宜。即使你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也絕不例外。外國人經常以服裝取人,如果衣冠不整,他們就認為你這個人不正派,服裝是他們據以進行人物評價的基礎。因此到公司或機關訪問,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須西裝革履,一副紳士模樣。西裝的顏色也要注意,一般說來,穿灰色的顏色最不受歡迎。這個顏色令人覺得陰鬱,不開朗,如果穿這種顏色的衣服去訪問對方,很可能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打折扣。

千萬不要考慮邀請阿根廷人在早飯時商談業務,他會認為你的神經有點兒不正常,從而失去談成生意的可能性。阿根廷人起得較晚,不習慣一大早就從事商務活動。約會一般在9:30較為合適,如果你的商業夥伴遲到亦不必驚訝。阿根廷人可能會安排晚7點甚至8點在辦公室與你會面。

阿根廷人往往在一番社交寒暄之後才開始討論商務,除非你的阿根廷同事主動談起,最好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切不可期望一次會談就能成交,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阿根廷,商務午餐很重要,雖然在午餐時所談的並不觸及生意的核心內容,但這有利於調節情緒,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氣氛。

阿根廷商界流行以握手為禮,交換名片頻繁。一般而言,談生意的態度仍以保持謹慎給人的印象較佳。阿根廷許多商人會說英語,此外,意大利語和德語也是常用的外語。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人在飲食上習慣吃歐式西菜,以吃牛、羊肉和豬肉為主,尤以烤全牲為其傳統的食品。阿根廷商人喜歡邀請人到家中做客,餐桌上免不了阿根廷正宗牛肉。到阿根廷人家中做客可給女主人送上一束鮮花或一些糖果,也可帶進口威士忌。賓主相見,與男士行握手禮,對女士輕吻臉頰,以示親切及禮貌。送禮不要送襯衫、領帶之類貼身用的物品,阿根廷人喜歡別人誇獎他們的孩子、家裡的陳設和他們的飯菜。與阿根廷人閒談時應避免談論有爭議的宗教、政治問題。可以談體育,特別是足球,或者談當地的公園。婦女喜歡談論時裝。應注意,阿根廷人的晚餐一般晚上9~10點才開始,餐前有雞尾酒會,大約在7~8點開始。

商務活動以5~11月為最佳時間,最好不要安排在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週內,1~3月為阿根廷暑假度假期。

旅遊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阿根廷的最大城市,是拉美第三大都會區。該城市為中南美最歐洲化的城市,阿根廷探戈發源於此,2007年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南美巴黎”的美譽。這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讓人不得不讚嘆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多廣場、街心花園和紀念碑為特色,是阿根廷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名勝眾多,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七九大道、哥倫布劇院、五月廣場、阿根廷總統府、女人橋、拉博卡等都很值得一遊。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面積非常的大,城市長年不脫綠裝,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碧綠的草坪和色彩斑斕的花壇伸展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每個角落,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十分歐化的城市,不僅城市居民幾乎都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而且城市佈局、街景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情趣,處處顯露出歐洲風情。市內絕大多數廣場、街道、公園、博物館、紀念碑和塑像,都用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命名。市中心的街道縱橫交錯。南部的聖特爾莫和蒙特塞拉區街道狹窄,還保留著幾個世紀以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老建築。市區東部街道寬闊,高樓林立,周圍點綴著草坪、花壇。布宜諾斯艾利斯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穿過這裡的大街小巷,就能看見一對對舞蹈著的街頭探戈,讓觀看者如痴如醉。探戈的老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可卻沒有人說得清它的確切來源。只知道出現在19世紀末的大移民年代,混合了西班牙佛拉明戈舞的熱烈、非洲風的節奏起伏、哀傷的旋律。布市既然作為‘南美巴黎’,牛肉並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飲食文化的全部。與巴黎人一樣,當地人愛流連咖啡店,新舊咖啡座舉目皆是,老一輩愛到百年老店懷舊閒話家常,新一代則愛到特色咖啡店消磨時光。法國佳釀聞名於世,阿根廷作為全球第5大葡萄酒產國,偏偏深藏不露,少作外銷,將最好的都留給自己。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阿根廷從事商務活動,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私營企業做生意,合同都是極其重要的。凡談生意最好是面談,因為阿根廷的電話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而且阿根廷人願意面對面地談判,通過電話聯繫很少能成交業務,商務拜訪一定要事先約會。

阿根廷人大多數為歐洲人後裔,其中以英國人、意大利人為主,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衣飾講究,言行舉止規矩大方。因此,在進行商務活動時必須注意儀容儀表,男士最好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打領帶,參加正式酒會和宴會時,中式或西式深色服裝均可。女士衣飾以得體大方為宜。即使你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也絕不例外。外國人經常以服裝取人,如果衣冠不整,他們就認為你這個人不正派,服裝是他們據以進行人物評價的基礎。因此到公司或機關訪問,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須西裝革履,一副紳士模樣。西裝的顏色也要注意,一般說來,穿灰色的顏色最不受歡迎。這個顏色令人覺得陰鬱,不開朗,如果穿這種顏色的衣服去訪問對方,很可能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打折扣。

千萬不要考慮邀請阿根廷人在早飯時商談業務,他會認為你的神經有點兒不正常,從而失去談成生意的可能性。阿根廷人起得較晚,不習慣一大早就從事商務活動。約會一般在9:30較為合適,如果你的商業夥伴遲到亦不必驚訝。阿根廷人可能會安排晚7點甚至8點在辦公室與你會面。

阿根廷人往往在一番社交寒暄之後才開始討論商務,除非你的阿根廷同事主動談起,最好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切不可期望一次會談就能成交,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阿根廷,商務午餐很重要,雖然在午餐時所談的並不觸及生意的核心內容,但這有利於調節情緒,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氣氛。

阿根廷商界流行以握手為禮,交換名片頻繁。一般而言,談生意的態度仍以保持謹慎給人的印象較佳。阿根廷許多商人會說英語,此外,意大利語和德語也是常用的外語。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人在飲食上習慣吃歐式西菜,以吃牛、羊肉和豬肉為主,尤以烤全牲為其傳統的食品。阿根廷商人喜歡邀請人到家中做客,餐桌上免不了阿根廷正宗牛肉。到阿根廷人家中做客可給女主人送上一束鮮花或一些糖果,也可帶進口威士忌。賓主相見,與男士行握手禮,對女士輕吻臉頰,以示親切及禮貌。送禮不要送襯衫、領帶之類貼身用的物品,阿根廷人喜歡別人誇獎他們的孩子、家裡的陳設和他們的飯菜。與阿根廷人閒談時應避免談論有爭議的宗教、政治問題。可以談體育,特別是足球,或者談當地的公園。婦女喜歡談論時裝。應注意,阿根廷人的晚餐一般晚上9~10點才開始,餐前有雞尾酒會,大約在7~8點開始。

商務活動以5~11月為最佳時間,最好不要安排在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週內,1~3月為阿根廷暑假度假期。

旅遊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阿根廷的最大城市,是拉美第三大都會區。該城市為中南美最歐洲化的城市,阿根廷探戈發源於此,2007年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南美巴黎”的美譽。這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讓人不得不讚嘆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多廣場、街心花園和紀念碑為特色,是阿根廷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名勝眾多,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七九大道、哥倫布劇院、五月廣場、阿根廷總統府、女人橋、拉博卡等都很值得一遊。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面積非常的大,城市長年不脫綠裝,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碧綠的草坪和色彩斑斕的花壇伸展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每個角落,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十分歐化的城市,不僅城市居民幾乎都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而且城市佈局、街景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情趣,處處顯露出歐洲風情。市內絕大多數廣場、街道、公園、博物館、紀念碑和塑像,都用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命名。市中心的街道縱橫交錯。南部的聖特爾莫和蒙特塞拉區街道狹窄,還保留著幾個世紀以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老建築。市區東部街道寬闊,高樓林立,周圍點綴著草坪、花壇。布宜諾斯艾利斯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穿過這裡的大街小巷,就能看見一對對舞蹈著的街頭探戈,讓觀看者如痴如醉。探戈的老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可卻沒有人說得清它的確切來源。只知道出現在19世紀末的大移民年代,混合了西班牙佛拉明戈舞的熱烈、非洲風的節奏起伏、哀傷的旋律。布市既然作為‘南美巴黎’,牛肉並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飲食文化的全部。與巴黎人一樣,當地人愛流連咖啡店,新舊咖啡座舉目皆是,老一輩愛到百年老店懷舊閒話家常,新一代則愛到特色咖啡店消磨時光。法國佳釀聞名於世,阿根廷作為全球第5大葡萄酒產國,偏偏深藏不露,少作外銷,將最好的都留給自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城市建設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從飛機上俯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漫步市區,那巍峨挺立的高層建築,來往如梭的汽車洪流,迴旋上下的立體交通,琳琅滿目的櫥窗佈置……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在城市居民中,西班牙、意大利和其他歐洲血統的人佔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人也給布宜諾斯艾利斯帶來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市區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市區以拉普拉塔河岸為基線,成扇形狀展開,大多數街道、公園、廣場、博物館、車站、紀念碑和塑像的名稱,均來自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之名。布宜諾斯艾利斯以紀念碑、廣場和街心公園眾多而聞名,全市有100多個街心公園和廣場,有220多個銅像和雕像,成為市區引人注目的景觀。布宜諾斯艾利斯著名風景區“二月三日公園”是以著名英雄聖馬丁率領騎兵團大勝西班牙殖民軍之日命名的,公園附近聳立著一座高20多米的紀念碑,那是西班牙人後裔為紀念阿根廷獨立100週年而興建的,碑上人物栩栩如生,記述了西班牙移民進入阿根廷後的歷史歲月。城市東部街道寬闊,高樓林立,草坪、花壇點綴其間。體育場、博物館、娛樂場等建築彙集在繁華的解放者大道兩側,顯示出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南部地區許多街道狹窄,建築物不高,一些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老建築格外醒目,又使這座城市依然保留著古香古色的風采。

"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簡稱BA,華人常簡稱為布宜諾斯、布宜諾)是阿根廷的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

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有1280萬人口,是南美第二大都會區,次於大聖保羅都會區。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剛獨立時只是小城市,但自從歐洲化、現代化的政策實施後,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成為南美最具有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米寬(超過16線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是從這個城市的boca地區發源。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歷史

1516年,以西班牙名義探險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個到達拉普拉塔河的歐洲人,因其在現今烏拉圭受襲身亡而終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西班牙遠征隊用“Real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譯為“聖母瑪利亞和順風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坐落於現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為常年遭受土著攻擊,歐洲定居者不得不放棄該城移居他地。

1580年,Juan de Garay從今巴拉圭首都亞松森順流而下到達,開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雖然重建時是城市以“三位一體”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諾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7至18世紀大多數年間,布宜諾斯艾利斯發跡於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強制要求所有與歐洲貿易必須通過祕魯利馬,便於其徵收稅利;該計劃嚴重損害布宜諾斯艾利斯貿易商的利益,也導致了當地的走私業盛行,同時不可避免培育了對西班牙殖民當局的仇怨。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由鑑於此,於18世紀晚期做出來意味深長的決定:終止該貿易政策並宣佈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爾圖遭英軍佔領也加速了對通過大西洋航路的貿易需求。然而國王安撫修正的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國大革命理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脫離西班牙的獨立活動越發渴望。在英軍入侵拉普拉達地區的行動中,兩次英軍攻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均由當地民兵擊退。

1810年5月25日,當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於半島戰爭和一週的和平示威後,驅逐西班牙總督並建立臨時政府。

1816年,阿根廷後來從西班牙獨立,5月25日成為為阿根廷國慶日(五月革命日)。

19世紀,阿根廷關於集權者和聯邦者爆發的衝突大多數源於分歧:歷史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貿易理念的首善之區,特別是與宣揚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國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五月二十五革命後,一群軍人特使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各省爭取支持,大多數使團流於暴力衝突,該事件也加劇了和地方的關係緊張。

19世紀中,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軍封鎖:1838-1840年遭法國包圍;1845-1848年遭英法聯合遠征軍封鎖;兩次妄圖使布市屈服的包圍均以失敗告終,外國強權也放棄了其要求。

19世紀絕大多數時期,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議題。1853至1860年為脫離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首府,但是該議題仍不斷引發戰爭直到1880年阿根廷聯邦政府最終宣佈其歸聯邦直轄併為聯邦政府組成部分,市長由總統任命。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世紀下半葉,除了潘帕斯草原賦予的財富外,鐵路建設也便利了市內工廠的原材料運輸,增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經濟實力。作為新興的多元文化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與歐洲強國的首都相比高低,科隆劇院躋身世界頂尖歌劇院。1880年至1940年城市修建了其主要大道,南美當時的最高建築和首條地鐵系統。

1920年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歐洲,阿根廷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移民者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由於受20年代經濟危機影響,大批農場主和農民移遷到都會區外圍,造就了第一批貧民窟,加劇了社會矛盾和阿根廷作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1914-1935年,該市人口由150萬人猛增至350萬人。與歐洲移民者所秉持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所不同,遭剝奪了政治參與的當地新定居者擁有基本社會保障,之後發展為庇隆主義。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於1974年成為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衝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orge Rafael 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衝突升級為“骯髒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遊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布宜諾斯艾利斯分為48個行政區,依舊有天主教教區劃分,從1940年代起歷經調整,現計劃改為1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經緯度是南緯34°20’;西經58°30’。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幹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淨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佔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佈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佈稍大。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佔乾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

政治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管理由四年一次直選的市長擔當,副市長主持超過六百人的市議會。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採用D'Hondt 法統計;立法部門由最高法院、治安官會議、內務部和地方法院組成。

自治立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小於省,國家法官依據習慣法削弱了市級法官權利,並且國家執法機關掌管該市警政系統。2007年起,開始推行新的分權計劃,成立了由委員會選舉的7人公社組織。

國民代表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參議院佔三席,另選舉產生25人出席阿根廷下議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經濟

綜述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截至201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八萬多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佔阿根廷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一半。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輸出物有牛肉、穀物、羊毛、皮革、亞麻等;輸入物有機器、鋼鐵、燃料和工業品。

港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是南美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該港通過拉普拉塔河的可通航河流將港口連接到阿根廷東北部,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因此,這裡是南美大陸東南部廣大地區的分銷中心。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每年的計費噸數達1100萬噸 ,位於市區南部的碼頭則有1700萬噸每年 。與港口有關的稅收在過去造成了許多政治問題,2008年,政府提高出口關稅後就爆發了一場衝突,導致出現了抗議和農業部門罷工 。

第一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鄰近阿根廷最富庶的潘帕農牧區,東連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相通。

第二產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製造業仍然在城市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16%),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當地的製造業從本地高昂的購買力和大量的熟練勞動力中受益匪淺,其與城市邊緣之外的大規模農業和工業的良好關係也對製造業大有裨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建築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運行最準確的指標之一,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約300萬平方米的建築施工。肉,奶製品,穀物,菸草,羊毛和皮革製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區進行加工或製造。其他主導產業是汽車製造,煉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和紡織品,化學品,服裝和飲料的生產。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第三產業

按照國際標準來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服務業多元化且發達,佔其經濟的76%(阿根廷各城市服務業的平均佔比為59%)。特別是廣告業國內外服務業出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是服務業中分量最重的,佔該市經濟31%的份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金融(約三分之一)對阿根廷的銀行體系特別重要,佔全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近一半。近300家酒店和300家旅館及民宿獲得旅遊許可證,幾乎一半的房間都是四星級或更高的水平。

政府財政

根據市長 2011年的提案,該市的預算包括60億美元的收入和63億美元的支出。該市總收入中本地收入和資本所得稅收入佔61%,聯邦收入分成貢獻11%,財產稅佔9%,車輛稅佔6%。其他收入包括使用費,罰款和賭博稅。該市26%的預算用於教育,22%用於衛生,17%用於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6%用於社會福利和文化,12%用於行政成本,4%用於執法。布宜諾斯艾利斯保持著較低的債務水平,其運營所需的預算不到3%。

社會

教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文教中心,截至2012年共有40多所大學,其中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最有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傳媒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出版中心和南美洲西班牙文書刊的出版中心之一,2011年被評為“2011年度世界圖書之都”。

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許多像馬拉多納在籍的博卡青年隊和河床隊巴甲mvp孔卡等有名的足球隊。

2013年7月4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瑞士洛桑宣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過兩輪投票後,最終獲得2018年第三屆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繼新加坡和南京之後第三個舉辦青奧會的國際城市。這次青奧會起初總共有六個城市提出申辦,經過篩選的三個最終申辦城市分別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的格拉斯哥的和哥倫比亞的麥德林,最終布宜諾斯艾利斯勝出,獲得了2018夏季青奧會的主辦權。

交通

公路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公路呈放射狀分佈,並與阿根廷各地相聯繫。市區內有5條高速公路,自市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與作為城界的高速公路帕斯將軍大道連接。

航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埃塞薩皮斯塔里尼部長國際機場是阿根廷最大機場以及阿根廷航空的國際航線樞紐機場,闢有20條國際航線。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航運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兩大主要集裝箱碼頭是Riodela Plata和Exolgan,2004年這兩大主要運營商都配置了超巴拿馬型橋吊。2005年10月,RiodelaPlata集裝箱碼頭又從中國振華港機購置了多臺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以增加堆場面積。而Exolgan集裝箱碼頭則在2005年9月從利渤海爾集團購置了集裝箱橋吊,投資了3000萬美元優化設備,以便接卸超大型船隻。Puerto Nuevo港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港的新港,2004年底才完成其航道的疏浚工程,船舶最深吃水線為9米。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2005年吞吐量為1075173TEU,比上年下跌了5.6%,位居世界排名第八十位。由於2005年的吞吐量下跌了5.6%,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沒有進入拉美加勒比海地區港口前20名。為了增加集裝箱吞吐量,阿根廷政府加大了港口的設備投資總額,以接卸超巴拿馬型船隻;而且,利用蒙得維的亞港的中轉優勢,增加中轉貨物吞吐量。

地鐵

截至201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有5條線路,長36千米,年客運量達2億人次。布宜諾斯艾利斯第1條地鐵始建於1913年,地鐵車票價格是統一收費,每次收費0.50美元。

文化

文藝

受歐洲文化的強烈影響,布宜諾斯艾利斯有時被稱為“南美洲巴黎”。這個城市有最繁忙的舞臺劇產業在拉丁美洲,有劇院和製作的分數。在事實上,每到週末,大約有300活躍劇院與戲劇,一個數字,全球範圍內宿城為第1,超過或者倫敦,紐約或巴黎。文化節有超過10個站點和5年也已有數宿城為世界第二,愛丁堡之後。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國際額定歌劇院的網站。有幾個交響樂團和合唱團體。全市有相關病史眾多的博物館,美術,當代藝術,裝飾藝術,通俗藝術,宗教藝術,工藝美術,戲劇,流行音樂,以及指出的藝術品收藏家,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的保存家園。城市是家庭到幾百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協會(有時被稱為“城市之書”),以及拉丁美洲積極劇院的最大濃度。它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大量景觀公園和廣場,以及教堂和許多教派,其中許多都是建築值得注意的禮拜場所。

阿根廷的文化圖標Geniol頭復古廣告海報由呂西安 - 阿希爾Mauzan。

在城市每年四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圖書博覽會是慶祝;它是前五大書展的世界,面向普通大眾,以及對文學社之一。每8000居民1的書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超過墨西哥,其中有100多萬居民的全國更多的書店。

“香格里拉晚報德洛斯Museos”(博物館之夜)也發生每年十一月。在這一天,大部分城市的博物館開放通宵達旦。在2014年,該活動吸引了超過85萬遊客到城市的200多家博物館,一個創紀錄的數字。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街頭藝術十分活躍,與各大壁畫無處不在的城市。

禮儀

大體而言,南美洲人非常的友善、好社交,阿根廷民眾多善良、樂天、好客,崇尚享樂。阿根廷當地的風氣比較注重禮節,在公共場合裡舉止要得宜,尤其到一些政府的公家機關,行為舉止輕浮的人會被趕出來。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手持相機的遊客可要注意了,看到街上舞者美妙的舞姿,記得在照相前,先得取得同意權,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人。

由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都市,流行在當地非常重要,所以遊客最好也不要穿的太隨便,隨性的穿著,只要乾淨和整齊就可以了。阿根廷為移民國,衣服乾淨、整齊即可。商店物品大多為不二價。阿根廷人極注重社交,對衣著服飾尤為注意,應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服裝,交談時應減少不必要手勢。

餐飲方面,阿根廷餐廳有西班牙餐(以海鮮為主)、意大利比薩店、阿根廷式肉店、中國館、日本料理、美式快餐自助餐及加探戈秀表演之秀場式餐廳等。普遍而言,阿根廷人於主食以牛肉為要,又沿襲歐洲口味,尤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主,故一般餐廳多以各式烤肉為招牌菜。在大西洋海岸邊的幾處名觀光勝地,可品嚐美味的新鮮海產,惟阿根廷人多不喜海產,亦不善烹飪此類食品,故口味種類不多。阿根廷當地午餐時間約是13:00~14:00時;下午17:00時左右是當地人午茶時間,咖啡館林立。晚膳約於21:00~22:00時,一般餐廳於20:00開始營業,小費約10%至20%。阿根廷人視飽嗝為不禮貌之行為,應避免。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在阿根廷從事商務活動,無論是與政府還是與私營企業做生意,合同都是極其重要的。凡談生意最好是面談,因為阿根廷的電話服務有時不盡如人意,而且阿根廷人願意面對面地談判,通過電話聯繫很少能成交業務,商務拜訪一定要事先約會。

阿根廷人大多數為歐洲人後裔,其中以英國人、意大利人為主,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衣飾講究,言行舉止規矩大方。因此,在進行商務活動時必須注意儀容儀表,男士最好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打領帶,參加正式酒會和宴會時,中式或西式深色服裝均可。女士衣飾以得體大方為宜。即使你是外地來的觀光客,也絕不例外。外國人經常以服裝取人,如果衣冠不整,他們就認為你這個人不正派,服裝是他們據以進行人物評價的基礎。因此到公司或機關訪問,或到客商家做客,你都必須西裝革履,一副紳士模樣。西裝的顏色也要注意,一般說來,穿灰色的顏色最不受歡迎。這個顏色令人覺得陰鬱,不開朗,如果穿這種顏色的衣服去訪問對方,很可能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打折扣。

千萬不要考慮邀請阿根廷人在早飯時商談業務,他會認為你的神經有點兒不正常,從而失去談成生意的可能性。阿根廷人起得較晚,不習慣一大早就從事商務活動。約會一般在9:30較為合適,如果你的商業夥伴遲到亦不必驚訝。阿根廷人可能會安排晚7點甚至8點在辦公室與你會面。

阿根廷人往往在一番社交寒暄之後才開始討論商務,除非你的阿根廷同事主動談起,最好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切不可期望一次會談就能成交,耐心是很重要的。

在阿根廷,商務午餐很重要,雖然在午餐時所談的並不觸及生意的核心內容,但這有利於調節情緒,為進一步談判創造氣氛。

阿根廷商界流行以握手為禮,交換名片頻繁。一般而言,談生意的態度仍以保持謹慎給人的印象較佳。阿根廷許多商人會說英語,此外,意大利語和德語也是常用的外語。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阿根廷人在飲食上習慣吃歐式西菜,以吃牛、羊肉和豬肉為主,尤以烤全牲為其傳統的食品。阿根廷商人喜歡邀請人到家中做客,餐桌上免不了阿根廷正宗牛肉。到阿根廷人家中做客可給女主人送上一束鮮花或一些糖果,也可帶進口威士忌。賓主相見,與男士行握手禮,對女士輕吻臉頰,以示親切及禮貌。送禮不要送襯衫、領帶之類貼身用的物品,阿根廷人喜歡別人誇獎他們的孩子、家裡的陳設和他們的飯菜。與阿根廷人閒談時應避免談論有爭議的宗教、政治問題。可以談體育,特別是足球,或者談當地的公園。婦女喜歡談論時裝。應注意,阿根廷人的晚餐一般晚上9~10點才開始,餐前有雞尾酒會,大約在7~8點開始。

商務活動以5~11月為最佳時間,最好不要安排在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週內,1~3月為阿根廷暑假度假期。

旅遊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岸,阿根廷的最大城市,是拉美第三大都會區。該城市為中南美最歐洲化的城市,阿根廷探戈發源於此,2007年被評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布宜諾斯艾利斯風景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南美巴黎”的美譽。這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讓人不得不讚嘆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多廣場、街心花園和紀念碑為特色,是阿根廷知名的旅遊城市,旅遊名勝眾多,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七九大道、哥倫布劇院、五月廣場、阿根廷總統府、女人橋、拉博卡等都很值得一遊。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面積非常的大,城市長年不脫綠裝,高大的木棉樹遍佈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豔麗。碧綠的草坪和色彩斑斕的花壇伸展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每個角落,家家陽臺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十分歐化的城市,不僅城市居民幾乎都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而且城市佈局、街景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情趣,處處顯露出歐洲風情。市內絕大多數廣場、街道、公園、博物館、紀念碑和塑像,都用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命名。市中心的街道縱橫交錯。南部的聖特爾莫和蒙特塞拉區街道狹窄,還保留著幾個世紀以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老建築。市區東部街道寬闊,高樓林立,周圍點綴著草坪、花壇。布宜諾斯艾利斯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穿過這裡的大街小巷,就能看見一對對舞蹈著的街頭探戈,讓觀看者如痴如醉。探戈的老家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可卻沒有人說得清它的確切來源。只知道出現在19世紀末的大移民年代,混合了西班牙佛拉明戈舞的熱烈、非洲風的節奏起伏、哀傷的旋律。布市既然作為‘南美巴黎’,牛肉並不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飲食文化的全部。與巴黎人一樣,當地人愛流連咖啡店,新舊咖啡座舉目皆是,老一輩愛到百年老店懷舊閒話家常,新一代則愛到特色咖啡店消磨時光。法國佳釀聞名於世,阿根廷作為全球第5大葡萄酒產國,偏偏深藏不露,少作外銷,將最好的都留給自己。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城市建設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座美麗、清潔的現代化城市。從飛機上俯視城市,街道寬闊整齊,到處綠蔭覆蓋。漫步市區,那巍峨挺立的高層建築,來往如梭的汽車洪流,迴旋上下的立體交通,琳琅滿目的櫥窗佈置……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在城市居民中,西班牙、意大利和其他歐洲血統的人佔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人也給布宜諾斯艾利斯帶來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市區那些迄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築物,帶有歐洲古典建築藝術的濃厚色彩,既有哥特式教堂,又有羅馬式的劇院和西班牙的庭院。市區以拉普拉塔河岸為基線,成扇形狀展開,大多數街道、公園、廣場、博物館、車站、紀念碑和塑像的名稱,均來自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之名。布宜諾斯艾利斯以紀念碑、廣場和街心公園眾多而聞名,全市有100多個街心公園和廣場,有220多個銅像和雕像,成為市區引人注目的景觀。布宜諾斯艾利斯著名風景區“二月三日公園”是以著名英雄聖馬丁率領騎兵團大勝西班牙殖民軍之日命名的,公園附近聳立著一座高20多米的紀念碑,那是西班牙人後裔為紀念阿根廷獨立100週年而興建的,碑上人物栩栩如生,記述了西班牙移民進入阿根廷後的歷史歲月。城市東部街道寬闊,高樓林立,草坪、花壇點綴其間。體育場、博物館、娛樂場等建築彙集在繁華的解放者大道兩側,顯示出現代化大都市的風貌。南部地區許多街道狹窄,建築物不高,一些西班牙和意大利風格的古老建築格外醒目,又使這座城市依然保留著古香古色的風采。

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

城市以多廣場、街心花園和紀念碑為特色。城市建設分老城區、新城區兩部分。老城區以五月廣場一帶為中心。原街道都是呈直角相交,形成網格狀街區。從1826年起,把五月廣場為中心的第四條街道加寬。五月廣場以北是繁華的商業區。中心區外圍的新城區,街道已不再保持直角相交的佈局。北區多法國式豪華建築群;

西區和南區為稠密的居民區;東南部為主要工業區;拉普拉塔河為休息娛樂區。巴勒莫公園佔地1300公頃 ,內有設施優良的跑馬場和世界著名跑道。

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發佈,布宜諾斯艾利斯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