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
"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讓人歎為觀止的石頭,在布依族的石頭寨裡滿眼皆是。小小的石頭寨裡,幾乎都是石牆石瓦的石屋,牆是石頭壘,瓦是石頭蓋,街是石頭鋪,缸是石頭鑿,貴州三大怪之一的“石片當瓦蓋”即是這般的寫照。只不過,這次讓我驚歎的卻是這裡女人靈巧的雙手。

石頭寨位於貴州省中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只有六公里,這是一個布依族村寨,距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村民的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這裡是貴州省民族風情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區。寨子依山傍水,石屋層層疊疊,並不依岸而建,而是順山勢相對集中建在一起,錯落有致,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堡壘。

有的石屋,房門朝向一致,一排排並列,有的組成院落,縱橫交錯。隔著一條馬路的小河終年地縈繞著石寨,兩岸楊柳依依,石屋的倒影影影綽綽,依稀可見,幾架大水車縱情地吞吐著河水,村童從河面迤邐排列的石頭上輕盈如飛,對岸的稻田一望無邊,如平靜的海洋。

"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讓人歎為觀止的石頭,在布依族的石頭寨裡滿眼皆是。小小的石頭寨裡,幾乎都是石牆石瓦的石屋,牆是石頭壘,瓦是石頭蓋,街是石頭鋪,缸是石頭鑿,貴州三大怪之一的“石片當瓦蓋”即是這般的寫照。只不過,這次讓我驚歎的卻是這裡女人靈巧的雙手。

石頭寨位於貴州省中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只有六公里,這是一個布依族村寨,距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村民的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這裡是貴州省民族風情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區。寨子依山傍水,石屋層層疊疊,並不依岸而建,而是順山勢相對集中建在一起,錯落有致,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堡壘。

有的石屋,房門朝向一致,一排排並列,有的組成院落,縱橫交錯。隔著一條馬路的小河終年地縈繞著石寨,兩岸楊柳依依,石屋的倒影影影綽綽,依稀可見,幾架大水車縱情地吞吐著河水,村童從河面迤邐排列的石頭上輕盈如飛,對岸的稻田一望無邊,如平靜的海洋。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到寨的時候,已是傍晚。我下榻的民宿在石巷子的巷頭,“耕讀之家”的匾額有些年月了,女主人的樸實無華因蠟染而延伸著,讓我感動。她硬要帶著我四處轉悠,熟悉地方;回到家,又忙裡忙外,炒菜做飯,鋪床縫被,還為我燒洗腳水,並倒好晾好,才叫小女兒來喊我,我就像是她家的貴客一般。床鋪乾乾淨淨,床是新鋪的,枕頭、被套是新套上的,有著陽光的香味,連她們家的小黑狗也搖著尾巴跟上跟下。知道我對蠟染情有獨鍾,想親眼看看,學學。她雙眼放光,很自豪很滿足似的,遂說好第二天教我織布、教我畫蠟,讓我穿蠟染的民族衣服過把癮。

第二天天剛亮,推開虛掩的堂屋大門,我一個人巡看寨子去了。涼涼的秋風和著清清的稻香,跟在趕馬下田的人的後面,夾在捧著粟米粒換糕粑吃的村童中,狗、雞在漸漸熱鬧的古石巷中等著晒太陽,還有那粗樸的石頭,都定格成最恬靜的田園生活。

我仔細地看,寨子民居的主體部分,都是利用石頭來搭建的,只有在樑、柱等地方,才會使用少量的木材,而石頭與石頭的接縫處,也只是用了少量的沙漿來粘結。這些石頭建築,歷經多年的風雨沖刷,越發顯得潔白,在秀麗的群山環抱之下,構成了一幅幅山野圖畫。石頭的堅韌和滄桑,在這裡默默守護著村民,守護著歷史,見證著生活的每一個變化。聽說,寨裡的男人,個個都會石匠活兒,手藝代代相傳。村民以伍姓為主,傳說是六百年前一戶姓伍的布依人家到此後逐步繁衍而形成寨子的,所以村民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係,寨子內部不允許通婚,數百年厚重的歷史傳統,既維持著寨子的安寧與穩定,也使石頭寨只能以一種緩慢的節奏,被動地適應著外部世界的變化。

"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讓人歎為觀止的石頭,在布依族的石頭寨裡滿眼皆是。小小的石頭寨裡,幾乎都是石牆石瓦的石屋,牆是石頭壘,瓦是石頭蓋,街是石頭鋪,缸是石頭鑿,貴州三大怪之一的“石片當瓦蓋”即是這般的寫照。只不過,這次讓我驚歎的卻是這裡女人靈巧的雙手。

石頭寨位於貴州省中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只有六公里,這是一個布依族村寨,距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村民的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這裡是貴州省民族風情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區。寨子依山傍水,石屋層層疊疊,並不依岸而建,而是順山勢相對集中建在一起,錯落有致,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堡壘。

有的石屋,房門朝向一致,一排排並列,有的組成院落,縱橫交錯。隔著一條馬路的小河終年地縈繞著石寨,兩岸楊柳依依,石屋的倒影影影綽綽,依稀可見,幾架大水車縱情地吞吐著河水,村童從河面迤邐排列的石頭上輕盈如飛,對岸的稻田一望無邊,如平靜的海洋。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到寨的時候,已是傍晚。我下榻的民宿在石巷子的巷頭,“耕讀之家”的匾額有些年月了,女主人的樸實無華因蠟染而延伸著,讓我感動。她硬要帶著我四處轉悠,熟悉地方;回到家,又忙裡忙外,炒菜做飯,鋪床縫被,還為我燒洗腳水,並倒好晾好,才叫小女兒來喊我,我就像是她家的貴客一般。床鋪乾乾淨淨,床是新鋪的,枕頭、被套是新套上的,有著陽光的香味,連她們家的小黑狗也搖著尾巴跟上跟下。知道我對蠟染情有獨鍾,想親眼看看,學學。她雙眼放光,很自豪很滿足似的,遂說好第二天教我織布、教我畫蠟,讓我穿蠟染的民族衣服過把癮。

第二天天剛亮,推開虛掩的堂屋大門,我一個人巡看寨子去了。涼涼的秋風和著清清的稻香,跟在趕馬下田的人的後面,夾在捧著粟米粒換糕粑吃的村童中,狗、雞在漸漸熱鬧的古石巷中等著晒太陽,還有那粗樸的石頭,都定格成最恬靜的田園生活。

我仔細地看,寨子民居的主體部分,都是利用石頭來搭建的,只有在樑、柱等地方,才會使用少量的木材,而石頭與石頭的接縫處,也只是用了少量的沙漿來粘結。這些石頭建築,歷經多年的風雨沖刷,越發顯得潔白,在秀麗的群山環抱之下,構成了一幅幅山野圖畫。石頭的堅韌和滄桑,在這裡默默守護著村民,守護著歷史,見證著生活的每一個變化。聽說,寨裡的男人,個個都會石匠活兒,手藝代代相傳。村民以伍姓為主,傳說是六百年前一戶姓伍的布依人家到此後逐步繁衍而形成寨子的,所以村民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係,寨子內部不允許通婚,數百年厚重的歷史傳統,既維持著寨子的安寧與穩定,也使石頭寨只能以一種緩慢的節奏,被動地適應著外部世界的變化。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石巷深處,好幾戶人家的門檻上,散坐著三三兩兩的老婦人,都在畫蠟,屋子的牆上掛滿了蠟染的成品。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戴著眼鏡,身邊一個火盆,熱熱的木灰裡半埋著一個小瓷盅,蠟熔化在裡面。她一次次地用蠟刀蘸上蠟液,點畫在白布上,手不顫,白布就鋪在膝蓋上。下刀準,蘸蠟勻,一刀一刀,一個絕對對稱的圖案就活現在白布上。看她點畫龍的圖案,就不得不叫人驚歎,只憑自己的想象,從不打底稿,她們是如何做到沒敗筆,下筆歸位,準確點睛?這裡的女人個個都是天生的畫家!

回到主人家,太陽已經出來了,女主人著急地在等我,等我穿蠟染的民族服裝,然後又手把手地教我織布,教我在白布上畫蠟。我這個也算手巧的人在她的面前顯得如此的笨拙,儘管有美術功底,下刀準了,蘸蠟卻不勻。她身後一個大染缸,原來是用來浸染畫好的蠟布的,十天八天或更長的時間後,拿到清亮的河水裡漂洗,在院子裡晾乾,又再放入染缸裡浸染,重複浸染漂洗幾次,蠟布呈丙青色,就是最好的了。

"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讓人歎為觀止的石頭,在布依族的石頭寨裡滿眼皆是。小小的石頭寨裡,幾乎都是石牆石瓦的石屋,牆是石頭壘,瓦是石頭蓋,街是石頭鋪,缸是石頭鑿,貴州三大怪之一的“石片當瓦蓋”即是這般的寫照。只不過,這次讓我驚歎的卻是這裡女人靈巧的雙手。

石頭寨位於貴州省中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只有六公里,這是一個布依族村寨,距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村民的生活,主要以農耕為主,這裡是貴州省民族風情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區。寨子依山傍水,石屋層層疊疊,並不依岸而建,而是順山勢相對集中建在一起,錯落有致,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堡壘。

有的石屋,房門朝向一致,一排排並列,有的組成院落,縱橫交錯。隔著一條馬路的小河終年地縈繞著石寨,兩岸楊柳依依,石屋的倒影影影綽綽,依稀可見,幾架大水車縱情地吞吐著河水,村童從河面迤邐排列的石頭上輕盈如飛,對岸的稻田一望無邊,如平靜的海洋。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到寨的時候,已是傍晚。我下榻的民宿在石巷子的巷頭,“耕讀之家”的匾額有些年月了,女主人的樸實無華因蠟染而延伸著,讓我感動。她硬要帶著我四處轉悠,熟悉地方;回到家,又忙裡忙外,炒菜做飯,鋪床縫被,還為我燒洗腳水,並倒好晾好,才叫小女兒來喊我,我就像是她家的貴客一般。床鋪乾乾淨淨,床是新鋪的,枕頭、被套是新套上的,有著陽光的香味,連她們家的小黑狗也搖著尾巴跟上跟下。知道我對蠟染情有獨鍾,想親眼看看,學學。她雙眼放光,很自豪很滿足似的,遂說好第二天教我織布、教我畫蠟,讓我穿蠟染的民族衣服過把癮。

第二天天剛亮,推開虛掩的堂屋大門,我一個人巡看寨子去了。涼涼的秋風和著清清的稻香,跟在趕馬下田的人的後面,夾在捧著粟米粒換糕粑吃的村童中,狗、雞在漸漸熱鬧的古石巷中等著晒太陽,還有那粗樸的石頭,都定格成最恬靜的田園生活。

我仔細地看,寨子民居的主體部分,都是利用石頭來搭建的,只有在樑、柱等地方,才會使用少量的木材,而石頭與石頭的接縫處,也只是用了少量的沙漿來粘結。這些石頭建築,歷經多年的風雨沖刷,越發顯得潔白,在秀麗的群山環抱之下,構成了一幅幅山野圖畫。石頭的堅韌和滄桑,在這裡默默守護著村民,守護著歷史,見證著生活的每一個變化。聽說,寨裡的男人,個個都會石匠活兒,手藝代代相傳。村民以伍姓為主,傳說是六百年前一戶姓伍的布依人家到此後逐步繁衍而形成寨子的,所以村民彼此之間都有血緣關係,寨子內部不允許通婚,數百年厚重的歷史傳統,既維持著寨子的安寧與穩定,也使石頭寨只能以一種緩慢的節奏,被動地適應著外部世界的變化。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石巷深處,好幾戶人家的門檻上,散坐著三三兩兩的老婦人,都在畫蠟,屋子的牆上掛滿了蠟染的成品。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戴著眼鏡,身邊一個火盆,熱熱的木灰裡半埋著一個小瓷盅,蠟熔化在裡面。她一次次地用蠟刀蘸上蠟液,點畫在白布上,手不顫,白布就鋪在膝蓋上。下刀準,蘸蠟勻,一刀一刀,一個絕對對稱的圖案就活現在白布上。看她點畫龍的圖案,就不得不叫人驚歎,只憑自己的想象,從不打底稿,她們是如何做到沒敗筆,下筆歸位,準確點睛?這裡的女人個個都是天生的畫家!

回到主人家,太陽已經出來了,女主人著急地在等我,等我穿蠟染的民族服裝,然後又手把手地教我織布,教我在白布上畫蠟。我這個也算手巧的人在她的面前顯得如此的笨拙,儘管有美術功底,下刀準了,蘸蠟卻不勻。她身後一個大染缸,原來是用來浸染畫好的蠟布的,十天八天或更長的時間後,拿到清亮的河水裡漂洗,在院子裡晾乾,又再放入染缸裡浸染,重複浸染漂洗幾次,蠟布呈丙青色,就是最好的了。

有六百年曆史的布依族石頭寨,蠟染與石頭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主人介紹,畫蠟、染蠟布後,最後的一道工序是脫蠟。把染好的蠟布放入煮沸的熱水中,將蠟煮脫化掉,然後拿到清水中漂洗,點有蠟的地方變成白色,幾經辛苦,這樣就成了蠟染成品。我算一下,一件成品起碼要幾個月才能做好。

姑娘家的幾件嫁衣,一般要做一年。一絲一線織好布,再做成蠟染成品,然後一針一線地縫製成蠟染的裙子和上衣,還要一針針地刺繡。螺紋、窩花紋是傳統蠟染衣服上的點睛圖案,這樣的花紋用來縫製裙子和縫在衣服的袖子上。非傳統的蠟染圖案主要有山水花木、人物用具等,做壁掛、桌布、包帕都行。

在蠟染之鄉的石頭寨學蠟染,地道、厚實。選了幾幅帶回來,主人家只肯要我二十幾元一幅,你說能不讓人驚喜不已嗎?


支賢,筆名知然。碩士、高級職稱、高評委。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教育作家協會祕書長、報紙專欄撰稿人。

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散見於《華夏詩報》《星星》《華夏散文》《福建鄉土》《散文選刊》《牧野》《中國教育報》《南方日報》《湛江日報》《湛江晚報》及新銳散文、絲路新散文平臺等,詩文入選不同的選刊、詩文集。著有詩集、散文集、教材及主編文集10本。曾獲各級詩歌散文論文比賽獎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