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作者介紹

昨天,有家長髮布微博,控訴深圳某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孩子家長將自己家車的照片發送給老師,用來參加活動。老師說,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活動。

但是,不少家長卻對這樣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認為老師的做法是在引導孩子攀比,將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家長質疑老師的做法,認為是在引導孩子攀比,將孩子分成三六九等

據瞭解,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在一些幼兒園裡,老師會調查家庭房屋的面積,車的品牌,父母的收入以及工作單位,這些因素也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比如座位怎麼分,或是吃的水果是大是小。

所以,這樣的事情一出,父母都會比較反感,總是想從幼兒園這裡就將攀比的源頭掐死,給孩子營造一個乾淨純潔的環境。

所以,之前還出現過學生家長開豪車接送孩子上學,引發其他家長不滿。於是,老師勸當事人低調,不要過分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結果,當事人拒絕聽從老師的意見,導致被迫退群。

家長質疑老師的做法,認為是在引導孩子攀比,將孩子分成三六九等

據瞭解,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在一些幼兒園裡,老師會調查家庭房屋的面積,車的品牌,父母的收入以及工作單位,這些因素也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比如座位怎麼分,或是吃的水果是大是小。

所以,這樣的事情一出,父母都會比較反感,總是想從幼兒園這裡就將攀比的源頭掐死,給孩子營造一個乾淨純潔的環境。

所以,之前還出現過學生家長開豪車接送孩子上學,引發其他家長不滿。於是,老師勸當事人低調,不要過分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結果,當事人拒絕聽從老師的意見,導致被迫退群。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開豪車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在家長群與其他人進行爭執

不接否認,父母的初衷其實是好的,他們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攀比,尤其是物質上的攀比,父母都擔心萬一引導得不好,孩子就會陷入自卑,從此一生都籠罩在這種"不如別人"的陰影之下。

攀比一定是壞事兒嗎?其實未必。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是攀比,但是孩子完全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而對於別人的優勢,孩子會產生兩種態度,

一種態度是向對方學習,爭取趕上甚至超越他;

另一種是惡意詆譭對方,或者自暴自棄,而這一點在心理學也被進行了證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攀比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向攀比,一類是負向攀比。

所謂正向攀比,就是孩子會主動關注誰比自己的成績好,誰比自己的能力強,就像是在幼兒園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表現,發小紅花,其實這就是促進孩子進行正向攀比的一種手段。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正向攀比,讓孩子關注有意義的成長。

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曾經指出,自我和人格的形成,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產生的。

如此看來,如果孩子事事都不攀比,從小就做一個佛系少年,不參與任何比較,這本身也是一個值得父母頭疼的大問題。

所謂負向攀比,就是孩子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地與更好的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引發負面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比如,孩子看見別人學習成績好,就在背後說人家,考試抄襲;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住大房子,就逼著自己的父母也讓自己住豪宅,要不就覺得沒面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渴望得到關注,獲得別人的讚美與肯定,這是一種本能。所以,其實攀比本身並沒有什麼錯,所以,孩子不是不要攀比,恰恰應該攀比,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攀比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進行攀比。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孩子的攀比是本能,但是不正確的攀比並不可取

想要讓孩子之間的攀比成為正向攀比,需要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

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做為孩子教育的主體,更應該從正確的導向入手,引導孩子不要過度關注物質,而是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事情上。

杭州市明珠實驗學校作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規定,就是學校不允許汽車進入,只允許電瓶車入校園。所以,在一次五個年級同時開家長會的時候,2000多名家長騎來了1800輛電瓶車。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家長騎電瓶車去開家長會,學校不允許汽車進入

還有很多學校,要求孩子在上學期間只能穿校服,不可以穿名牌鞋。這些規定其實都是期望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外部環境,不要讓孩子早早就陷入到盲目攀比物質的怪圈中。

從家庭層面來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庭中進行學習,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世以及一舉一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曾經說過:"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曾將看見過這樣一個父親,他從來都不把孩子送到學校門口,而是送到拐角處,之後目送 孩子進入校園。因為他騎的是一輛自行車,他擔心其他的孩子會因此窮不起自己家的孩子,他不想給孩子丟臉。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騎自行車的父親擔心給孩子丟臉,只送孩子到學校拐角處。

他以為這是自己給孩子的愛,但是父母這樣的心態反倒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本來孩子沒有什麼感覺,不覺得低人一等。

可是,時間長了,孩子甚至開始撒謊,說自己的爸爸是各大富豪,所以沒時間來學校。之後,他拒絕父親接送,怕萬一有人看見自己的父親這麼寒酸,真是沒臉見人了。

但是,卻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這麼做的。

《一歲就上常青藤》一書的作者薛湧,曾在書中記錄過自己如何教育兒女。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一歲就上常青藤》

多年前,在全家剛到美國的時候,情況並不好,一家三口擠在一個狹小的閣樓裡。但是,薛湧卻並沒有因為害怕孩子自卑而向孩子隱瞞真相。

當女兒問他,"我們家怎麼沒有車呀?"

薛湧如實回答:"我們沒有錢買。"

但是,孩子不僅沒有因此感到痛苦,反而一直很樂觀,因為在她很清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所以早早就接受了,

之後,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兒,問女兒:"你們家是窮的還是富的?"

她坦然回答:"屬於偏窮的,你家呢?"

"屬於偏富的。"

女兒的言談之間,從來沒有過刻意隱瞞或是不敢開口。在薛湧看來,貧富差距不可怕,父母怎麼引導才最重要。

其實,父母沒有必要向孩子隱瞞財富的真正作用,更沒有必要向孩子隱瞞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貧富差距。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教會正確地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之後去彌補那些自己可以努力的,而不會過分糾纏於那些不可控的。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進入良性競爭,而不是掉進惡意攀比的漩渦?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正確看待貧富差距。

英國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認為,"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父母要以身作則,正確看待貧富差距

在這個物質化的世界裡,其實,父母要明白,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富二代的。但是,孩子卻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要是想讓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自信地活下去,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受干擾,父母本身就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要懂得不卑不亢,不要因為自己騎自行車就覺得不如開寶馬的父母,不要因為自己不能給孩子買大房子就代表自己不如住豪宅的父母。

生活其實有很多面,物質財富不是不重要,但是它只是其中一面,父母沒必要以偏概全,更不必要用一面來代替所有面。

其次,父母要引導孩子比目標,不要比物質。

父母擔心孩子會因為攀比而導致自卑,那是因為比較的內容出現了偏差,尤其是當孩子陷入到物質比較,而孩子在現階段還沒有能力自己去解決物質的時候,就一定會陷入到攀比的怪圈,難以自拔。

所以,父母此時應該引導孩子去攀比目標。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比如誰的字寫得更漂亮,誰的成績更好,或是誰在某一件事情上堅持得更久。

這些目標對於孩子而言,都是積極向上的,如果孩子能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這些事情上面,那父母也就不用擔心,攀比會隨隨便便給孩子帶來傷害了。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父母要引導孩子比目標,不要比物質。而且要給與孩子精神上的鼓勵

第三,父母要讓孩子與自己比,而不是與別人比。

不少父母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比,覺得這樣就可以促進自己家孩子更快地成長。而實際上,孩子卻未必這麼想。

我從小就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下,不管做的好不好都比不過別人家孩子,這種感覺就好像中了"詛咒"一樣,怎麼樣也逃離不了。有的孩子甚至還會因此自我放棄,畢竟努力也沒有用,那又何必繼續努力呢?

讓學生拍自家車,為調查家庭情況?父母莫緊張,攀比未必是壞事兒

總說別人家的孩子不可取,父母要讓孩子與自己比

其實,孩子的成長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可以引導,但是卻不能逼迫,更不能將孩子的表現好壞作為滿足自己虛榮心的籌碼。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哪怕他在某一方面沒有優勢,但是一定在另外的方面有不錯的表現。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只盯著一個方面,然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客觀、全方位地去評價孩子,放過別人家孩子,只看孩子自身的進步,讓孩子去追尋自己的目標,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爸爸帶兒子在街上走,一輛進口的豪華轎車從身邊駛過。

兒子十分不屑地對爸爸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

爸爸則輕描淡寫地說:"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孩子對差異會有一定的感知,而這種感知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與人生態度。而想要讓孩子可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那就需要父母能夠正確地面對差異,不刻意地掩蓋或是誇大差距。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有能力地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況,追求那些想要實現的終極目標。請記住,父母是土壤,而孩子是樹苗,只有好的土壤,才能滋養出好的孩子。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我的頭條號是陸北老師,歡迎大家關注!同時,也十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本文由陸北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私信聯繫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