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屋簷下掛著秋收的玉米


小杰跟著爺爺奶奶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爺爺七十多歲了,唯一的心願是要看著孫子考上大學。

第一次見到小杰的爺爺,是因為小杰偷了校警的煙,跑到教學樓頂上去抽。打電話請家長,他的父親在外打工,是爺爺來的。

爺爺第一次見老師,從布包裡拿出自己做的一瓶腐乳,一定要塞給我們。

他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一見面就不停地道歉:

“老師,給你們添麻煩了。”“老師,您多幫教育。”“老師,我出來一次不容易,他奶奶在家我不放心。”


小杰站在一旁,無聲地落淚。

然而,這樣的愧疚於他而言,就像是夏日午後打在牆角的樹影,一晃就沒了。

他還是那樣,和學校裡最壞的學生玩,偷爺爺奶奶的錢去買菸。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屋簷下掛著秋收的玉米


小杰跟著爺爺奶奶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爺爺七十多歲了,唯一的心願是要看著孫子考上大學。

第一次見到小杰的爺爺,是因為小杰偷了校警的煙,跑到教學樓頂上去抽。打電話請家長,他的父親在外打工,是爺爺來的。

爺爺第一次見老師,從布包裡拿出自己做的一瓶腐乳,一定要塞給我們。

他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一見面就不停地道歉:

“老師,給你們添麻煩了。”“老師,您多幫教育。”“老師,我出來一次不容易,他奶奶在家我不放心。”


小杰站在一旁,無聲地落淚。

然而,這樣的愧疚於他而言,就像是夏日午後打在牆角的樹影,一晃就沒了。

他還是那樣,和學校裡最壞的學生玩,偷爺爺奶奶的錢去買菸。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年關將近,屋簷下掛著為數不多的臘肉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來這裡究竟有什麼意義?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他們。

最艱難的時候,被氣到渾身戰慄,跑回宿舍失聲痛哭,許多個時刻,甚至想過退出。

2017年那個夏天一起同行的隊友,不少人離開了,而我和更多的人一樣,還是選擇了留下。

直到兩年的時光快要走到盡頭,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讓我堅持到了最後。

正如我不清楚是什麼驅使我來到這裡一樣。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屋簷下掛著秋收的玉米


小杰跟著爺爺奶奶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爺爺七十多歲了,唯一的心願是要看著孫子考上大學。

第一次見到小杰的爺爺,是因為小杰偷了校警的煙,跑到教學樓頂上去抽。打電話請家長,他的父親在外打工,是爺爺來的。

爺爺第一次見老師,從布包裡拿出自己做的一瓶腐乳,一定要塞給我們。

他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一見面就不停地道歉:

“老師,給你們添麻煩了。”“老師,您多幫教育。”“老師,我出來一次不容易,他奶奶在家我不放心。”


小杰站在一旁,無聲地落淚。

然而,這樣的愧疚於他而言,就像是夏日午後打在牆角的樹影,一晃就沒了。

他還是那樣,和學校裡最壞的學生玩,偷爺爺奶奶的錢去買菸。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年關將近,屋簷下掛著為數不多的臘肉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來這裡究竟有什麼意義?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他們。

最艱難的時候,被氣到渾身戰慄,跑回宿舍失聲痛哭,許多個時刻,甚至想過退出。

2017年那個夏天一起同行的隊友,不少人離開了,而我和更多的人一樣,還是選擇了留下。

直到兩年的時光快要走到盡頭,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讓我堅持到了最後。

正如我不清楚是什麼驅使我來到這裡一樣。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就這樣,在一種無奈的悲涼之中,我的支教生活一天天過去了。

兩年的時光,不長也不短,大概只是我人生的幾十分之一。

兩年來,我的教育事業似乎沒有什麼進展,我也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雲南的日頭讓我變得更黑之外。

直到距離支教結束還有三個月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張孩子寫給我的明信片。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屋簷下掛著秋收的玉米


小杰跟著爺爺奶奶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爺爺七十多歲了,唯一的心願是要看著孫子考上大學。

第一次見到小杰的爺爺,是因為小杰偷了校警的煙,跑到教學樓頂上去抽。打電話請家長,他的父親在外打工,是爺爺來的。

爺爺第一次見老師,從布包裡拿出自己做的一瓶腐乳,一定要塞給我們。

他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一見面就不停地道歉:

“老師,給你們添麻煩了。”“老師,您多幫教育。”“老師,我出來一次不容易,他奶奶在家我不放心。”


小杰站在一旁,無聲地落淚。

然而,這樣的愧疚於他而言,就像是夏日午後打在牆角的樹影,一晃就沒了。

他還是那樣,和學校裡最壞的學生玩,偷爺爺奶奶的錢去買菸。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年關將近,屋簷下掛著為數不多的臘肉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來這裡究竟有什麼意義?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他們。

最艱難的時候,被氣到渾身戰慄,跑回宿舍失聲痛哭,許多個時刻,甚至想過退出。

2017年那個夏天一起同行的隊友,不少人離開了,而我和更多的人一樣,還是選擇了留下。

直到兩年的時光快要走到盡頭,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讓我堅持到了最後。

正如我不清楚是什麼驅使我來到這裡一樣。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就這樣,在一種無奈的悲涼之中,我的支教生活一天天過去了。

兩年的時光,不長也不短,大概只是我人生的幾十分之一。

兩年來,我的教育事業似乎沒有什麼進展,我也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雲南的日頭讓我變得更黑之外。

直到距離支教結束還有三個月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張孩子寫給我的明信片。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她說:

老師,謝謝您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教我們讀書,做讀書筆記,使我看到了讀書的重要性。讀好一本書,讀一本好書,這個習慣會使我受益終生,也會伴隨著我的一生。


那時我才恍然明白,教育是一件“潤物細無聲”的事,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臨別前的一週,不斷收到孩子寫的小紙條、疊的小卡片。從他們的小紙條中,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在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他們說,老師,謝謝您,因為您,我現在很喜歡看書。

他們說,老師,我在書裡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我不覺得孤獨了。

他們說,老師,我會好好學習,以後去大城市裡找你,我們一定會再見面的。

......

最後一節課,我給他們讀了張梅的《給我未來的孩子》——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自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讀到一半,有孩子開始偷偷地抹眼淚。

最後,我又講到《小王子》裡的狐狸,關於“馴養”,關於”麥子的顏色”,我們都有一些難過。

離別,似乎讓我們變得格外親近。

拍完最後一張合照,上課鈴也響了,我回宿舍拿行李,讓他們回教室上課。

從宿舍出來,拖著行李行至操場,他們在走廊上站著,不停地喊“聶老師”。

我忍著沒有回答,我害怕我一回答就會哭出來。

直到走到校長的車前,才抬頭對他們說,回教室吧,好好看書,我會回來看你們的。

有的同學聽話地回去了,有的同學依然固執地不肯回去。

汽車開出校門的那一刻,我回過頭,想最後再看一眼這個地方,這個天很藍、山很青的地方,想起了兩年前飄著細雨的那個下午。

"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文 | 阿驪

圖 | 阿驪&隊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多年後,我仍然會記得那個飄著細雨的下午。

汽車在山路中穿行,從大理市區到瀾滄江畔的一個小鎮,近5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緻從平坦開闊到層巒疊嶂,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

進入深山後,窗外升起濃濃的白霧,像是進入一個巨大的夢境。整個人被雨絲風片包裹著,靈魂也彷彿輕輕地浮在了上空,似有一根杆子將它從濁世中挑起。

這是一個安哲羅普洛斯式的開頭。有幾分傷感,幾分曲折,但充滿詩意,像極了我這兩年來的境遇。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來源於大學畢業季的某個傍晚,路過校園廣場支教宣傳牌的匆匆一瞥。

莫名的吸引,像是命中註定。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為什麼要去支教?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或許是被孩子和支教老師的故事所打動,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懷,又或許僅僅是因為宣傳圖上孩子的笑容。

或許,很多事情本就沒有原因。

於是,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跨越了一千多公里,來到了雲南大理,這個風花雪月的地方。

我支教的學校,位於瀾滄江畔的一座山頂,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間聚集著大量的彝族村落,學校有兩百多個孩子,都是彝族。

山裡的孩子,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晒得黝黑,觸目是青山綠水,一汪眸子也清亮如水。

女孩子心思細膩,路上採了野花,課間製作的小手工,一朵花,一幅畫,滿心歡喜地拿來給你。

男孩子野蠻生長,平日裡道一聲“老師好”已是難得,可若觸及了他內心的柔軟之處,也是會落淚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送給您。”


山中的景緻並無甚變化。

晴天的時候,看雲的變幻,在山間投下好看的陰影。逢著雨天,山中白霧縈繞,悽婉迷茫。

雨後初晴,天空時常會架起一道彩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雨後的雙彩虹


每一個黃昏,都是自然的饋贈。

看霞光把天空染成絢爛的紅色或紫色,再看它們慢慢消失,歸於靜默,直至星星綴滿整個夜空。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校後山日落




入秋後的清晨,山間會浮起一層厚厚的雲海,一直延伸至天的盡頭。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間的雲海


此外,便再無其他了。


起初,覺得甚美。後來住得久了,加之日日投身於繁重的教學之中,倒也無心欣賞了。

反倒是日日看著這一重重綿延的山,沒有盡頭似的。看久了,竟生出一絲悲涼來。

後來我想,這悲涼應當不是來源於這山,而是這山裡的世界。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發現他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哭。

我問他怎麼了,他不回答,很是倔強地撇過腦袋,一聲不吭。

我也不強迫他,只是說,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告訴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告訴老師,也可以給老師寫小紙條,偷偷告訴我。

那天晚上,我在他的作業本中發現他寫的小紙條:

“老師,我哭只是因為我想媽媽了。”


小軍的媽媽在他四歲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

我很難過,盯著那張紙條沉默了半晌,不知該如何迴應他。

在死亡面前,任何的語言都顯得蒼白,尤其是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孩子。

那晚,我給他寫了一封信,把信夾在了他的作業本里。

後來,我去到他家裡家訪,親眼目睹何為家徒四壁,才深知他的家境遠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不足十平米的房間,僅僅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幾條凳子。

昏暗的光線下,依稀看得見破敗的牆壁,大塊大塊脫落的牆皮,破舊的被子胡亂地搭在狹窄的木板床上。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位學生的家


他的父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對面的山頭搬運石頭,一天一百塊錢。

那天,我等了很久,直至天黑,他的父親才回來。

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哥哥,剛剛初中畢業,因為無法負擔高中的學費,便輟學和父親一起打工掙錢。

他的父親很高大,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講彝族話。我聽不懂,哥哥便在一旁翻譯。

臨走時,哥哥送我出來,說,老師,小軍的學習就麻煩您了。

少年的態度謙遜有禮,我也不知為何,竟在漆黑的夜色中,從他的眼裡看出讀書的渴望。

那晚,我回到學校,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聽著窗外的蟲鳴,腦海裡不斷回想著小軍家裡的畫面,遲遲無法入睡。

小軍,只是一個開始。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覺得我永遠也走不出這裡了。”

女孩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已經繞著山路走了近兩個小時。在此之前,我們還坐了近二十分鐘的汽車。

那是我的第二次家訪。

女孩獨自住在距離學校最遠的村落,從學校到家要花兩個半小時。女孩說,這是她這幾年,第一次回家的路上不是一個人。

那是怎樣漫長的一條路啊。

當我們翻越了一整座山,似乎即將迎來一片開闊之地,目之所及,卻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峰,綿延無盡。

我頓生感概,便問她,你想走到山那邊,看看那邊的世界嗎?

就這樣,她說出了開頭那句話。我竟不知該如何迴應她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路上


女孩的父親在大理市打工,母親幾年前出走便再也沒有回過家,只是偶爾會給她打打電話。女孩和八十歲的奶奶一起生活,住在沒有完工的爛尾房裡。

她的父親聽聞我要來,特地從市裡趕回來。歸家時暮色已至,我們坐在燈下,聽他訴說家裡的境況。

起初,女孩只是聽著。後來,當這位中年父親開始談及這些年的不易,女孩終於忍不住開始掉眼淚了。她心疼她的父親,卻又無能為力。

那一刻,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她會說出那句話。明明生命才剛剛開始,卻像是走到了盡頭。

生活於女孩而言,就像是一杯混著玻璃渣的糖水,父親是唯一的甜,也是她刻骨的痛。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時拍攝的村落


後來我問她,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一名醫生,因為爸爸身體不好。然後,她沉默了,眼裡閃過一絲稍縱即逝的黯淡。

“可是我的成績不好,當不了醫生。”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絕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

我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努力。

可我也知道,很多東西,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的。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小琴是一個小小的女生,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特別安靜,彷彿隨時都有可能消失一樣。

就像她寫的詩,悲傷的種子,純白的畫,都是那樣的靜謐。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琴的詩


小琴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了,小琴和父親住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裡。

我去家訪的那一天,下著雨,屋子很潮溼,牆角長著青苔。

屋子裡擺著一張小方桌子,兩個小凳子,應當是他們平時吃飯的地方。臥室很小,只能擺下兩張單人床。

小琴的父親在村子裡給別人蓋房子,等她父親的時候,小琴和村裡另一個小男孩去林中摘來了綠色的野果,青棗大小,黃色的果肉裡有芝麻似的小籽,分外香甜。

她的父親是踏著暮色回來的,知道我來了,特地買了一瓶飲料。三塊錢的冰紅茶,這是他能給老師最好的招待。

一個三十多歲的父親,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多歲。他的眼神是那樣黯淡,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指望。

後來,送我回去的路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女孩,問了我這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爸爸和媽媽不能一直在一起?”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家訪結束返校途中


我告訴她: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孤獨的旅人,一直在尋找相伴而行的旅伴。有的人很幸運,在一開始就找到了最終的伴侶。有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兩個人一起走了一段旅程,發現不是那麼適合,所以就分開了。不過,他們都會在未來,找到對的那個人。


小姑娘聽完,似懂非懂,點點頭,對我說:

“嗯,我知道了,老師,只要爸爸媽媽能夠開心就好了,雖然我很想媽媽。”


我沒有再說話,只是握著她的手,更緊了一點。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我想等姐姐回來,我們一起吃。”

這是我2017年,聽過最溫暖的一句話。

小云是班上成績很好的一個男生,他瘦瘦高高的,看起來很斯文,長期穿著一雙磨得破破舊舊的布鞋。

小云最喜歡的歌手是許巍,最喜歡的歌是《曾經的你》。他還有一個在縣城裡讀高中的姐姐,姐弟倆的感情很好。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小云寫的詩


有一天語文早讀課,小云在教室裡吐了。一問,原來是因為空腹喝了牛奶,胃不舒服。

我讓他坐著休息了片刻,下課後,帶他去宿舍,給他泡了一碗麥片。臨走時,又給他拿了一塊巧克力威化餅乾。

一個多月後,我去家訪,在他的家裡,又一次看到了那塊餅乾。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他想等姐姐回來,一起吃。

那天夜裡,我睡在一米寬的木板床上,旁邊是他姐姐的小書桌,桌子上放著那塊餅乾。

窗外是漫天的星,映著狹小的屋子也亮堂堂的。從隔壁屋子傳來小云和他父親唱歌的聲音,悠揚婉轉,似乎可以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山裡的夜晚



生活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依然艱辛。

年過半百的父親在山下挖隧道,每日披星戴月,領著微薄的薪水。

姐姐在縣城裡上高中,每個月都有一筆不小的開支。

小男孩一雙幾塊錢的布鞋,磨爛了也還在穿,老師給了一塊餅乾,拿回家捨不得吃。

可是啊,似乎也還有那麼一點微弱的希望。

父親辛苦一天回來,父子倆躺在床上唱歌,日子似乎也就沒那麼苦。

他們的歌聲,是一個溫柔的宇宙,是這個小屋子關不住的浩瀚星河。

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就淚流滿面。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讓人感動,更多的時候,是無奈,是悲哀。

當城市裡的孩子都在忙著上補習班,這裡的孩子不寫作業、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談戀愛、打架。

有的孩子初中就輟學了,成為村裡的一個小混混;有的女孩子,十六歲就嫁人做了母親。

他們不愛讀書,也不覺得讀書有多麼的重要。他們視學校最壞的學生為偶像,與老師為敵。

小武是我第二年帶的孩子,他父親去得早,母親帶著他和他的姐姐改嫁。繼父其實待他很好,但他回到家中,從不跟父母說一句話。

我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和班裡另一個男孩子偷偷帶了煙來,凌晨五點躲在寢室裡抽菸,被值周老師發現。

他不願學習,也不愛學習。

我批評他的時候,他會把拳頭攥得緊緊的,一臉的不服氣。

甚至,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我,嘴裡振振有詞。我雖不知他在說些什麼,但我想應當不是什麼好話。

直至最後,我也沒有改變他。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學生家中一角


小媛的父親兩年前去世了,母親和剛剛初中畢業的哥哥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

她時常不寫作業,和她談話時,她會特別自責,一個勁兒地掉眼淚,告訴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幾天之後,她又會將自己的承諾拋諸腦後。

小朝的母親耳朵失聰,哥哥在昆明讀職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父親一人的肩上。

小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也學會了抽菸、打架、不寫作業、不聽課、在手臂上刻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屋簷下掛著秋收的玉米


小杰跟著爺爺奶奶住,奶奶患了老年痴呆症,爺爺七十多歲了,唯一的心願是要看著孫子考上大學。

第一次見到小杰的爺爺,是因為小杰偷了校警的煙,跑到教學樓頂上去抽。打電話請家長,他的父親在外打工,是爺爺來的。

爺爺第一次見老師,從布包裡拿出自己做的一瓶腐乳,一定要塞給我們。

他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一見面就不停地道歉:

“老師,給你們添麻煩了。”“老師,您多幫教育。”“老師,我出來一次不容易,他奶奶在家我不放心。”


小杰站在一旁,無聲地落淚。

然而,這樣的愧疚於他而言,就像是夏日午後打在牆角的樹影,一晃就沒了。

他還是那樣,和學校裡最壞的學生玩,偷爺爺奶奶的錢去買菸。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年關將近,屋簷下掛著為數不多的臘肉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來這裡究竟有什麼意義?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他們。

最艱難的時候,被氣到渾身戰慄,跑回宿舍失聲痛哭,許多個時刻,甚至想過退出。

2017年那個夏天一起同行的隊友,不少人離開了,而我和更多的人一樣,還是選擇了留下。

直到兩年的時光快要走到盡頭,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讓我堅持到了最後。

正如我不清楚是什麼驅使我來到這裡一樣。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就這樣,在一種無奈的悲涼之中,我的支教生活一天天過去了。

兩年的時光,不長也不短,大概只是我人生的幾十分之一。

兩年來,我的教育事業似乎沒有什麼進展,我也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除了雲南的日頭讓我變得更黑之外。

直到距離支教結束還有三個月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張孩子寫給我的明信片。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她說:

老師,謝謝您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教我們讀書,做讀書筆記,使我看到了讀書的重要性。讀好一本書,讀一本好書,這個習慣會使我受益終生,也會伴隨著我的一生。


那時我才恍然明白,教育是一件“潤物細無聲”的事,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臨別前的一週,不斷收到孩子寫的小紙條、疊的小卡片。從他們的小紙條中,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在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他們說,老師,謝謝您,因為您,我現在很喜歡看書。

他們說,老師,我在書裡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我不覺得孤獨了。

他們說,老師,我會好好學習,以後去大城市裡找你,我們一定會再見面的。

......

最後一節課,我給他們讀了張梅的《給我未來的孩子》——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自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讀到一半,有孩子開始偷偷地抹眼淚。

最後,我又講到《小王子》裡的狐狸,關於“馴養”,關於”麥子的顏色”,我們都有一些難過。

離別,似乎讓我們變得格外親近。

拍完最後一張合照,上課鈴也響了,我回宿舍拿行李,讓他們回教室上課。

從宿舍出來,拖著行李行至操場,他們在走廊上站著,不停地喊“聶老師”。

我忍著沒有回答,我害怕我一回答就會哭出來。

直到走到校長的車前,才抬頭對他們說,回教室吧,好好看書,我會回來看你們的。

有的同學聽話地回去了,有的同學依然固執地不肯回去。

汽車開出校門的那一刻,我回過頭,想最後再看一眼這個地方,這個天很藍、山很青的地方,想起了兩年前飄著細雨的那個下午。

一個支教女教師的辛酸自白:不後悔去支教,但不忍心再去了

最後的合影


那時候,我懷揣著幾分憧憬,幾分教育的理想,想象自己會遇到一群可愛的孩子,想象著自己未來兩年的生活,充實而鮮活,飽滿且刻骨。

兩年的時間倏忽而過,如今回想起來,就像是做了一場漫長的夢。

夢裡,是夾在本子裡的小紙條,女孩的眼淚,綠色的野果,破舊的布鞋,一塊捨不得吃的餅乾......

也有男孩緊攥著的拳頭,憤怒的眼神,未抽完的香菸,一雙蒼老的手遞上來的腐乳......

許多年後,我還會記得。

那些感動與酸楚,那些未盡的遺憾,終究會在歲月的流淌中,散成漫天的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