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有一部名叫《同理心的力量》的動畫短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

面對掉入黑洞的狐狸,麋鹿向下瞟了一眼,他試著用魔術棒為狐狸頭頂的烏雲勾勒出銀邊,希望他看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並安慰說:“現在還不賴,情況也許會更糟呢”。

而憨厚的大熊向下爬到洞中,與狐狸作伴。他並沒有說些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建議;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說,抱了抱狐狸,讓她感受到他理解她的處境。

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演講者布朗博士說:“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同情心”高高在上,無論是安慰還是轉移話題,它都無法幫助對方恢復情緒,反而會在情感上使他們疏遠。

“同理心”讓對方覺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有人陪伴,讓他們不那麼孤單。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有一部名叫《同理心的力量》的動畫短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

面對掉入黑洞的狐狸,麋鹿向下瞟了一眼,他試著用魔術棒為狐狸頭頂的烏雲勾勒出銀邊,希望他看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並安慰說:“現在還不賴,情況也許會更糟呢”。

而憨厚的大熊向下爬到洞中,與狐狸作伴。他並沒有說些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建議;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說,抱了抱狐狸,讓她感受到他理解她的處境。

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演講者布朗博士說:“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同情心”高高在上,無論是安慰還是轉移話題,它都無法幫助對方恢復情緒,反而會在情感上使他們疏遠。

“同理心”讓對方覺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有人陪伴,讓他們不那麼孤單。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2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會培養出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感情不敏感或者缺乏同理心,所以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感受。

琳琳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很愛玩手機。那天,媽媽看到琳琳又在玩手機,二話不說衝進房間就把她的手機搶走。跟朋友聊得正起勁的琳琳蒙了一下,馬上歇斯底里地讓媽媽把手機還給她。但媽媽只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很不可思議地看著琳琳近乎瘋狂的舉動。

無法對孩子感同身受,也就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孩子的歇斯底里在媽媽看來是好笑的。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有一部名叫《同理心的力量》的動畫短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

面對掉入黑洞的狐狸,麋鹿向下瞟了一眼,他試著用魔術棒為狐狸頭頂的烏雲勾勒出銀邊,希望他看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並安慰說:“現在還不賴,情況也許會更糟呢”。

而憨厚的大熊向下爬到洞中,與狐狸作伴。他並沒有說些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建議;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說,抱了抱狐狸,讓她感受到他理解她的處境。

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演講者布朗博士說:“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同情心”高高在上,無論是安慰還是轉移話題,它都無法幫助對方恢復情緒,反而會在情感上使他們疏遠。

“同理心”讓對方覺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有人陪伴,讓他們不那麼孤單。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2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會培養出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感情不敏感或者缺乏同理心,所以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感受。

琳琳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很愛玩手機。那天,媽媽看到琳琳又在玩手機,二話不說衝進房間就把她的手機搶走。跟朋友聊得正起勁的琳琳蒙了一下,馬上歇斯底里地讓媽媽把手機還給她。但媽媽只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很不可思議地看著琳琳近乎瘋狂的舉動。

無法對孩子感同身受,也就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孩子的歇斯底里在媽媽看來是好笑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當家長無法同理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同理他人。

琳琳早上要拍畢業照,但因為昨晚晚睡起不來,所以就決定不去上學了。

“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你,你怎麼能這麼不尊重別人?”

“我很困,再說了,我又不喜歡拍照。”

“不想拍照,你可以站在旁邊,但你不能讓這麼多人等你一個人啊!”

琳琳蒙上被子乾脆不聽媽媽說話。

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父母的問題。琳琳在知道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她的情況下,寧願選擇睡覺,也不要去拍畢業照。其實,這正是琳琳缺乏同理心的表現,無法同理到老師和同學的焦急,也無法同理父母的尷尬。

當家長抱怨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時候,其實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當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體諒、尊重和同理他人。


03要想孩子有同理心,家長首先要學會同理孩子

同理心是一種比同情心更高級的心智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一個擁有同理心的人,更能洞悉別人的內心,瞭解事情的真相。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來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呢?對此,我提出以下3點建議。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有一部名叫《同理心的力量》的動畫短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

面對掉入黑洞的狐狸,麋鹿向下瞟了一眼,他試著用魔術棒為狐狸頭頂的烏雲勾勒出銀邊,希望他看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並安慰說:“現在還不賴,情況也許會更糟呢”。

而憨厚的大熊向下爬到洞中,與狐狸作伴。他並沒有說些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建議;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說,抱了抱狐狸,讓她感受到他理解她的處境。

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演講者布朗博士說:“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同情心”高高在上,無論是安慰還是轉移話題,它都無法幫助對方恢復情緒,反而會在情感上使他們疏遠。

“同理心”讓對方覺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有人陪伴,讓他們不那麼孤單。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2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會培養出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感情不敏感或者缺乏同理心,所以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感受。

琳琳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很愛玩手機。那天,媽媽看到琳琳又在玩手機,二話不說衝進房間就把她的手機搶走。跟朋友聊得正起勁的琳琳蒙了一下,馬上歇斯底里地讓媽媽把手機還給她。但媽媽只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很不可思議地看著琳琳近乎瘋狂的舉動。

無法對孩子感同身受,也就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孩子的歇斯底里在媽媽看來是好笑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當家長無法同理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同理他人。

琳琳早上要拍畢業照,但因為昨晚晚睡起不來,所以就決定不去上學了。

“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你,你怎麼能這麼不尊重別人?”

“我很困,再說了,我又不喜歡拍照。”

“不想拍照,你可以站在旁邊,但你不能讓這麼多人等你一個人啊!”

琳琳蒙上被子乾脆不聽媽媽說話。

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父母的問題。琳琳在知道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她的情況下,寧願選擇睡覺,也不要去拍畢業照。其實,這正是琳琳缺乏同理心的表現,無法同理到老師和同學的焦急,也無法同理父母的尷尬。

當家長抱怨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時候,其實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當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體諒、尊重和同理他人。


03要想孩子有同理心,家長首先要學會同理孩子

同理心是一種比同情心更高級的心智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一個擁有同理心的人,更能洞悉別人的內心,瞭解事情的真相。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來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呢?對此,我提出以下3點建議。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一、控制情緒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書中寫到:當我們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

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我們很難沒有情緒。負面情緒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有些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情感不適。此時,我們可以通過深呼吸、追溯初始情緒和自我傾聽的方法,讓自己回到當下,與自己的情緒共處,瞭解引起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

當父母自己學會與情緒共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才能從我們這裡學會接納他們自己的負面情緒。

二、學會傾聽

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這句話正是為了告誡我們要少說多聽。

聽和傾聽,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傾聽別人,需要我們做到認真、專注、積極、不帶評判地聽對方的想法、感受和情緒。

有一個父親,看到孩子回家後很難過,就想說些什麼,但搜腸刮肚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於是,他默默地坐在孩子身邊,就這樣什麼都不說地陪著他。一個小時之後,孩子轉過頭來,拍拍父親的肩膀,“謝謝你,老爸,我沒事兒了。”

傾聽是無我、我在,全然的忘記自己,專心地陪著對方。此刻我怎麼樣不重要,對方怎麼樣才最重要。你會發現,傾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

下午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玩著滑板車的時候,猛地摔了一跤,突然的疼痛讓她哇哇大哭。

媽媽馬上跑上來,邊給女孩揉腿邊說:“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慢一點兒慢一點,你看摔疼了吧。”

“這裡有塊小石頭,我沒看見,嗚嗚嗚······”

“好了,沒事的,現在是有點疼,我給你揉揉馬上就會好的。玩滑板車哪有不摔跤的,摔一跤學得更快······”

“嗚嗚嗚······”

不知道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在孩子難過哭泣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其實,媽媽的做法是同情而非同理,它並不能讓孩子心理好受點;相反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同情心和同理心是有很大區別的,用得不好,不但起不到關心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更不好。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1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和影響

同情心,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在接觸,小時候老師父母就會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認識到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假設自己就是對方。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有一部名叫《同理心的力量》的動畫短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

面對掉入黑洞的狐狸,麋鹿向下瞟了一眼,他試著用魔術棒為狐狸頭頂的烏雲勾勒出銀邊,希望他看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並安慰說:“現在還不賴,情況也許會更糟呢”。

而憨厚的大熊向下爬到洞中,與狐狸作伴。他並沒有說些不痛不癢,轉移話題的雞湯建議;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說,抱了抱狐狸,讓她感受到他理解她的處境。

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演講者布朗博士說:“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

“同情心”高高在上,無論是安慰還是轉移話題,它都無法幫助對方恢復情緒,反而會在情感上使他們疏遠。

“同理心”讓對方覺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有人陪伴,讓他們不那麼孤單。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02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會培養出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我們的同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感情不敏感或者缺乏同理心,所以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感受。

琳琳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很愛玩手機。那天,媽媽看到琳琳又在玩手機,二話不說衝進房間就把她的手機搶走。跟朋友聊得正起勁的琳琳蒙了一下,馬上歇斯底里地讓媽媽把手機還給她。但媽媽只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很不可思議地看著琳琳近乎瘋狂的舉動。

無法對孩子感同身受,也就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孩子的歇斯底里在媽媽看來是好笑的。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當家長無法同理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同理他人。

琳琳早上要拍畢業照,但因為昨晚晚睡起不來,所以就決定不去上學了。

“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你,你怎麼能這麼不尊重別人?”

“我很困,再說了,我又不喜歡拍照。”

“不想拍照,你可以站在旁邊,但你不能讓這麼多人等你一個人啊!”

琳琳蒙上被子乾脆不聽媽媽說話。

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父母的問題。琳琳在知道全班老師和同學都等著她的情況下,寧願選擇睡覺,也不要去拍畢業照。其實,這正是琳琳缺乏同理心的表現,無法同理到老師和同學的焦急,也無法同理父母的尷尬。

當家長抱怨孩子不尊重別人的時候,其實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當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就無法學會體諒、尊重和同理他人。


03要想孩子有同理心,家長首先要學會同理孩子

同理心是一種比同情心更高級的心智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情商高低。一個擁有同理心的人,更能洞悉別人的內心,瞭解事情的真相。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做來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呢?對此,我提出以下3點建議。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一、控制情緒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書中寫到:當我們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

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我們很難沒有情緒。負面情緒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有些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情感不適。此時,我們可以通過深呼吸、追溯初始情緒和自我傾聽的方法,讓自己回到當下,與自己的情緒共處,瞭解引起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

當父母自己學會與情緒共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才能從我們這裡學會接納他們自己的負面情緒。

二、學會傾聽

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這句話正是為了告誡我們要少說多聽。

聽和傾聽,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傾聽別人,需要我們做到認真、專注、積極、不帶評判地聽對方的想法、感受和情緒。

有一個父親,看到孩子回家後很難過,就想說些什麼,但搜腸刮肚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於是,他默默地坐在孩子身邊,就這樣什麼都不說地陪著他。一個小時之後,孩子轉過頭來,拍拍父親的肩膀,“謝謝你,老爸,我沒事兒了。”

傾聽是無我、我在,全然的忘記自己,專心地陪著對方。此刻我怎麼樣不重要,對方怎麼樣才最重要。你會發現,傾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心理學家告訴你:相比於同情,摔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三、換位思考

拿破崙·希爾說過: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朋友帶著孩子去逛街,朋友逛得很開心,但孩子一點都不開心。“媽媽,我不想逛街了,還是家裡好玩。”“哪會,你看這些東西這麼好看。”

但是,如果朋友蹲下跟孩子說話,就能發現,孩子看到的不是別人的屁股,就是別人的大腿。從孩子的高度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的全然不同。

很多時候,成人的閱歷比較豐富,智力較高,卻常常忘了孩子跟我們處於不同的階段。因此,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需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一個人無法給予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家長也無法教會孩子同理他人。具有同理心的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道光,給予孩子溫暖和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