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比中國孩子“勤勞”?答案值得反思

日本父母有一個教育名言,說:“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在對孩子的勤勞培養方面,日本的父母和日本學校是典範。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的小孩子就要接受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自己穿衣鞋、收拾書包、自己搓洗毛巾洗臉,這些是基本的成長要求,父母都會有意識地引導。


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比中國孩子“勤勞”?答案值得反思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們每天上學的“家當”也是自己準備的,書本、文具、牙刷、手帕,甚至自己會帶上桌布和筷子、餐具到學校。中午放學時,孩子們需要把教室變成食堂,鋪上自己帶的桌布和餐具。值日生還要繫上圍裙、戴上口罩去廚房領餐,然後把食物帶回教室分餐給所有孩子。孩子們吃完飯後,還需要給教室打掃,甚至把吃飯的牛奶盒子拆開用水沖洗乾淨,晾乾後送到學校回收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孩子還在學校種蔬菜!孩子們的這些勞動被稱為“食育”,是日本學校的基本教育,就跟數學英語一樣,都要學習。

跟日本的“食育”相似的,還有芬蘭、德國等地區的學校的幼兒培養做法。

芬蘭學校常常有一門必修課程,叫“生活教育課”,培養孩子們做飯、做家務和家庭理財等三方面的能力。孩子們每天回到學校不是先學習,而是先到“廚房教室”做飯。為什麼?為自己做當天的午餐!孩子們從中學會了各種烹飪和烘培課程。芬蘭的父母也鼓勵孩子照顧家人。除此之外,芬蘭孩子還有木工課程,孩子們要學習如何使用電鑽、各種釘子螺絲、刀子、刨子,甚至是鋸子,學習如何做傢俱。相比起其他文化課,這兩個課程是芬蘭孩子們的最愛。


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比中國孩子“勤勞”?答案值得反思


在德國的一些幼兒園,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有木材加工或機器維修課程,孩子們學習機械原理,甚至開始動手維修舊電腦舊機器,自己學習製造簡單的工具;猶太孩子從2,3歲起就正式分擔家務活;美國父母對不同年齡層孩子有專門的家務列表……

相比之下,據非官方的統計表示,我們超過一半的家庭都沒有這種養育意識,很多學校幾乎也沒有食育等方面的具體教育。就像前段時間有個國內的校長到國外訪學,看到人家孩子小小年紀,什麼鋸子、電鑽、電爐樣樣來,回來後感嘆說“打死我也不敢開”,為什麼?值得國內的父母們反思。

勤勞是一種良好習慣。在這方面,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而馬丁·塞利格曼更是道出了勤勞背後的積極心理,他說,那就是一種“掌控感”。當一個小孩沒有獲得掌控能力、父母處處包辦的時候,對孩子來說是大人將意志直接加在他們身上,會降低孩子自己的自尊。當一個孩子獲得掌控感、他能自己做主地專注於一件事情時,不僅有助於克服挫折,孩子還能獲得自尊和愉悅感。所以,勤勞常常與愉悅如影隨形。思想家羅曼羅蘭的說法更直接,他說,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讓人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事實上它給人的卻是無聊、倦怠和消沉。


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比中國孩子“勤勞”?答案值得反思


有一位老師,他也是一位4歲男孩的爸爸,妻子長期在外地工作。在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方面,他有個口頭禪是——“不用強迫,做給孩子看就行”。他的想法很簡單,大人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的眼皮底下,大人經常做,孩子一定學會。他給自己做了個規定,每週必須在孩子面前做家務3次。一開始,孩子在客廳玩玩具,他默默地在一旁打掃衛生;慢慢地,孩子會主動幫爸爸做一些事情,例如有時抹布擺得遠了,孩子會幫忙拿;後來,孩子自願承擔一些任務,例如專門負責掃地。

現在這對父子每週會打掃衛生3次,孩子也學會了安排勞動與玩耍的時間,總是在打掃完之後,才出門找小朋友玩。爸爸感覺孩子太貼心了。這便是勤勞的榜樣,給孩子帶來耳濡目染的積極影響。

有意識地讓孩子動手,也是一種做法。

有一次,我和瓜瓜到超市買東西,買了很多。結賬後,我給他分配了一個任務,負責把一袋裝著牛奶的袋子拎回家。袋子有些沉,對他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能夠搬回家是一個挑戰。孩子滿口答應了,因為他記得我常常跟他說,“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是炎熱的夏天,一路上,孩子不停地擦汗,不僅氣喘吁吁的,兩隻小手都被勒紅了,但是他卻很努力地一定要堅持到家裡。


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比中國孩子“勤勞”?答案值得反思


回到家之後,瓜瓜興奮地告訴我:“媽媽,你告訴過我,接到任務就要堅持,腦瓜裡的‘監獄長’要保持警惕,不能讓‘懶惰蟲’出來搞破壞……”聽到孩子的話,我感到很安心。他懂得了“懶惰”是人性,每個人都有“懶惰蟲”,並且他還知道,人如果想做出逆人性的行為,就是不要讓自己懶惰,那是一種值得自豪的好習慣。

對孩子成功的教育,從好習慣開始;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從勤勞開始。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就像一棵大樹底下的樹根……


關鍵字:勞動習慣、自理能力、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