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失聯男孩母親自述辛酸故事:丈夫出軌 女兒自閉

不完美媽媽 樂清 自閉症 上海 法律 溫州 福建閩南網 2019-05-02

[閩南網]

“樂清小男孩失聯”案昨天一審,母親陳某因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被判一年三個月

她為何拿兒子做賭注

背後也有一個母親的辛酸

11歲樂清男孩小豪意外失聯,“失聯”四天五夜後平安歸來,最終證實是母親陳某故意藏匿。

時隔4個多月,一度牽動公眾神經的“樂清男孩失聯”案塵埃落定。昨天上午,溫州樂清市人民法院一審開庭審理此案,並當庭作出判決,陳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3個月。

作為一個媽媽,陳某為何拿孩子做賭注?背後有什麼隱情?

昨天,34歲的陳某第一次走到公眾的面前。穿著青藍色條紋衫、留著齊耳短髮,個頭只有一米五幾的陳某看起來十分消瘦。隨著法庭調查的深入,“失聯鬧劇”的謎團逐漸明晰。

她自訴:丈夫出軌女兒自閉

丈夫的責備讓她失去理智

結婚十幾年,陳某一直和丈夫黃某在虹橋鎮打理魚丸店,直到2018年年初,黃某去上海做水產生意。如今魚丸店已轉讓給他人。

陳某在法庭上說,老公出軌多年,6歲(虛歲)的小女兒又患有自閉症生活無法自理,她失去理智後才做出傻事。

“2015年發現他出軌時,女兒才幾個月大。我吵過鬧過,帶著孩子離家出走過,老公一次次保證會迴歸家庭。我為了孩子選擇隱忍,但他依然不思悔改。” 陳某說。

2018年11月29日,也就是小豪“失聯”的前一天,兩件關於兒女的小事刺激了陳某。

“婆婆叫我還賬給別人的6000元錢,被女兒撒到窗外,我急忙跑到窗外去找,卻發現錢一張都沒有了。”陳某打電話給老公,請他向婆婆解釋一下,卻被怪罪沒看好孩子。

緊接著,陳某發現兒子在學校裡用手機為同學買東西,她又打電話希望老公幫忙教育一下兒子,但她再次受到了埋怨。

陳某萌生了藏兒子嚇老公的想法。“媽媽和爸爸跟你玩一個捉迷藏的遊戲,看我們誰能最先找到你。”陳某在法庭上陳述,當初在藏孩子時這樣跟小豪解釋。

兒子“失聯”時她暈倒送醫

是真的以為兒子出事了

小豪從“失聯”到歸來,共歷時四天五夜。期間,陳某打電話給丈夫、報警、發朋友圈求助、印刷尋人啟事、因為尋子而暈倒……她的表現幾無破綻。

陳某昨天在庭上說,打電話給老公和其他親屬後,一切都被放大。為了讓“失聯”更真實,之後的事情她都是“順水推舟”。

為找回小豪,樂清警方共出動警力600餘人次,虹橋鎮政府介入、十多家社會公益組織參與搜尋、熱心市民廣泛轉發尋子信息、多家媒體介入,皮划艇和搜救犬上陣,這場救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

那近百個小時裡,陳某一直是一個無助母親的樣子。“要不在派出所,想看看他爸爸對兒子的態度;要不就偷偷陪兒子,給他買吃的;還有一次暈倒被送進了醫院。”她在藏匿小豪後還兩次轉移了藏匿地點。

陳某說,孩子失聯後的幾天,家人曾接到詐騙電話,“說我兒子在他手上,當時我怎麼也聯繫不上兒子,以為孩子真的出了事,所以緊張到暈倒、抽筋,後來才知是虛驚一場。”因為擔心兒子安全,她開電動車把兒子送到雲嶺村老家,“希望孩子能被爺爺奶奶發現”。

“我沒想到這麼嚴重,害怕受到家人指責,得不到諒解,所以不知道如何收場,一直不敢說出來。”陳某說,最後只能看著事情失控。

如今兒子轉到寄宿學校就讀

女兒在上海跟爸爸生活

陳某是個什麼樣的人?“平時善良熱心,盡心盡力照顧兒女。”陳某的小姑子說。陳某的閨蜜說,陳某在照顧兒女之餘,還抽時間去夜市擺攤,想盡力減輕家庭壓力。

“失聯”鬧劇打破了原先的生活,如今,小豪被轉到一家寄宿學校上學,女兒由黃某及其母親接去上海照顧。昨天的庭審現場,黃某沒有到庭。

“我認罪悔罪,想對公安、公益組織和幫助過我們的熱心人士說一聲對不起,希望社會各界可以接受我的道歉。” 庭審中,陳某哽咽著讀完了懺悔書。她說,“我本該把最好的愛和溫暖給孩子,卻親手把一家人推上了輿論的浪尖……我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善良和公益是我們堅守的底線

昨天旁聽的除了陳某和黃某雙方的家人,還有樂清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婦聯工作人員等共計六十餘人。

“她6歲的女兒只會說一兩句話,遇到垃圾也會往嘴裡塞,需要24小時照顧。丈夫又一直在外,可以說她過著‘喪偶式(育兒)生活’。”陳某的辯護律師介紹,陳某行為可恨,但值得同情。

“這個鬧劇的社會影響力太大,對很多愛心人士造成了傷害。” 一位政協委員如此評價,“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凡是觸碰了這兩個底線都應該受到處罰。”

“陳某雖然欺騙了公眾,但她也有值得同情之處,聽完她整個家庭的狀況,我覺得她可以被理解被原諒。”婦聯的家事調解員這樣說。

“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權利讓整個社會的愛心人士為其生活壓力買單,這個案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公訴人表示,陳某曾有兩次轉移孩子的機會,也有兩次機會將孩子交出來主動悔改的機會,但她都沒有那麼做。

本案主審法官表示,這是一起由夫妻信任缺失引發的案件,由於被告人在婚姻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竟然利用兒子去測試丈夫的感情,被告人的動機在很多人看來不可理喻,但在生活當中受到類似問題困擾的人還有多少,他們用什麼途徑去緩解這樣的情緒,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救贖自己,值得深思。

法官同時說,雖然案件的結局讓參與其中的人意外,但是公眾的善良以及對公益的追求,理應成為我們永遠堅守的底線。

本報記者 汪子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