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作者簡介

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覺得沒有自己,孩子什麼都做不成。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父母事無鉅細地將本該孩子做的事情都做了,他們以為這是愛,殊不知,這是害。——陸北老師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讓人哭笑不得。某31歲男子因為使用虛假駕照被交警罰款5000元,並行政拘留15日。

得知這個處理結果,他的父母情緒十分激動,說:"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為什麼罰那麼重?"

31歲還是個孩子?那他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有網友說,有這樣的父母,這個人可能一輩子都長不大了,也沒機會長大了。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父母不放手,孩子就永遠無法長大

其實,現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有很多人將其稱之為風箏男。所謂風箏男就是,他們看起來獨立、自由,隨意飛翔。實際上,他們不過是父母放出去的風箏,母親手裡攥著他們的線,只要想要他們回來,一收線,就可以了。

而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前段時間,柳巖就在綜藝節目中講述了自己的前男友。

想當初,自己和男友的感情很好,但是唯一的問題就是男友的媽媽太強勢。她會在週末早上九點的時候,就敲房門,訓斥他們起床太晚。當然,表面是訓斥兩個人,實則是在訓斥柳巖太懶,因為她要讓柳巖起床給自己的兒子做飯。

不得不說,柳巖離開前男友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缺乏主見,一直活在媽媽的管教之下的男人,是很難給另外一個人幸福,哪怕是自己的愛人,也不行。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不得不說,柳巖的果斷放棄是對的,缺乏主見的人,沒法給別人帶來幸福

在很多媽媽看來,找對象無非就是找一個來照顧自己的兒子,讓她像自己一樣無私地去付出,但是卻又不能取代自己的地位。而很多男人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享受著所有人對自己的愛,忘記自己也要給其他人帶來幸福。

可是,這僅僅是他一個人的錯嗎?其實不是,這與父母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但這也不是隔離。而是很多家長的一個通病,總覺得自己付出的還不夠多,無論做到什麼程度,總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

就是這樣的想法,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孩子的發展。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由父母做主的孩子,不僅對人生沒有規劃,還不懂感恩

因為在大學工作的緣故,我每年都會接觸到很多大一的新生,他們在進入大學後,有一個普遍的感覺就是迷茫。

我不知道聽到多少次,有學生問我這樣的問題:

"老師,上了大學,突然間有這麼多時間,我不知道要怎麼安排?""老師,接下來我做些什麼事情好呢?我怎麼覺得這麼空虛呢?""老師,我每天都堅持學習,但是怎麼就感覺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呢?"

而當我和一些孩子的家長聊起大學生的迷茫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竟是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孩子們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做過主

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所以自己理所應當就應該干預孩子的一切,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上大學很迷茫之後,解決的辦法依舊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過生活,考研或是就業,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沒有人關心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除了迷茫,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懂感恩。因為他們習慣了接受,所以父母付出的一切在他們看來,也都變成了理所應當。

幾年前曾經有一則新聞震驚全社會。在外留學多年的學生汪佳晶,面對前來接機的母親,不僅沒有上前擁抱,反而用自己攜帶的兩把尖刀刺了母親九刀。

是母親對不起他?當然不是,只要他一伸手,媽媽就四處籌錢給他寄過去。本該自力更生的他,卻心安理得地享受母親的付出。結果等到母親拿不出的錢,卻對母親拔刀相向。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母親的一味付出,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作家劉墉就曾說過:"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最好的教育,不是"我管你",而應該是"自己管好自己"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培訓,培訓的老師是某大學知名心理學教授,她不僅個人能力非常強,而且孩子培養得非常成功,現在是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而且年年都拿獎學金。在培訓要結束的時候,很多人都讓老師分享一下教育孩子成功的經驗。

老師笑了一下,告訴大家:"教育孩子其實很簡單,我們家奉行的教育原則就是自己管好自己的系統。一個孩子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其實就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它還需要許多綜合的能力。而如何來培養孩子這樣綜合的能力,其實就是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去做好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做好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不過分地去幹涉孩子,也不讓孩子因為家庭中其他的事情而分心,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一定差不了"。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四件事。

首先,想要讓孩子飛得高,父母要懂得放手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視頻。11歲的女孩高雅天生失明,但是母親卻堅持讓她獨自上學。不過短短的368米,我們5分鐘就可以走完,但是,高雅卻需要用導盲棒敲擊路面無數次,走上整整15分鐘。而高雅不知道的是,媽媽一直在後面默默跟隨著她,為她阻擋車流,護她安全。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母親其實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走,但是她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獨立

很多網友都覺得不理解,既然不放心,又何必這樣呢?媽媽也知道自己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牽著她的手,送她去上學。但是,她說:"只有這樣,才能讓她真正自信、獨立。總有一天,我和她爸爸會離開這個世界,一切要自己克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既然,我們誰都無法做到護孩子一生周全,那就不如學會放手,讓孩子真正擁有飛翔的能力,勇敢面對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其次,允許孩子犯錯,從錯到對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

父母總是對孩子有著過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越完美越好。倒不是說,追求完美一定是錯,但是,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因為犯錯對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但是,不少父母卻不理解這一點,他們在無意中將孩子變成了巴浦洛夫實驗中的"那條狗"。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條件反射實驗。俄國心理學家伊萬·巴甫洛曾經進行將節拍器的聲音和餵給狗的食物連結在一起,在經過了幾次重複之後,狗只要聽見節拍器的聲音就會分泌唾液,發展到最後,狗甚至只要看到節拍器就會分泌唾液。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用建立條件反射培養大的孩子,將無法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

而很多父母就是在用這種模式培養著自己的孩子,不斷地用各種物質刺激讓孩子走上自己為孩子規劃的路。

但是,父母忘記了,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離開家,進入社會。到時候,世界上會有無數人對孩子搖鈴,而孩子突然間進入那樣的環境,他就不知道應該做何反應了。所以,就會出現那些面試要父母陪同,相親要父母替代去的事情。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父母將孩子的人生完全當成了自己的人生

更何況,孩子是人,不是動物,他們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有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這樣對待孩子的時候,其實和馴獸無異。

可養育孩子是一個種樹的過程,我們可以給孩子澆水、施肥甚至是捉蟲,但是,這些不過都是輔助,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是孩子自己的事兒。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養育孩子,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第三,不斷地激發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持久地產生動力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多父母覺得這就是給孩子的愛,而孩子什麼都不用做,這本身就是讓孩子快樂的一種方式。事實恰恰相反,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感到快樂,反而是在剝奪孩子的快樂。

因為父母一直忽視孩子對獨立的追求,不僅是打消孩子的積極性,還會掠奪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成分,導致孩子的關鍵突出神經和大腦的關鍵區域不能正常形成,從而改變大腦本身的結構,導致孩子在思考等各個方面都出現問題。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對孩子需求的忽視,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行為,還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結構

一般來說,孩子從3歲開始,就逐漸有了獨立意識。他們開始對這個世界好奇,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此時,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因為擔心孩子磕了碰了,就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而是應該創造一切機會,讓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飯、倒垃圾、擦桌子等等。

就像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的那樣: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這樣孩子不僅可以體會勞動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還會因此增長自己的生活能力,從中獲得成就感。而這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將不斷激勵著孩子,繼續努力,繼續進步。

最後,父母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做孩子的榜樣

演員朱雨辰就曾因為母親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登上了微博熱搜。雖然他已經39歲了,但是媽媽仍舊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他。但是,這種方式並沒有讓朱雨辰感到幸福,反而倍感壓力,他甚至對媽媽說:"你這樣會把我搞死!"

朱媽媽之所以會這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失去了自我。從孩子出生之後,她就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將自己與孩子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所以,如果孩子拒絕她的照顧,那麼她將會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有些父母將自己的人生與孩子捆綁在一起,傷了孩子,毀了自己

不得不說,這樣的人生非常可悲,對孩子來講,也不公平。畢竟誰的人生應該由誰來負責,更何況,讓一個人承載兩個人的命運,孩子真的是很難做到。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句話: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樣。父母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那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做好自己,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不論生活處於何種階段,都記得自我成長。

相信我,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過好自己的人生,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孩子負責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我的頭條號是陸北老師,歡迎大家關注!同時,也十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本文由陸北老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需轉載,私信聯繫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