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當孩子取得進步之時,要不要獎勵?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是:要獎勵,這是對孩子進步的一種鼓勵。

就像《正面管教》一書中所說的: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至於要獎勵什麼,大家就有點眾說紛紜。有人說,應該要給孩子物質上的獎勵;也有人說,應該要給孩子精神上的獎勵。

很多人不知道,獎勵這件事對孩子來講,遠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如果沒有處理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01、獎勵孩子是一把雙刃劍

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都喜歡受到來自父母和老師的獎勵。

但獎勵孩子卻又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孩子愈加優秀。用不好,孩子會出現“自我”、“缺乏自驅力”的情況。

我有一個小侄女,她爸爸為她買了一套樂高玩具。小孩子很喜歡這套玩具,玩得非常開心,可以組裝出很多種花樣。爸媽發現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於是就好好地表揚了一番。

不成想,一段時間過去之後,本來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玩樂高玩具的侄女失去了玩耍的興趣,沒有人在場的時候,就愛玩不玩了,要等到父母在場的時候才玩。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獲得父母的表揚。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原因就在於:小侄女原本對玩樂高玩具很有興趣,但她在那次從父母的表揚中發現,與玩玩具對比,還是父母的表揚更讓人開心。

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父母外在的誇獎削弱了她原本從玩樂高玩具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內才成就感。小侄女覺得要獲得表揚,必須等到父母在場。而當父母不在場的時候,小侄女就對樂高玩具不是那麼感興趣了。說得更直白一點:她目的不在玩的方面,而是在於得到父母的獎勵。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只有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才有可能讀書、寫作業等。父母不在就毫無學習的慾望。

這是因為他們原本喜歡探索和研究的內在驅動力被父母不恰當的獎勵所削弱了。

只想得到父母的獎勵,反而失去了所做事情本身的樂趣,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02、單純用金錢等物質來獎勵將削弱孩子內在驅動力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道:

獎勵孩子不要總想到花錢。物質獎勵可能帶來一時滿足,只有精神上的愉悅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對於今天並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作用不大,不會持久,只有對他們情緒、興趣形成良好刺激的獎勵才有教育意義;凡對情緒和興趣有負面刺激的行為都是反教育的。

我有一位同事向我分享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所遇到的苦惱:

她的孩子原本從來沒有參與家務勞動,但有一次週末,她因為實在忙不過來,就要求兒子一起幫忙拖客廳的地板,剛開始兒子沒有答應,媽媽只好許諾說拖一次地板就獎勵五元錢。

這可把兒子樂壞了,立即上前搶過拖把就拖起了地板。拖完地版之後,媽媽也說話算數,給了兒子五元錢的獎勵。

本來這件事情就到此結束了,可沒成想,以後兒子每做一件家務事,都要求媽媽要兌現獎勵。

她已漸漸意識到這種單純物質獎勵的方式不妥,但又不知該怎麼辦?

這種以拖完一次地板就獎勵5元錢的方式,是典型的控制型獎勵。

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在這種控制型獎勵的影響下,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被削弱,做家務的目的變成了要活的外在獎勵,將本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家務勞動當作是等價交換,如果沒有物質上的獎勵,他也就不會去拖地板了。

我們不能不看到,還有不少家長熱衷於採用這種物質獎勵的方式。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家長告訴孩子,如果你取得好成績,就獎勵某某東西等。

家長卻沒有看到這種單純的物質獎勵方式所潛在的教育風險問題。

正如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

(孩子)你必須20分鐘把飯吃完,否則就收走碗;你必須讀完這本書我才給你買那個玩具;你如果能進入前10名就帶你出國遊……育兒中盛行的“獎勵與懲罰”其本質就是有條件的愛,聽起來不錯,也能獲得眼前的一點收益,但孩子將來的格局不會大,他學會了計算(父母)。

單純用金錢等物質來獎勵孩子,是一件在教育上相當失策的事情。

03、獎勵在本質上是要喚醒孩子的內心驅動力

人無論是在面對學習還是其它事情時,都會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動力。

內在動力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內驅力,這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探索慾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國外某教育研究機構曾經做過實驗,發現父母對孩子盲目的獎勵會讓孩子目的性太強。

研究還發現,外在的獎罰往往會削弱內在動機。

也就是說,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卻沒有激勵孩子內在的驅動力。

太多的物質獎勵會削弱孩子的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慢慢扼殺孩子的內驅動力。

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孩子一旦習慣於這種物質上的獎勵,他原本的內在驅動力就被弱化。本該是寧靜致遠的享受體驗的學習過程,卻因為想要獲得獎勵而變成了做給父母看的一幕演出。

很多家長之所以習慣於對孩子採用物質獎勵,是因為看到這種獎勵方式下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如果外在獎勵足夠強和持續,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能讓孩去努力學習。

但隨著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廣、需求越來越多時,只依賴於物質獎勵來促使孩子學習的做法,將使孩子發自內心的動力逐步降低,轉而追逐外在的物質,喪失了對學習本身的興趣,註定不能走得長久。

不堪重負的家長在無法滿足孩子更多的需求時,甚至於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種獎勵方式將陷入崩盤的尷尬境地。

尹建莉老師曾對獎勵孩子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許多家長的錯誤就在於總喜歡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這說明他們並不瞭解孩子——對於今天並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作用不大,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調動他們對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習這件事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才是正確有效的獎勵方式。

04、如何正確獎勵孩子

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孫雲曉曾經說過:

如何獎勵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成功的獎勵是激發孩子持久的積極性,以養成良好習慣為目標。

通常情況下,獎勵可以分為控制性獎勵和非控制性獎勵,其中非控制性獎勵又稱為信息性獎勵。

控制性獎勵,大都是用某種獎勵主要是物質上的獎勵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操控。

而非控制性獎勵,則滿足了孩子的勝任力需要,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並不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控制性的獎勵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容易削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對於父母而言,不要隨便就給孩子物質上的獎勵。如果沒有物質上的獎勵,還有哪些方式可以在不影響孩子內驅力的情況下作為對孩子的獎勵呢?

獎勵孩子這事可不簡單,若搞砸將誤了孩子,專家:這才是靠譜做法

在美國學齡前的育兒課程中,老師沒有提到任何物質獎勵,而是傾向於讓父母用言語獎勵去鼓勵和激勵孩子。

在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了歐美小學老師在獎勵孩子方面的具體做法。

他說,他們老師在獎勵方式上的特點是淡化物質獎勵,更多的是以彰顯孩子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個人榮耀感以及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等來幫助孩子建立內在驅動力。比如老師會獎勵孩子如下內容:

坐老師的座位、和喜歡的人共進午餐、排隊時站在最前面、減少作業量、把班裡飼養的小動物帶回家一晚、給圖書管理員做助手、給老師選擇一本書,讓老師讀給大家聽、按自己的意願調換座位、跟老師共進午餐、在遊戲中做主持人、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讀書給低年級學生聽、休息時第一個挑選活動器材等等。

家長在對孩子表揚時,還可以對孩子行為過程中的努力進行積極的肯定和評價。從長遠來看,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更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對挫折的抵抗力等。

世上每個孩子都擁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興趣。

作為家長的我們,毫無疑問,要承擔起呵護孩子那與生俱來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興趣的使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