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

來自我一位女同學的心酸吐槽:

我從小就很懂事,爸媽告訴我家裡不富裕,不能亂花錢,所以我一直很節省。

小時候,一桶四塊錢的方便麵,都要思想鬥爭好半天才有勇氣買來吃。

同學們夏天都吃冰激凌,我就猶猶豫豫買了一根最便宜的冰棍,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並不覺得好吃,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

慢慢的家庭條件改善了,但爸媽依然讓我省著花,不能亂買亂花。

後來我沒考上大學,爸媽花了好多錢把我送進了一所民辦高校。這家學校的學費是普通高校的三倍甚至更多。爸媽因此很無奈,我也好無奈。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比其他同學的少,我懷疑同學們私下都在嘲笑我。

現在的我,自卑、自憐、敏感、虛榮、又沒有安全感,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那個事事都要節省的孩子,終於被“窮養”打倒,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他在最該青春美好的年紀裡,偷偷體會著求而不得的苦澀,還要假裝淡定,若無其事。

那父母眼中的懂事孩子,年復一年給自己貼上了窮困的標籤,生活中的窮困,讓他有種連自尊都比別人窮困的錯覺。

最後他徹底被養窮了!

這究竟是種多麼荒謬的體驗啊?

想要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反倒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翻看所有的回答後發現,那些因家境貧寒被迫窮養的孩子,縱然物質匱乏,卻總能滋生對父母的體諒。

真正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明明條件優越,卻依舊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刻意窮養孩子。

可怕的不是窮養,而是在窮養的體驗中,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的“我不配提要求”,以及“我不值得被喜歡”的自我否定。

"

來自我一位女同學的心酸吐槽:

我從小就很懂事,爸媽告訴我家裡不富裕,不能亂花錢,所以我一直很節省。

小時候,一桶四塊錢的方便麵,都要思想鬥爭好半天才有勇氣買來吃。

同學們夏天都吃冰激凌,我就猶猶豫豫買了一根最便宜的冰棍,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並不覺得好吃,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

慢慢的家庭條件改善了,但爸媽依然讓我省著花,不能亂買亂花。

後來我沒考上大學,爸媽花了好多錢把我送進了一所民辦高校。這家學校的學費是普通高校的三倍甚至更多。爸媽因此很無奈,我也好無奈。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比其他同學的少,我懷疑同學們私下都在嘲笑我。

現在的我,自卑、自憐、敏感、虛榮、又沒有安全感,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那個事事都要節省的孩子,終於被“窮養”打倒,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他在最該青春美好的年紀裡,偷偷體會著求而不得的苦澀,還要假裝淡定,若無其事。

那父母眼中的懂事孩子,年復一年給自己貼上了窮困的標籤,生活中的窮困,讓他有種連自尊都比別人窮困的錯覺。

最後他徹底被養窮了!

這究竟是種多麼荒謬的體驗啊?

想要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反倒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翻看所有的回答後發現,那些因家境貧寒被迫窮養的孩子,縱然物質匱乏,卻總能滋生對父母的體諒。

真正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明明條件優越,卻依舊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刻意窮養孩子。

可怕的不是窮養,而是在窮養的體驗中,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的“我不配提要求”,以及“我不值得被喜歡”的自我否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一個真實的案例:女孩,從小被窮養,父母從來不會給她買東西,一直控制孩子花錢。

孩子長大後,到了結婚年齡,有一次跟同事出去玩,看到一個水晶球,她盯著看了很久,旁邊的男孩就順手給她買了一個,女孩就覺得,這就是愛。

女孩輕易就被愛情俘獲了,在她看來,一個不值錢的水晶球,恰好就是愛的表現,那是連父母都不曾給予的滿足。後來女孩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對方其實已婚。

"

來自我一位女同學的心酸吐槽:

我從小就很懂事,爸媽告訴我家裡不富裕,不能亂花錢,所以我一直很節省。

小時候,一桶四塊錢的方便麵,都要思想鬥爭好半天才有勇氣買來吃。

同學們夏天都吃冰激凌,我就猶猶豫豫買了一根最便宜的冰棍,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並不覺得好吃,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

慢慢的家庭條件改善了,但爸媽依然讓我省著花,不能亂買亂花。

後來我沒考上大學,爸媽花了好多錢把我送進了一所民辦高校。這家學校的學費是普通高校的三倍甚至更多。爸媽因此很無奈,我也好無奈。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比其他同學的少,我懷疑同學們私下都在嘲笑我。

現在的我,自卑、自憐、敏感、虛榮、又沒有安全感,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那個事事都要節省的孩子,終於被“窮養”打倒,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他在最該青春美好的年紀裡,偷偷體會著求而不得的苦澀,還要假裝淡定,若無其事。

那父母眼中的懂事孩子,年復一年給自己貼上了窮困的標籤,生活中的窮困,讓他有種連自尊都比別人窮困的錯覺。

最後他徹底被養窮了!

這究竟是種多麼荒謬的體驗啊?

想要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反倒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翻看所有的回答後發現,那些因家境貧寒被迫窮養的孩子,縱然物質匱乏,卻總能滋生對父母的體諒。

真正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明明條件優越,卻依舊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刻意窮養孩子。

可怕的不是窮養,而是在窮養的體驗中,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的“我不配提要求”,以及“我不值得被喜歡”的自我否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一個真實的案例:女孩,從小被窮養,父母從來不會給她買東西,一直控制孩子花錢。

孩子長大後,到了結婚年齡,有一次跟同事出去玩,看到一個水晶球,她盯著看了很久,旁邊的男孩就順手給她買了一個,女孩就覺得,這就是愛。

女孩輕易就被愛情俘獲了,在她看來,一個不值錢的水晶球,恰好就是愛的表現,那是連父母都不曾給予的滿足。後來女孩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對方其實已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這個姑娘看起來是多麼的廉價多麼的卑賤啊,她妥協的竟然是從小對物質的渴望。

窮養沒什麼大不了。貧窮最恐怖的,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衍生出貧窮的思維模式。久而久之,那些被窮養長大的孩子,他們會不自覺貪戀物質享受,既渴望獲得這些認可,最終錯失美好。

真正的富養,不重物質的豐富給予,但求精神世界的溫潤滋養。富在開闊眼界,富在增長見識,富在澆灌心靈。

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就算活到60歲,仍要做個優雅的女人。

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母親是個窮人,可每次從田裡幹活回來,她都顧不上滿身的汗水衣服的邋遢還有蚊蟲的叮咬,興致勃勃的跑去跟女兒說:“草裡有花!”

女兒扒開一捆一捆的草,總能看見各種各樣顏色的野花,她找來瓶子和瓦罐,把花插好,擺到屋子裡,簡陋的房間一下子就亮了。

讓生活艱難的,從來都不是貧窮本身。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不在於物質多寡,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如何讓孩子真正“富”起來?

窮養的本質,是杜絕孩子貪圖享受;富養的意義,在於見過世面的從容淡定。

一位前輩曾說過,他希望兒子未來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隻龍蝦吃得乾乾淨淨,讓對方知道孩子見過場面;而當女朋友家水龍頭漏水時,又能拿起扳手修理,讓對方知道孩子絕非嬌生慣養,而有責任擔當。

"

來自我一位女同學的心酸吐槽:

我從小就很懂事,爸媽告訴我家裡不富裕,不能亂花錢,所以我一直很節省。

小時候,一桶四塊錢的方便麵,都要思想鬥爭好半天才有勇氣買來吃。

同學們夏天都吃冰激凌,我就猶猶豫豫買了一根最便宜的冰棍,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並不覺得好吃,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

慢慢的家庭條件改善了,但爸媽依然讓我省著花,不能亂買亂花。

後來我沒考上大學,爸媽花了好多錢把我送進了一所民辦高校。這家學校的學費是普通高校的三倍甚至更多。爸媽因此很無奈,我也好無奈。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比其他同學的少,我懷疑同學們私下都在嘲笑我。

現在的我,自卑、自憐、敏感、虛榮、又沒有安全感,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那個事事都要節省的孩子,終於被“窮養”打倒,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他在最該青春美好的年紀裡,偷偷體會著求而不得的苦澀,還要假裝淡定,若無其事。

那父母眼中的懂事孩子,年復一年給自己貼上了窮困的標籤,生活中的窮困,讓他有種連自尊都比別人窮困的錯覺。

最後他徹底被養窮了!

這究竟是種多麼荒謬的體驗啊?

想要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反倒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翻看所有的回答後發現,那些因家境貧寒被迫窮養的孩子,縱然物質匱乏,卻總能滋生對父母的體諒。

真正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明明條件優越,卻依舊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刻意窮養孩子。

可怕的不是窮養,而是在窮養的體驗中,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的“我不配提要求”,以及“我不值得被喜歡”的自我否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一個真實的案例:女孩,從小被窮養,父母從來不會給她買東西,一直控制孩子花錢。

孩子長大後,到了結婚年齡,有一次跟同事出去玩,看到一個水晶球,她盯著看了很久,旁邊的男孩就順手給她買了一個,女孩就覺得,這就是愛。

女孩輕易就被愛情俘獲了,在她看來,一個不值錢的水晶球,恰好就是愛的表現,那是連父母都不曾給予的滿足。後來女孩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對方其實已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這個姑娘看起來是多麼的廉價多麼的卑賤啊,她妥協的竟然是從小對物質的渴望。

窮養沒什麼大不了。貧窮最恐怖的,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衍生出貧窮的思維模式。久而久之,那些被窮養長大的孩子,他們會不自覺貪戀物質享受,既渴望獲得這些認可,最終錯失美好。

真正的富養,不重物質的豐富給予,但求精神世界的溫潤滋養。富在開闊眼界,富在增長見識,富在澆灌心靈。

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就算活到60歲,仍要做個優雅的女人。

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母親是個窮人,可每次從田裡幹活回來,她都顧不上滿身的汗水衣服的邋遢還有蚊蟲的叮咬,興致勃勃的跑去跟女兒說:“草裡有花!”

女兒扒開一捆一捆的草,總能看見各種各樣顏色的野花,她找來瓶子和瓦罐,把花插好,擺到屋子裡,簡陋的房間一下子就亮了。

讓生活艱難的,從來都不是貧窮本身。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不在於物質多寡,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如何讓孩子真正“富”起來?

窮養的本質,是杜絕孩子貪圖享受;富養的意義,在於見過世面的從容淡定。

一位前輩曾說過,他希望兒子未來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隻龍蝦吃得乾乾淨淨,讓對方知道孩子見過場面;而當女朋友家水龍頭漏水時,又能拿起扳手修理,讓對方知道孩子絕非嬌生慣養,而有責任擔當。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好的父母,不扼殺孩子的情緒和願望,不強化生活的壓力和苦楚,而是告訴孩子: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最好的一切。

父母是否應該回應孩子的所有需求,我特別認同李雪寫在《當我遇見一個人》的一段話。有能力,願意滿足,就輕鬆愉悅地盡情滿足。沒能力,就坦然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捨不得花那麼多錢”。

父母誠實迴應孩子的需求,我可能無法滿足你,而不是“你不值得被滿足”。

你如何迴應,決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求,這至關重要。

告訴孩子,你想要的,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

窮養也好,富養也罷,要讓孩子知道:想要收穫就必須付出。

就算生活不富裕,都會有變好的可能。縱使生活很闊綽,不努力的人生也不值得尊重。

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他的未來,才能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

也有另一種情況,一位堅持“富養”女兒的媽媽,她一度渴望把女兒培養成氣質優雅的“女神”。

她送女兒去學鋼琴,學古箏,學聲樂,學畫畫,學書法,學舞蹈……學費花了一筆又一筆,結果卻是非常的糟糕,女兒什麼都沒學會。她很生氣,一度覺得女兒太差勁了,能力太低下了,甚至產生錯覺,自己女兒是不是智商有點低?

"

來自我一位女同學的心酸吐槽:

我從小就很懂事,爸媽告訴我家裡不富裕,不能亂花錢,所以我一直很節省。

小時候,一桶四塊錢的方便麵,都要思想鬥爭好半天才有勇氣買來吃。

同學們夏天都吃冰激凌,我就猶猶豫豫買了一根最便宜的冰棍,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並不覺得好吃,感覺這不是我喜歡的。

慢慢的家庭條件改善了,但爸媽依然讓我省著花,不能亂買亂花。

後來我沒考上大學,爸媽花了好多錢把我送進了一所民辦高校。這家學校的學費是普通高校的三倍甚至更多。爸媽因此很無奈,我也好無奈。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比其他同學的少,我懷疑同學們私下都在嘲笑我。

現在的我,自卑、自憐、敏感、虛榮、又沒有安全感,連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

那個事事都要節省的孩子,終於被“窮養”打倒,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他在最該青春美好的年紀裡,偷偷體會著求而不得的苦澀,還要假裝淡定,若無其事。

那父母眼中的懂事孩子,年復一年給自己貼上了窮困的標籤,生活中的窮困,讓他有種連自尊都比別人窮困的錯覺。

最後他徹底被養窮了!

這究竟是種多麼荒謬的體驗啊?

想要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反倒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翻看所有的回答後發現,那些因家境貧寒被迫窮養的孩子,縱然物質匱乏,卻總能滋生對父母的體諒。

真正讓人難以釋懷的,是明明條件優越,卻依舊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刻意窮養孩子。

可怕的不是窮養,而是在窮養的體驗中,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的“我不配提要求”,以及“我不值得被喜歡”的自我否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一個真實的案例:女孩,從小被窮養,父母從來不會給她買東西,一直控制孩子花錢。

孩子長大後,到了結婚年齡,有一次跟同事出去玩,看到一個水晶球,她盯著看了很久,旁邊的男孩就順手給她買了一個,女孩就覺得,這就是愛。

女孩輕易就被愛情俘獲了,在她看來,一個不值錢的水晶球,恰好就是愛的表現,那是連父母都不曾給予的滿足。後來女孩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對方其實已婚。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這個姑娘看起來是多麼的廉價多麼的卑賤啊,她妥協的竟然是從小對物質的渴望。

窮養沒什麼大不了。貧窮最恐怖的,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衍生出貧窮的思維模式。久而久之,那些被窮養長大的孩子,他們會不自覺貪戀物質享受,既渴望獲得這些認可,最終錯失美好。

真正的富養,不重物質的豐富給予,但求精神世界的溫潤滋養。富在開闊眼界,富在增長見識,富在澆灌心靈。

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就算活到60歲,仍要做個優雅的女人。

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母親是個窮人,可每次從田裡幹活回來,她都顧不上滿身的汗水衣服的邋遢還有蚊蟲的叮咬,興致勃勃的跑去跟女兒說:“草裡有花!”

女兒扒開一捆一捆的草,總能看見各種各樣顏色的野花,她找來瓶子和瓦罐,把花插好,擺到屋子裡,簡陋的房間一下子就亮了。

讓生活艱難的,從來都不是貧窮本身。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不在於物質多寡,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如何讓孩子真正“富”起來?

窮養的本質,是杜絕孩子貪圖享受;富養的意義,在於見過世面的從容淡定。

一位前輩曾說過,他希望兒子未來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隻龍蝦吃得乾乾淨淨,讓對方知道孩子見過場面;而當女朋友家水龍頭漏水時,又能拿起扳手修理,讓對方知道孩子絕非嬌生慣養,而有責任擔當。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好的父母,不扼殺孩子的情緒和願望,不強化生活的壓力和苦楚,而是告訴孩子: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最好的一切。

父母是否應該回應孩子的所有需求,我特別認同李雪寫在《當我遇見一個人》的一段話。有能力,願意滿足,就輕鬆愉悅地盡情滿足。沒能力,就坦然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捨不得花那麼多錢”。

父母誠實迴應孩子的需求,我可能無法滿足你,而不是“你不值得被滿足”。

你如何迴應,決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求,這至關重要。

告訴孩子,你想要的,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

窮養也好,富養也罷,要讓孩子知道:想要收穫就必須付出。

就算生活不富裕,都會有變好的可能。縱使生活很闊綽,不努力的人生也不值得尊重。

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他的未來,才能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

也有另一種情況,一位堅持“富養”女兒的媽媽,她一度渴望把女兒培養成氣質優雅的“女神”。

她送女兒去學鋼琴,學古箏,學聲樂,學畫畫,學書法,學舞蹈……學費花了一筆又一筆,結果卻是非常的糟糕,女兒什麼都沒學會。她很生氣,一度覺得女兒太差勁了,能力太低下了,甚至產生錯覺,自己女兒是不是智商有點低?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那貪圖享樂好逸惡勞而又從容淡定的態度

終於,母女大吵了一架。女兒趾高氣昂的衝她講:“你自己都什麼也不會,憑什麼要求我?” 她無言以對,黯然掉淚。

有些父母緊衣縮食去豐富孩子的肥沃,自己卻是一片平庸荒蕪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範本,是照亮孩子一生的燭光。

當你閃亮,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自然會追光而來。

如若生活苦悶,那我們就努力付出,縱使身陷溝壑,也總能仰望星河。或許,這才是我們養育孩子,最美好的期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