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西紅柿媽媽 2019-07-18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動手打人呢?

孩子們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從小生活在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世界裡,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我想要怎樣就怎樣。當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就發生衝突。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由於與別人交往的經驗非常有限,缺乏處理衝突的的經驗。比如,有些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像樂樂一樣的情況。孩子一和別人發生衝突,就喜歡動手打人。

二、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家長的第一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以下兩種是錯誤做法。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動手打人呢?

孩子們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從小生活在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世界裡,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我想要怎樣就怎樣。當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就發生衝突。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由於與別人交往的經驗非常有限,缺乏處理衝突的的經驗。比如,有些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像樂樂一樣的情況。孩子一和別人發生衝突,就喜歡動手打人。

二、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家長的第一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以下兩種是錯誤做法。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1、有些媽媽溺愛孩子,以“孩子還小”為由替孩子找藉口,縱容孩子打人。

如上文中的樂樂,孩子打了人,媽媽不批評教育孩子,反而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為孩子開脫。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我小,我是可以打人的”這樣的意識。如果孩子小時候這樣的行為得不到很好的糾正,就容易產生有暴力傾向的人格。以後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用武力解決。

孩子小時候的錯誤行為,家長以為是調皮,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再犯錯,有些後果卻是家長承擔不起的。

2、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直接對孩子開打,以暴制暴的方式也不可取。

百依百順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不得,總是以打孩子為主要方式的“棍棒教育”也同樣不可取。有些家長當孩子動手打了別人,直接動手打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總是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動手打人呢?

孩子們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從小生活在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世界裡,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我想要怎樣就怎樣。當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就發生衝突。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由於與別人交往的經驗非常有限,缺乏處理衝突的的經驗。比如,有些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像樂樂一樣的情況。孩子一和別人發生衝突,就喜歡動手打人。

二、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家長的第一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以下兩種是錯誤做法。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1、有些媽媽溺愛孩子,以“孩子還小”為由替孩子找藉口,縱容孩子打人。

如上文中的樂樂,孩子打了人,媽媽不批評教育孩子,反而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為孩子開脫。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我小,我是可以打人的”這樣的意識。如果孩子小時候這樣的行為得不到很好的糾正,就容易產生有暴力傾向的人格。以後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用武力解決。

孩子小時候的錯誤行為,家長以為是調皮,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再犯錯,有些後果卻是家長承擔不起的。

2、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直接對孩子開打,以暴制暴的方式也不可取。

百依百順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不得,總是以打孩子為主要方式的“棍棒教育”也同樣不可取。有些家長當孩子動手打了別人,直接動手打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總是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變本加厲地採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方式。

二是,孩子犯錯總是被父母打罵教育,會變得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形成人際交往困難,內向自卑的性格。

三、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應該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講出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分析發生衝突的責任在誰。這樣孩子以後會形成遇事冷靜分析問題、不容易衝動的性格。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動手打人呢?

孩子們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從小生活在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世界裡,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我想要怎樣就怎樣。當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就發生衝突。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由於與別人交往的經驗非常有限,缺乏處理衝突的的經驗。比如,有些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像樂樂一樣的情況。孩子一和別人發生衝突,就喜歡動手打人。

二、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家長的第一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以下兩種是錯誤做法。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1、有些媽媽溺愛孩子,以“孩子還小”為由替孩子找藉口,縱容孩子打人。

如上文中的樂樂,孩子打了人,媽媽不批評教育孩子,反而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為孩子開脫。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我小,我是可以打人的”這樣的意識。如果孩子小時候這樣的行為得不到很好的糾正,就容易產生有暴力傾向的人格。以後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用武力解決。

孩子小時候的錯誤行為,家長以為是調皮,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再犯錯,有些後果卻是家長承擔不起的。

2、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直接對孩子開打,以暴制暴的方式也不可取。

百依百順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不得,總是以打孩子為主要方式的“棍棒教育”也同樣不可取。有些家長當孩子動手打了別人,直接動手打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總是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變本加厲地採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方式。

二是,孩子犯錯總是被父母打罵教育,會變得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形成人際交往困難,內向自卑的性格。

三、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應該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講出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分析發生衝突的責任在誰。這樣孩子以後會形成遇事冷靜分析問題、不容易衝動的性格。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當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也就是這件事是誰的錯。如上文中的樂樂,想要夥伴的翻斗車,不能如願就動手打人。家長應該跟孩子講,別人的東西不是你想玩就可以玩的,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樂樂打人更是不對的,你打了小朋友,小朋友不僅不會把翻斗車給你玩,而且不會再和你做遊戲了。

2、我們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有時候需要適當的懲罰。比如,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小朋友們排隊按順序玩。別人玩的時候,你就要耐心等待。如果有孩子不按順序去搶玩具,就要接受適當的懲罰,比如到一旁靜坐幾分鐘。

平時在家庭當中,家長也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生活習慣中也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則,吃飯的時候要關掉電視機,到睡覺時間就要上床休息等等。孩子規則意識強了,才會與他人交往時減少衝突,增強孩子團隊合作的能力。

3、家長平時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不善於表達,當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也多以動手的方式解決問題。3~6歲的孩子,雖然語言表達已經熟練無障礙。但是,有時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遇到一些困難。

"

文|西紅柿媽媽

四歲的男孩樂樂,今天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他在小朋友們特別多的沙坑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三個男孩用小鍬鏟沙子,用翻斗車運沙子,忙得不亦樂乎。忽然之間,樂樂拿起自己的小鏟對準另一個男孩的頭,啪啪啪地拍了好幾下。“哇——”,對方一下子大哭起來。

媽媽們趕緊跑過去,樂樂媽媽連忙道歉:“孩子還小,真是不懂事。阿姨給你吹吹就不疼了”。樂樂卻滿不在乎地說:“誰讓他不給我玩玩具?”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動手打人呢?

孩子們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從小生活在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世界裡,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我想要怎樣就怎樣。當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別的小朋友提出不同意見,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就發生衝突。

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由於與別人交往的經驗非常有限,缺乏處理衝突的的經驗。比如,有些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出現像樂樂一樣的情況。孩子一和別人發生衝突,就喜歡動手打人。

二、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家長的第一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形成,以下兩種是錯誤做法。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1、有些媽媽溺愛孩子,以“孩子還小”為由替孩子找藉口,縱容孩子打人。

如上文中的樂樂,孩子打了人,媽媽不批評教育孩子,反而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為孩子開脫。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我小,我是可以打人的”這樣的意識。如果孩子小時候這樣的行為得不到很好的糾正,就容易產生有暴力傾向的人格。以後不管孩子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用武力解決。

孩子小時候的錯誤行為,家長以為是調皮,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再犯錯,有些後果卻是家長承擔不起的。

2、當孩子打了別人,家長直接對孩子開打,以暴制暴的方式也不可取。

百依百順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不得,總是以打孩子為主要方式的“棍棒教育”也同樣不可取。有些家長當孩子動手打了別人,直接動手打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總是採取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一是,孩子模仿父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加變本加厲地採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方式。

二是,孩子犯錯總是被父母打罵教育,會變得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形成人際交往困難,內向自卑的性格。

三、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應該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1、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講出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分析發生衝突的責任在誰。這樣孩子以後會形成遇事冷靜分析問題、不容易衝動的性格。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當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分辨是非,也就是這件事是誰的錯。如上文中的樂樂,想要夥伴的翻斗車,不能如願就動手打人。家長應該跟孩子講,別人的東西不是你想玩就可以玩的,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樂樂打人更是不對的,你打了小朋友,小朋友不僅不會把翻斗車給你玩,而且不會再和你做遊戲了。

2、我們要在平時的教育中,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有時候需要適當的懲罰。比如,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小朋友們排隊按順序玩。別人玩的時候,你就要耐心等待。如果有孩子不按順序去搶玩具,就要接受適當的懲罰,比如到一旁靜坐幾分鐘。

平時在家庭當中,家長也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生活習慣中也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則,吃飯的時候要關掉電視機,到睡覺時間就要上床休息等等。孩子規則意識強了,才會與他人交往時減少衝突,增強孩子團隊合作的能力。

3、家長平時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不善於表達,當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也多以動手的方式解決問題。3~6歲的孩子,雖然語言表達已經熟練無障礙。但是,有時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會遇到一些困難。

當孩子動手打人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家長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用語言表達來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孩子總是需要家長幫忙做一些什麼事情。家長不要看出孩子的意願就動手幫忙,應該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比如,“媽媽幫我係鞋帶,好嗎?”

好的習慣可以成就孩子的未來,同樣,壞的習慣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我是西紅柿媽媽,二胎媽媽育兒達人,生活中育兒經驗或有任何困惑都可在下方跟我們一起討論交流,文章版權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分享給需要的人,↓↓↓下方點★★收藏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