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嗎?

不完美媽媽 巧克力 心理學 聰明孩子養成記 贏在起點早教學園 2019-03-22

前幾天下班後和朋友去逛街,看中一款新上的春裝。發生瞭如下一段對話:

“好好看,我要買!”

“等等唄,這天還沒熱呢,一時半會你也穿不上。”

“不行,忍不住。好想買哦~”

“這會兒新款上市都沒折扣,說不定過幾天還打折呢。”

“不行不行,忍不了。營業員小姐姐,刷卡!”

“你這人真是,怕不是小時候延遲滿足沒發育好吧……”

想不通,

是哪裡想不開,

非要和學心理學的人做朋友?

整天一套一套兒的。


關於延遲滿足


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這個“棉花糖實驗”

米歇爾是美國頂尖名校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設計了這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米歇爾找來數十位學齡前兒童,讓他們單獨待在小房間裡,桌上擺放著一盤誘人的糖果。實驗人員告訴這些孩子:

“如果你想吃棉花糖,你可以立刻剝開。但如果你能忍一忍,等到我回來再吃,就可以額外得到一個棉花糖作為獎勵。在這過程中,你還可以按響桌上的鈴,聽到鈴聲我們就會馬上回來。”

講完這些,實驗人員就瀟灑地離開了房間(其實是悄咪咪躲在隔壁偷看孩子的表現hhhhhhh)。


你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嗎?

It's show time.

糖糖那麼好吃,怎麼可能忍得住。

有些孩子直勾勾地盯著糖果,沒一會兒就“屈服”了;有的“佛系”寶寶開始捂住眼睛,或者乾脆背過身去玩起了手指頭,總之就是眼不見為淨;還有些孩子開始踢桌子,揪頭髮,甚至“毆打”起盤子裡的糖……

結果是,只有1/3的孩子能夠忍受住誘惑,等到15分鐘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後兌現了獎勵。

以為實驗到這裡就結束了嗎?No.

米歇爾將後續追蹤研究持續了幾十年。通過追蹤研究,實驗結果表明: 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平均學習成績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要高,甚至在實際生活中都展現出更優的行為。

實驗不算複雜,說白了,核心繞不過三個字:【自制力】

你願意等待第二顆棉花糖嗎?

這讓起點菌想到之前過年時碰到的一個小姑娘。

過年嘛,少不了走親訪友,得知親戚家有個五歲多的小女孩,菌菌特意備上了一盒巧克力。對小朋友來說,巧克力還是挺有誘惑力的,收到後小姑娘很開心。或許因為家裡父母對零食管控的很嚴格,小姑娘饞唧唧的,當下立刻就拆開了。

媽媽倒也沒有制止,只是當小姑娘想伸手拿第二塊的時候,溫柔地說道:“豆豆,咱每天吃一塊,這個禮拜都能有巧克力吃哦,你一下子吃完就沒有了。”

小姑娘猶豫了一下,似乎想了想,但還是拿起了第二塊,然後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再吃一塊可以嗎?” “可以。”

得到了媽媽肯定的答覆,小姑娘還是沒有立刻剝開糖紙,大眼珠子滴溜溜地轉著,想了又想還是把巧克力放下了,還把盒子及包裝紙恢復原樣,擺的整整齊齊。

“那明天再吃吧!”她說道。隨後笑嘻嘻地跑開了,抱著一個小兔子娃娃玩了起來。

忘了在哪看道過這樣一個說法:延遲滿足不是對快樂說“不”,而是幫助我們達成短期快樂和長期收穫的平衡,讓生活越來越甜。

誰說不是呢。


關於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寶爸寶媽們怕是有十萬個怎麼辦要問。起點菌在這總結了幾個小建議,供家長參考。

01、延遲滿足≠壓制慾望

延遲滿足的結果是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家長不能以“延遲”為藉口遏制孩子的慾望。

家長和孩子之間應當建立那種安全感,幫助孩子慢慢形成“相信想實現的事情遲早會發生”的態度。

例如,孩子想要某個新出的小書包,家長不妨有意地鼓勵他引導他:如果你能再堅持背一個月舊書包的話,媽媽就給你買這個新的哦!

當然了,延遲實現後,家長要記得要信守承諾給予獎勵。

02、適當轉移注意力

你會發現實驗中肯等待的孩子沒有一直盯著棉花糖,他們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他們對棉花糖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暫時被忘記。

轉移注意力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轉移注意力的能力也是自制力強的一種表現。

03、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塑造作用。

在自控力這件事上,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在平時的養育過程中,是否足夠尊重孩子的需求,是否有意地給予孩子自主的機會。

想要孩子有自制力,首先要讓他有可控的東西,一手包辦之類的事情就趕緊別做了吧,家長總是“制”著孩子,你讓他幹啥?


-END-

圖片 | Pexels.com、攝圖網

內容 | 贏在起點早教學園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