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不完美媽媽 工作這一年 早期教育 育兒 俊媽育兒說 2019-03-19

真實地表達自己,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憤怒的時候應該如何勸?我的態度非常明確,不要勸。勸的是什麼?是情緒,情緒是沒有辦法通過規勸讓他消失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憤怒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面對憤怒的孩子,實際上父母的腦海裡面出現的第一個詞是擔心,非常擔心孩子會把這些憤怒的情緒真正的轉變,成為他的一種行為,還有可能導致非常惡劣的結果,所以父母因為擔心就開始勸她不要生氣,但是沒有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說孩子一憤怒,覺得老師對他不公平,他是不是就會不喜歡老師和老師對抗,然後就不去上學了,這也就是大人們的腦回路了!所以當父母看到憤怒的孩子的時候,他的腦海裡面就會出現這三個問題。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第一個問題,完了,孩子生氣了。第二個問題,他會和老師的關係很緊張,處理不好。第三個問題,這樣一鬧他就不去上學了,不去上學了,那這個書可怎麼讀?因為有了以上這樣的三個問題的假設,父母就開始勸孩子不要生氣了!但是在人類大腦的進化過程中,大腦的情緒中樞是早於理智中樞形成的,所以人們的情緒反應也會先於理智反應。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情緒沒有被釋放完成的情況下,我們的理智的大腦是不會工作的。所以我們試圖想要勸解孩子激動憤怒的情緒,不要在有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在這種情況下說的任何道理都是沒有用的。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因此當我們試圖想要勸解孩子不要產生這樣激動憤怒的情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所說的所有的勸解都是無用的,因為憤怒也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一個孩子釋放憤怒的方式那是他的行為,我們應該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我的觀點就是先說情再談事,在情緒沒有處理好的情況下,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的談事兒的,所以當孩子在情緒釋放得時候,他的感性的大腦在工作,我們卻用理性的東西去對待它,顯然我們和孩子就不在一個軌道上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去接納他的感受,甚至是我們要幫助孩子把他的情緒釋放出來。聽到這樣的話大家都是非常擔心的,因此當孩子有情感要釋放的時候,我們要做的首先是去接納他的感受,並且幫助他把這樣的情緒釋放出來。面對一個憤怒的孩子,他可能在憤怒的情況下會說很多極端的話比如:我不要去了,太可怕了,我恨不得殺了她,我真是不想再見到他,我非常討厭他!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聽到這樣的話大家和我一樣都會非常的擔心,那麼我們恰恰需要首先接納孩子的感受,這是第一步,我的表達就是:我知道你非常生氣,聽見你這樣一說我就知道你火太大了,來,我給你一個枕頭,你一邊說一邊往地上砸。我們的這個方式就是在幫助孩子梳理他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以後,我們才有可能去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特別是對於十歲以上的孩子,他們在社交當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們去勸孩子的時候,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我們適合他的敵人,站在一邊的一起來對抗他,他根本就沒有得到大人的理解,他根本就不想和我們再談下去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面對憤怒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事兒是一起釋放他的情緒,和他站到一邊,然後再和他一起回到這件事的梳理上來。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接納和表達彼此的感受。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那麼當我們說出了彼此的感受之後,我們就要進入到第二步了,我們的目標是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問孩子了,你的氣撒完了,但是能解決問題嗎?我們需要共同來解決這個問題,來告訴媽媽到底學校裡面發生了什麼,到底同學都對你做了什麼會讓你產生這樣的一種情感?那麼接下來就會和孩子一起尋找方法,我們對於孩子是起到了一個支持的角色,最後再表達我們的情感。從我日常的各種觀察當中,我看到實際的情況卻是父母在做第一步感受的時候做得很差,我們實際上不會和孩子共情,因為我沒有太多的害怕,而第二步的目標就變成了讓孩子不要發火不要生氣要理解別人,然而這個目標是父母想達成的目標,並不是孩子想達成的目標,所以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不一致,就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具體討論的方法。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了,讓孩子不要發火,理解別人不是目標,而是要找到讓孩子發火的原因去解決,那個原因才是正確的。

那麼當我們說出了彼此的感受之後,我們就要進入到第二步了,我們的目標是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問孩子了,你的氣撒完了,但是能解決問題嗎?我們需要共同來解決這個問題,來告訴媽媽到底學校裡面發生了什麼,到底同學都對你做了什麼會讓你產生這樣的一種情感?那麼接下來就會和孩子一起尋找方法,我們對於孩子是起到了一個支持的角色,最後再表達我們的情感。從我日常的各種觀察當中,我看到實際的情況卻是父母在做第一步感受的時候做得很差,我們實際上不會和孩子共情,因為我沒有太多的害怕,而第二步的目標就變成了讓孩子不要發火不要生氣要理解別人,然而這個目標是父母想達成的目標,並不是孩子想達成的目標,所以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不一致,就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具體討論的方法。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了,讓孩子不要發火,理解別人不是目標,而是要找到讓孩子發火的原因去解決,那個原因才是正確的。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那麼接下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回到家,他特別生氣地說:“我們老師太過分了,特別不公平,她非常的偏心。”那麼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感受是什麼?是擔心,但是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我知道了,你特別生氣很生氣,對吧?要不要唱首歌?要不要去打場球?要不要去下面跑一圈,把自己的憤怒釋放出來?然後你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所以父母應該向孩子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孩子在描述事情經過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對自己的感受進行了一次釋放,當孩子描述完整個事件,情緒釋放完了以後,父母的感受就要跟上了,“這個偏心是你的想法,但是我現在感受的更多的是你的情緒,你很害怕,實際上你認為老師偏心可能正是代表你想從老師那裡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你覺得老師不公平,對吧?媽媽特別能夠理解你的感受。”我並沒有說老師偏心老師不公平,我一直在說的是孩子認為老師不公平,老師偏心。這樣的表達體現出的是這是孩子的主觀判斷,因為父母不是當事人沒有辦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判斷,他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畢竟這件事發生在學校裡面,父母能做的是什麼?

孩子生氣不要勸,用簡單的兩個步驟,讓孩子平靜下來

​就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去討論:“我們想辦法來解決這這個問題,如果你的目標就是想發一頓脾氣好,媽媽陪著你一起發脾氣,可是發脾氣能解決你剛才說的那個問題嗎?怎麼樣才能讓老師對你是公平的,你看你剛才說因為上課說話成績好的孩子上課說話沒有被老師批評,但是你被老師批評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到底在上課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避免這件事兒?如果你覺得老師不公平,這個事兒你實在是很氣憤,那我們可以給老師寫一封信來表達我們的態度。但是媽媽的意見卻是這件事不管別人做的對不對,反正你錯了。你不能因為老師只批評了你,而沒有批評別的孩子,就證明你的行為是正確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通常情況下,孩子們會用這種不公平的事件來掩蓋或者忽略自己本來就犯的錯,其實不僅僅是孩子之間成年人之間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態,我們並不是以事情的對錯來判斷,而是以別人對於自己和他人的態度是不是一樣來進行公平的判斷的,這是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那麼當這個目標確認清楚以後,父母再去和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非常有效了。

我們應該疏導和幫助孩子把他的情緒釋放出來,然後再和他一起去還原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整個的過程當中他有什麼地方可以提高,有什麼地方確實是別人做的不對的時候,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據理力爭。所以面對憤怒的孩子,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去釋放,父母的勸,反而可能會更加激化孩子們的情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