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跟當下傳統的應試教育同步,讓孩子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給孩子編寫了一系列的教程,例如《皮皮魯和419宗罪》、《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等,讓孩子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掌握知識,一週只上五天課,每到週末就開車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

事實證明,這種反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雖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孩子”那樣按部就班,一路綠燈上名牌學校,最後功成名就。

但是鄭淵潔的孩子鄭亞旗也是性格開朗、積極陽光、能力不凡,還擔任鄭淵潔雜誌社的主編。

而鄭淵潔對於女兒,教育方式則不同。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他也是想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育,可沒曾想女兒非常喜歡學校,喜歡上學的感覺。所以鄭淵潔也就遂了女兒的心願,並沒有把教育兒子的那套方法強加給女兒,因為他明白:不同的孩子,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違背孩子的意願。

而事實證明,他對女兒的放任教育法也是正確的,就在女兒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收到6家全世界排名前幾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名副其實學霸一名。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跟當下傳統的應試教育同步,讓孩子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給孩子編寫了一系列的教程,例如《皮皮魯和419宗罪》、《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等,讓孩子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掌握知識,一週只上五天課,每到週末就開車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

事實證明,這種反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雖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孩子”那樣按部就班,一路綠燈上名牌學校,最後功成名就。

但是鄭淵潔的孩子鄭亞旗也是性格開朗、積極陽光、能力不凡,還擔任鄭淵潔雜誌社的主編。

而鄭淵潔對於女兒,教育方式則不同。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他也是想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育,可沒曾想女兒非常喜歡學校,喜歡上學的感覺。所以鄭淵潔也就遂了女兒的心願,並沒有把教育兒子的那套方法強加給女兒,因為他明白:不同的孩子,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違背孩子的意願。

而事實證明,他對女兒的放任教育法也是正確的,就在女兒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收到6家全世界排名前幾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名副其實學霸一名。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成功在他並沒有被世俗的評判標準所左右,而是注重因材施教,他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作家王爾德也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都顯得出奇地吝嗇。就在他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最終會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 3、好的教育是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愛孩子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但是好的教育一定是要遵從孩子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跟當下傳統的應試教育同步,讓孩子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給孩子編寫了一系列的教程,例如《皮皮魯和419宗罪》、《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等,讓孩子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掌握知識,一週只上五天課,每到週末就開車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

事實證明,這種反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雖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孩子”那樣按部就班,一路綠燈上名牌學校,最後功成名就。

但是鄭淵潔的孩子鄭亞旗也是性格開朗、積極陽光、能力不凡,還擔任鄭淵潔雜誌社的主編。

而鄭淵潔對於女兒,教育方式則不同。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他也是想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育,可沒曾想女兒非常喜歡學校,喜歡上學的感覺。所以鄭淵潔也就遂了女兒的心願,並沒有把教育兒子的那套方法強加給女兒,因為他明白:不同的孩子,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違背孩子的意願。

而事實證明,他對女兒的放任教育法也是正確的,就在女兒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收到6家全世界排名前幾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名副其實學霸一名。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成功在他並沒有被世俗的評判標準所左右,而是注重因材施教,他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作家王爾德也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都顯得出奇地吝嗇。就在他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最終會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 3、好的教育是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愛孩子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但是好的教育一定是要遵從孩子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陳美齡是70年代當紅的歌手,後赴美國研究兒童心理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她的三個兒子在她的培養下,都進入了斯坦福大學。

她在很多地方談論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是大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了,她想著怎麼也要去個排名No1的學校,或者No2的也可以啊,可是沒曾想,孩子最後選擇了一所No7的學校。

當剛進入那所學校的時候,校方就會給每個人發一匹馬,他們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餵馬。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也離她心目中的名校差距很遠,但是對於孩子的選擇,陳美齡並沒有反對,而是採取尊重的態度。

事實證明,兒子在那所學校裡生活得很開心,學校也教得很好,之所以要讓他們餵馬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最終,兒子也是考上了斯坦福大學。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跟當下傳統的應試教育同步,讓孩子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給孩子編寫了一系列的教程,例如《皮皮魯和419宗罪》、《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等,讓孩子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掌握知識,一週只上五天課,每到週末就開車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

事實證明,這種反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雖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孩子”那樣按部就班,一路綠燈上名牌學校,最後功成名就。

但是鄭淵潔的孩子鄭亞旗也是性格開朗、積極陽光、能力不凡,還擔任鄭淵潔雜誌社的主編。

而鄭淵潔對於女兒,教育方式則不同。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他也是想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育,可沒曾想女兒非常喜歡學校,喜歡上學的感覺。所以鄭淵潔也就遂了女兒的心願,並沒有把教育兒子的那套方法強加給女兒,因為他明白:不同的孩子,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違背孩子的意願。

而事實證明,他對女兒的放任教育法也是正確的,就在女兒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收到6家全世界排名前幾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名副其實學霸一名。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成功在他並沒有被世俗的評判標準所左右,而是注重因材施教,他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作家王爾德也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都顯得出奇地吝嗇。就在他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最終會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 3、好的教育是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愛孩子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但是好的教育一定是要遵從孩子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陳美齡是70年代當紅的歌手,後赴美國研究兒童心理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她的三個兒子在她的培養下,都進入了斯坦福大學。

她在很多地方談論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是大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了,她想著怎麼也要去個排名No1的學校,或者No2的也可以啊,可是沒曾想,孩子最後選擇了一所No7的學校。

當剛進入那所學校的時候,校方就會給每個人發一匹馬,他們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餵馬。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也離她心目中的名校差距很遠,但是對於孩子的選擇,陳美齡並沒有反對,而是採取尊重的態度。

事實證明,兒子在那所學校裡生活得很開心,學校也教得很好,之所以要讓他們餵馬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最終,兒子也是考上了斯坦福大學。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

重溫了鄭淵潔老師的《馴兔記》 ,再次被這個略帶黑色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震撼到了。看似可愛荒唐的兒童故事背後,隱藏的是這3大冰冷的育兒現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的天性總是被扼殺

故事開頭,皮皮魯和好友樑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課堂上,老師問學生一個問題:“一隻球掉進了一個坑裡怎麼辦?” 大多數同學回答“把坑裡注滿水讓球漂起來”,而皮皮魯卻回答說:“只能讓爸爸再買個球了”,他的回答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大聲呵斥他“你不要來這搗亂”。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皮皮魯只是考慮到如果水坑太深,有人下去撿球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答案好像也很合理呀。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但是老師完全覺得自己就是權威的代表,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

就在皮皮魯提出不同答案的時候,同學李小曼就站起來維護老師,他告訴皮皮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你不要和老師頂嘴”,在她說完這話以後,成功地變成了一隻被老師馴服的“兔子”。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略帶黑色幽默的劇情,其實就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在老師眼裡,自己就是“馴獸師”,而孩子們就是等著被馴服的動物。為了教育的整齊劃一,孩子們的天性總是被無情地扼殺。

父母不接納孩子,是因為孩子不符合社會評價標準

就在皮皮魯的同學李小曼變成一隻兔子之後,剛開始班上同學都很害怕。但是當學校把她作為先進學生進行表彰了以後,其他人紛紛開始仿效,學著怎麼聽老師的話,甚至學校還因此設立了“全兔班”的教學目標。

在這股熱潮之下,同學們接二連三地變成了兔子,老師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日漸成效甚是滿意。

到最後,全班就只剩下皮皮魯和樑果沒有變成兔子了。班主任因此各種打擊、諷刺、挖苦,他們成了老師眼中的“差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因為這個,皮皮魯的爸媽也開始不接納他,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孩子沒有變成社會公認的“優等生”,他們臉上無光。

為了迎合大眾對優生的評價標準,爸媽決定開始改變他,把家裡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全部換成胡蘿蔔,把牆壁刷成紅色,都是為了儘快讓皮皮魯的眼睛變紅,變成名副其實的“兔子”,不再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眼。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父母全程沒有遵從皮皮魯的想法,而是按照社會對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認為“好的學生應該是那個樣子”,想當然地給他加上一些預設的期待。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少帶點功利色彩,有點專制的意味。

孩子被迫偽裝和妥協,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萬眾期待的那樣

皮皮魯不想變成大家都成為的那個樣子,他的堅持讓他被孤立,因此苦惱的時候,他看見了班主任的女兒。她的女兒告訴皮皮魯:我的媽媽為了你,把陪伴我的時間都犧牲掉了。

看著老師女兒眼中閃爍的淚光,再想到自己父母為了讓自己變成一隻兔子做出的努力,他還是決定對這個世界妥協,去買了一隻假的兔子頭套。

同學為他成功變成兔子歡呼雀躍,老師看著他的教學成果感到欣慰,家長看著孩子被別人認可也終於不再焦慮。最後,他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好學生”。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現實就是這樣,本來你是形態自由的水,懷著萬眾期待被塞進了冰箱,裝進了形狀各異的模具,加上色素、摻入牛奶,最終變成了深受人喜愛的冰棒。到最後,連你自己都忘記了最初自己只是一汪變化萬千的水。

這部影片更深層的內涵是讓我們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 1、好的教育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短片《豆芽》是一部很暖心的短片,告訴我們好的教育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短片中小女孩和媽媽在菜市場賣菜,他看到別家賣豆芽生意很好,她就問媽媽“為什麼賣豆芽生意那麼好?”媽媽告訴他:“因為整個市場只有他們一家賣豆芽的啊!”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於是女孩萌生了一個想法:“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媽媽沒有否定她,而是說“或許可以試試哦~”

填土、撒種,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們第一次撒下了豆芽種子,沒想到失敗了。小女孩有點失望,媽媽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二次,他們從書上學習了種對豆芽的方法,原來豆芽喜歡陰涼的地方。重新填土、撒種,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豆芽依然失敗了。小女孩垂頭喪氣,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生活處處都不如意,那天晚上媽媽剛好看到銀行存摺上僅剩的一點存款,突然傷心起來,屋頂的一滴水剛好滴到她的臉上,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淚。這一滴水給了她靈感,媽媽突發奇想有了好辦法,告訴女兒“我們再試試”。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第三次,她們重新嘗試種豆芽。這次在屋頂安了一排用塑料水瓶做成的澆灌裝置,滿懷期待中,豆芽終於種植成功。

整部短片裡,媽媽說了三次“我們試試”,當孩子有了一個奇思妙想,她第一反應不是反對,沒有想這個想法合不合理,會不會賠錢。而是願意照著孩子的想法去嘗試,哪怕總有失敗,她依然告訴孩子“不要氣餒,我們再試試”,敢於嘗試的結果總會好的。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媽媽,僅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媽媽,他用很好地方式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用行動支持她,用語言鼓勵她。

好奇心就像撒播在孩子心中的豆芽,家長要善於啟發,善於澆灌,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夢想的豆芽苗。

  • 2、好的教育是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

不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而懂得教育的父母都知道因材施教。

就說《馴兔記》的作者鄭淵潔先生,他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就真正體現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因多次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鄭淵潔打算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這個大膽想法得到周圍很多朋友的一致反對,甚至有朋友勸誡他說“這樣很容易把孩子教育成異類”。

深思熟慮之後,鄭淵潔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跟當下傳統的應試教育同步,讓孩子為了成績而學,而是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者。

為了這個目標,他自己給孩子編寫了一系列的教程,例如《皮皮魯和419宗罪》、《魯西西和蘇格拉底對話錄》等,讓孩子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掌握知識,一週只上五天課,每到週末就開車帶孩子出去親近大自然。

事實證明,這種反主流的教育方式,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成功,雖然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孩子”那樣按部就班,一路綠燈上名牌學校,最後功成名就。

但是鄭淵潔的孩子鄭亞旗也是性格開朗、積極陽光、能力不凡,還擔任鄭淵潔雜誌社的主編。

而鄭淵潔對於女兒,教育方式則不同。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他也是想把女兒帶回家自己教育,可沒曾想女兒非常喜歡學校,喜歡上學的感覺。所以鄭淵潔也就遂了女兒的心願,並沒有把教育兒子的那套方法強加給女兒,因為他明白:不同的孩子,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違背孩子的意願。

而事實證明,他對女兒的放任教育法也是正確的,就在女兒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收到6家全世界排名前幾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名副其實學霸一名。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成功在他並沒有被世俗的評判標準所左右,而是注重因材施教,他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作家王爾德也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一點上,都顯得出奇地吝嗇。就在他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最終會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 3、好的教育是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很多家長喜歡打著愛孩子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但是好的教育一定是要遵從孩子內心,讓他們自主選擇。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陳美齡是70年代當紅的歌手,後赴美國研究兒童心理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她的三個兒子在她的培養下,都進入了斯坦福大學。

她在很多地方談論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件事是大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了,她想著怎麼也要去個排名No1的學校,或者No2的也可以啊,可是沒曾想,孩子最後選擇了一所No7的學校。

當剛進入那所學校的時候,校方就會給每個人發一匹馬,他們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餵馬。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也離她心目中的名校差距很遠,但是對於孩子的選擇,陳美齡並沒有反對,而是採取尊重的態度。

事實證明,兒子在那所學校裡生活得很開心,學校也教得很好,之所以要讓他們餵馬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最終,兒子也是考上了斯坦福大學。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馴兔記》:扼殺孩子天性的教育有多可怕,家長必須做到這3點

紀伯倫在《致孩子》這首詩歌中說:“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應當學會適當放手。但是在放手之前,父母還應該讓孩子培養自己的判斷力,這箭才不會射偏。”

有了判斷力,孩子就具備了自主選擇的能力。好的教育應該是遵從孩子內心,讓他們學會自主選擇,而不是家長擅作主張覺得什麼一定好,然後逼迫孩子學會順從和偽裝。

每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身上都帶著不同的成長潛力,蒙特梭利稱之為“精神胚胎”,佛洛伊德稱之為“生命的能量”,不管稱之為什麼,總之這個東西就已經在我們的內心。他向外就表現為我們的好奇心,表現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無限的探索慾望,我們對待這個有靈性的東西,應該引領和啟發,不應該扼制和強迫。

一旦扼制,就將產生巨大的矛盾,就像知乎上的說法:

過去,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就把孩子雕刻成為什麼樣子。現在,我們的教育對象應該是環境,家長努力創造環境,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的樣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