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做戶外活動。

在我國,幼兒園和小學分屬教育的不同學段。二者無論是從校園環境、教室環境、課程設置、教學方式,還是作息時間安排、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幼升小”,學校在變、老師在變。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孩子要轉變,家長更要轉變。

那麼,該讓孩子“變”些什麼,又該為孩子“備”些什麼呢?在這次“學前教育宣傳月·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系列報道的最後一篇報道中,我們將與家長、老師們一起探討怎樣準備“幼升小”才能更“科學”。

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小學老師在上課。

一張白紙能畫出最美的畫

“我很認同這裡去‘小學化”改革的做法,但確實也擔心,去了小學之後,會不會有老師因為我的孩子沒學過拼音寫字而不高興。”家長龍國豪的孩子在廉江市第一幼兒園大三班就讀,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心裡很是矛盾。

從廉江市多所幼兒園所做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於孩子進入小學或多或少都有兩個方面的擔憂:一是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例如能不能堅持坐40分鐘等;二是如果班上部分學生上小學前都已經會很多漢字拼音了,而自己的孩子都不會,這會不會讓老師作出“某個幼兒園孩子什麼都不會”的判斷?

“其實家長們大可放心,我們都是按‘零起點’入學來教,絕不會因為部分學生學過就加快進度或者應付了事。”在廉江市第十九小學,一(3)班班主任李華倩老師分析道,以前一年級語文教材將“拼音”放在“識字”前,如今則調換了過來,學拼音前先學簡單識字,這一變化其實也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而且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也會更注重寓教於樂,例如通過‘摘蘋果’等遊戲來識字,讓‘零起點’入學的學生更容易接受。” 李華倩說。

廉江市第十九小學校長陳武指出,能感覺到部分一年級學生在入學時已經有拼音、識字和算術的基礎。“問題是不少學生提前學過的內容不繫統、不全面,反倒令他們養成了壞習慣,如握筆姿勢不正確,發音、拼讀不準確等,糾正起來比教‘零起點’的學生更困難。”

“一張白紙,能畫出最美的圖畫。”湛江市第三幼兒園園長洪華清在每年的大班級家長會上都會勸告家長,儘量讓孩子“零起點”入學。

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小學體驗。

這樣準備入學更“科學”

面對“幼升小”時,有些家長也會陷入這樣的誤區:既然老師都要求“零起點”入學了,那就什麼都不用準備,等著開學就行了。其實,“零起點”入學並不等於“零準備”入學,記者對這次系列報道所採訪的幼兒園、小學老師的建議進行了整理,發現這樣準備入學更“科學”——

●培養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還會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自我管理能力差。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很可能會越學越吃力。6歲前是孩子建立各種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規律的作息、端正的坐姿、及時預習和複習、“今日事今日畢”等都是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堅持親子閱讀。孩子從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親子閱讀了,如果能在6歲前培養起每天閱讀的習慣,對孩子未來各學科學習都有幫助。而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在於“陪伴”,家長們不妨放下手機,每天固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進行親子閱讀。

●養成傾聽的習慣。平時在家和孩子交流時,要彼此看著對方進行談話。在家會看著家長的眼睛聽家長說話的孩子,來到學校,他就知道老師講課時,也要看著老師,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這對於學習很有幫助。

●做好體能準備。體能上的準備不僅僅是為了有好體魄,孩子的堅持性、觀察力、集中注意力、興趣等學習品質也在不知不覺中初步形成。例如拍球,孩子由不熟練的拍球到自如拍球,需要觀察自己的動作,感知體驗拍球動作與球的運動速度及方向的關係,還可以學會控制自己手部動作,鍛鍊小手肌肉,也許孩子還開心數著自己拍球的數量。

●增強自理能力。要教會孩子上廁所、喝水、自己增減衣服等。家長可以嘗試7月開始逐步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午間休息時間減少。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擺碗筷、擦桌子、整理玩具、書包等,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學習。

●培養交往能力。研究發現,對小學生來說,沒有朋友比沒有好成績更糟糕,被同學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要培養孩子交往的基本能力,如學會請求、學會商量、學習分享、學習同情、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注重家園共育。科學做好入學準備,需要家園共育“相向而行”。家長們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幼小銜接方面的活動,也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聊聊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使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嚮往。

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小學體驗做早操。

幼小銜接需更多“相向而行”

“還沒註冊,學校就從教室佈置、老師著裝等方面為一年級新生入學做好了準備。入學時,高年級學生會領著一年級新生去課室見老師。”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學一年級老師陳楚粵介紹,學校每年都會把開學後前兩三週設為“適應期”,通過帶孩子參觀學校、自我介紹、進行行為規範、文明禮儀教育等,讓孩子感到“我是學校小主人”。

儘管我市不少小學都已經有意識地為一年級新生入學做準備,但這些準備往往侷限於校內工作,與幼兒園甚至是“零交流”。採訪中,一位幼兒園老師對這種現象很有感觸:幼兒園科學地教孩子在“玩中學”,需要小學認同這種“科學”,並在教學方式上接軌;幼兒園主動帶孩子到小學中參觀感受,也需要小學多點配合,多點“你來我往”,更主動地提出到周邊幼兒園去。她說,科學做好入學準備,需要家園共育“相向而行”,更需要幼小銜接“相向而行”。

在廉江市永福幼兒園與廉江市實驗學校小學部之間,幼小銜接“雙向而行”就很有針對性。廉江市實驗學校小學部會從“需求側”考慮,明確告訴作為“供給側”的永福幼兒園,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學生。在每一次的課題研討會、參觀教學過程中,教學上的“供需矛盾”會被“擺上桌面”逐一解決,這種人才的“定製培養”方式,更容易達到“供適於求”的效果。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高中與初中、初中與小學、小學與幼兒園都能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那麼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生產鏈”就有望無縫銜接,變得更為高效、更加流暢。

文章最後,給各位家長列一份入學準備的自評表,填“是”得2 分,填“基本是”得1 分,填“否”不得分。得分越高,說明你為孩子做的入學準備越好。

除了找學位、買文具,“幼升小”還要準備什麼?“零起點”入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

30年堅守三尺講臺

今年48歲的曹堅已在教育戰線工作了整整30年。

1989年,剛從高中畢業的曹堅選擇了三尺講臺。“那時候是個民師,當了兩年普通教師後,升為教導主任,兩年後,升為校長,如今已經當了26年的校長。”對於30年教書育人的經歷,曹堅記憶猶新。

曹堅人生的第一站講臺是在客路鎮的六南小學、第二站在該鎮的塘活小學,隨後又先後在客路第六小學、湖南小學、第四小學任教。2015年8月,因工作調動需要,曹堅從交通便利的鎮圩學校,來到了地處偏僻的本立小學。30年來,雖然工作地點不斷改變,但曹堅對鄉村教育的熱情不曾改變。

走進本立小學,校園整潔,書聲琅琅。新修建的學校圍牆和校門口格外引人注目。師生們都說,過去由於日久失修,學校大門破舊不堪,學校圍牆同樣存在安全隱患。曹堅來到本立小學後,這一切都得到改變,翻建學校圍牆、疏通校園排水系統、美化綠化校園,整個校園發生了大變化。對此,村民和師生們無不點贊。

雖然有著26年“校長資歷”,曹堅依然和其他老師一樣,除了勤懇做好學校的管理工作外,還擔任四五六年級的日常教學工作。“一週有8節課,多跟學生接觸,才能更好地瞭解他們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動態。” 在曹堅看來,對教育工作者而言,三尺講臺就最精彩、最奪目的大舞臺,將教書育人本職工作做好,才能對得起鄉親們對他的信任,對得起自己30年的教育之路。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在本立小學校園的一角,一間陳舊的儲物間改造成愛心雞屋,佔地面積80平方米。雞屋外牆是用環保油漆繪畫而成的“土雞覓食圖”,周邊用柵欄圍起來,將雞群活動空間與師生的活動空間隔離開來。

去年,本立小學建雞屋,雞蛋全部送學生,這一“創舉”在雷州客路鎮當地成熱聊話題。“學校建雞屋,師生來餵養,雞蛋送學生”的新鮮做法,受到學校師生和周邊村民的好評。

據曹堅介紹,目前養殖40多隻母雞、10多隻公雞,教育學生與動物和諧共處,收集到雞蛋,就免費贈送給學生,特別關照好留守兒童和家庭困難學生。曹堅說,愛心雞屋將在老師帶領下,由一至六年級學生輪流管理和餵養,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動物,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們嚴格控制雞的養殖數量,落實衛生考核,不影響老師和學生的教學生活。”

為探索特色教育,全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兩年前,曹堅組建了一支校園太極拳興趣小組,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優秀傳統文化。令師生們喜出望外的是,去年在肇慶舉辦的廣東省武術套路(傳統項目)錦標賽上,本立小學的太極拳隊獲得小學組集體項目一等獎。

教育學生懂得感恩

該校上百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曹堅將“感恩”作為日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本立小學原名為秩南學校,創建至今已有110多年曆史。近年來,在鄉賢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該校建起了愛心圖書室、愛心雞屋、植物園,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部分日常管理,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定期組織學生學習《弟子規》等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讓學生接觸本土優秀文化,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去年,曹堅探索設立“本立鄉土文化博物館”,讓鄉土文化走進課堂,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鄉土之情、鄉藝之樂和鄉儀之美,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農村小學創辦博物館,這在雷州當地是一個創舉。”在曹堅看來,這有助於教育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長輩們過去勞作的艱辛,促使他們倍加珍惜當下美好時光,努力讀書,不斷進步。

一所鄉村小學的喜人變化,日益得到了同行和社會的關注。村幹部陳孟說,近年來,不少愛心人士和慈善機構從香港、廣州、深圳等地,不遠千里紛紛來到本立小學,捐資助學,捐贈教學設備等。

“外界期待越高,村民越是信任,自己身上的擔子就越重。”曹堅說,要培養學生懂得知恩圖報,早日回報社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