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最近,TED《成功的鑰匙——毅力》的主講人達克沃思教授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

“我會違法讓我的孩子去工作。因為在工作場所中,老闆不是老媽,才不會管你有什麼理由,你就必須準時上班,還要把工作做好。”

當然這只是一個幻想,畢竟達克沃思教授的女兒才13歲。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但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孩子工作能力的培養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普利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家維維安娜·A·澤利澤(Viviana A .Zelizer)在《為無價的孩子定價》一書中指出:我們的社會不再把孩子看作“未來的勞動力”進行培養,轉而信奉“孩子無用論”。

她認為,會有意識培養孩子的工作能力的父母變少,當我們說到讓孩子工作時,大部分父母覺得“會影響學習成績”、“孩子沒有那麼多時間”、“還不是時候”……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也就是說,家長更願意花時間與金錢投資於幫助孩子開發他們的潛能上,而非培養他們工作能力上。

但其實,工作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重要的品質,包括:

傾聽、發展自我、與別人合作、全力以赴,以及有始有終地做好一件事……

而這些都是毅力所包含的品質,換句話說,讓孩子參與工作將有助於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

當然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未達到法定年齡前就去參加工作。

但我們可以從家裡開始,幫助孩子培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戴蒙提出的“想要勝任工作的動機”,也就是從提高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開始

不要怕麻煩,讓孩子進廚房

父母願意給一些清閒的小事給孩子做,前提是家長不用跟著在孩子後面收拾。

但我們的孩子非常希望承擔真正的責任,假如大人真的賦予他們責任時,他們會感到非常滿足。

遇到比較複雜的事情,需要花時間教孩子怎麼做的事情,父母會還覺得不如自己動手來得方便。

可是這樣就給孩子一個錯誤且強烈的信息“我們對你期望很低,你只要把自己搞定就好。”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缺乏對家庭生活的參與感、積極性降低、不願承擔責任……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雖然,如今父母們也意識到做家務對孩子的重要性。會讓孩子去掃地、拖地、洗碗、收拾自己的房間、準備自己第二天上課要用的課本等。

但是鮮有家長會將孩子納入廚房的範圍,因為危險、麻煩。

其實準備一頓飯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才是所有家務中最多的,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

在美國真人秀《小小廚神》第一季中,一個名叫莎拉·萊恩(Sarah Lane)的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是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卻可以熟練地做出惠靈頓牛排等非常複雜的料理。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右邊第三個綠色衣服最矮小的就是Sarah)

莎拉出身於單親家庭,她和她媽媽都在外婆開的餐廳中幫忙。4歲時莎拉就會用蔬果削皮器,一兩年後就會用刀。雖然她媽媽也會擔心刀傷害到莎拉,但在做好安全措施後還是選擇讓莎拉去做。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對於培養孩子“想要勝任工作的動機”,關鍵的是放手讓孩子做。不打擊、不迴避。

當他們發現自己能和大人一樣做更多的事情,也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更樂意去探索世界,更願意向困難挑戰。

耐心地教他們,放手讓他們做,你也會驚奇地發現他們能做的遠比你想象的要多。

鼓勵孩子進行創造性工作,讓孩子找到樂趣

當孩子再大一點,想要的東西更多了,有些父母會用家務與錢掛鉤的方式,鼓勵孩子“多勞多得”。

可是這方法似乎沒有家長想得那麼好,布蘭迪·迪士摩(Blanche Dismorr)在對英國各個年齡層的小孩研究後指出,將家務與零用錢掛鉤的方式,不僅不利於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更會讓孩子變自私,變得一切以金錢為目的,違背了父母讓孩子做家務的初衷。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因此,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獎勵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工作。鼓勵他們觀察可改進的地方,讓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讓孩子把看過的書放回書架上,這是一個家務活。

但是讓孩子把書架上的書,運用自己的理解對書進行分類整理。把相關主題的書放在一起,再製作一本專門記錄這些分類的圖書小冊子,這就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連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的摩根財團創始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也是更加鼓勵孩子去尋找自己能工作的機會並以此賺錢。

在得知小兒子托馬斯因為搶不到活賺錢變得很節省時,老摩根跟他說:“你用不著在用錢方面節省,而應該想想怎麼才能多幹活賺更多的錢。”

這句話提醒了托馬斯,於是他開始積極尋找身邊的機會,想了很多賺錢的點子,到手的錢也變越來越多。

孩子無限的創造力都在等待著被開發,我們給予孩子一個觀察、思考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其中樂得其所。

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的方式一旦養成,將來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能讓他脫穎而出。

當他們從事情中找到樂趣,參與度和積極性就得到提高,也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讓孩子在工作中,摸索工作的意義

當然,孩子能參與工作時就讓孩子去。做一些基礎性、輔助性的工作,讓孩子近距離地觀察職場,豐富他們的社會實踐經驗:

富蘭克林從12歲開始就在印刷廠裡打下手、送報紙,雖然都是做閒雜的工作,但卻在這過程中增加了他的閱讀量並學會了印刷技術。為他日後創辦自己的印刷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巴菲特4歲賣口香糖,明白“賺大錢不賺小錢”的道理。6歲跟家人去度假批發可口可樂向遊客們銷售,發現了可口可樂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讓他在1989年大筆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

李嘉誠的次子李澤鍇在課餘時做雜工、當侍應生、到高爾夫球場做球童,還會將打工所得的錢資助給生活困難的同學。李嘉誠知道後十分高興對妻子說:“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準有出息。”

……

實踐出真知,孩子在實踐中摸索到、學習到的道理也會比在書本中、比在大人口中聽到的來得更容易理解,也來得更加深刻。


斯坦福大學教授指出的這項能力,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


現在,很多的學校還會相應地設立社團或社會實踐,這些都能加深孩子對團隊協作、付出與回報、有始有終完成完成一項任務的理解和認識。

特別是有愛好,有特長的孩子更要讓他們通過“工作”的方式為自己賺錢。不管家庭是否能承擔得起,我們都不應該讓孩子輕而易舉就得到這一切。

專為高收入家庭服務的財務顧問戈弗雷鼓勵這些家庭要求孩子做更多的事,她說:“如果父母將這些責任一力承擔,孩子就只會享受權利,卻沒有機會培養能力。”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如果父母要出差可以為父母規劃行程、預訂酒店,或者給父母每週提供備忘錄等等。

讓孩子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不會輕易放棄。學著思考付出與收穫之間的意義,讓他們更懂得責任二字。

最後:

根據華盛頓大學James A Fogarty教授的整理,被寵壞的孩子有四個主要共通點:

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

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範

父母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的關注和協助

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而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的做事積極性就能避免的。當孩子能在幹活中找到樂趣、找到意義,培養積極的心態時。這些事也將幫助孩子養成堅毅的性格,讓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走得更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