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完美媽媽 三毛 讀書 筱筱夜讀 2019-09-12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圖中被打的孩子從家裡偷了7000元,和朋友們在8天裡一起偷偷花光了。

於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地打了孩子一百多下,媽媽在一旁拍下視頻,發給一起花這7000塊錢的孩子們看。

孩子家長的本意,或許是把視頻拍給花錢的孩子看,讓他們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是,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席捲了當地的微信群,引發了熱議。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圖中被打的孩子從家裡偷了7000元,和朋友們在8天裡一起偷偷花光了。

於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地打了孩子一百多下,媽媽在一旁拍下視頻,發給一起花這7000塊錢的孩子們看。

孩子家長的本意,或許是把視頻拍給花錢的孩子看,讓他們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是,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席捲了當地的微信群,引發了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偷錢確實不對,但父母的行為太極端,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與自尊,讓孩子如何去面對今後的生活?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出了問題收拾一頓就可以。

同樣是孩子偷東西,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孩子的爸爸發現孩子手上拿著並沒有付款的巧克力,追問他“我們為它付過錢了嗎?”

孩子回答“沒有”。

爸爸嚴肅地告訴他:這不是惡作劇,這並不有趣,我們不能偷竊。

於是爸爸要求他還回去,小男孩蹦蹦跳跳準備放回貨架了事,卻被爸爸制止,“不行,我要你告訴這位女服務員”。

這時,小男孩立即感覺到了害怕羞愧,用手捂住自己的小臉。但是爸爸依然堅定地對孩子說“我們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是不是?”,並一再確認:“你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對不對?”讓孩子把東西還給了售貨員。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圖中被打的孩子從家裡偷了7000元,和朋友們在8天裡一起偷偷花光了。

於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地打了孩子一百多下,媽媽在一旁拍下視頻,發給一起花這7000塊錢的孩子們看。

孩子家長的本意,或許是把視頻拍給花錢的孩子看,讓他們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是,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席捲了當地的微信群,引發了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偷錢確實不對,但父母的行為太極端,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與自尊,讓孩子如何去面對今後的生活?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出了問題收拾一頓就可以。

同樣是孩子偷東西,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孩子的爸爸發現孩子手上拿著並沒有付款的巧克力,追問他“我們為它付過錢了嗎?”

孩子回答“沒有”。

爸爸嚴肅地告訴他:這不是惡作劇,這並不有趣,我們不能偷竊。

於是爸爸要求他還回去,小男孩蹦蹦跳跳準備放回貨架了事,卻被爸爸制止,“不行,我要你告訴這位女服務員”。

這時,小男孩立即感覺到了害怕羞愧,用手捂住自己的小臉。但是爸爸依然堅定地對孩子說“我們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是不是?”,並一再確認:“你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對不對?”讓孩子把東西還給了售貨員。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處理方式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的補救,沒有羞辱,沒有打罵,只有從根本上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孩子參與了問題的解決,這對他未來的成長是很有價值的一堂人生課。

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偷竊者想擁有更多的財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竊這一動作是由貧窮或缺乏引起的。”不少研究也表明,不少孩子偷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可支配的零花錢比較少,平時又以各種理由拒絕孩子購買的需求,孩子“迫不得已”,可能就會去偷拿。

著名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文章《膽小鬼》,寫的是小時候偷錢的經歷:

上三年級的一個星期天,三毛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櫃上躺著五塊錢。在童年三毛的眼裡,五塊錢的價值等於許多條彩色的橡皮筋,許多《紅樓夢》裡小姐丫頭們的畫片,等於可以貼一個大玻璃窗的糖紙,等於一個孩子全部的心懷意念和快樂。結果五塊錢拿到手了,但是偷錢後那種羞愧、害怕、內疚、以及撒謊後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長大後的三毛心裡依然是記憶猶新!最後三毛把錢還回去了,如釋重負,心情也輕鬆了!

三毛的父母算是比較明理,事情過後,給孩子們開始發放零用錢了。這是善於反思的父母,會隨時反省教育孩子的不足之處並及時改正。

再比如:孩子之間攀比之風盛行,為了得到同學的肯定與羨慕,孩子可能會選擇偷拿父母的錢充面子

鄰居家的兒子上初二,有一次偷了媽媽的500元。

究其原因,平時在一塊玩的一個同學經常請他們吃吃小零食、喝喝飲料之類的。

次數多了,小夥子覺得老吃人家的沒面子,過意不去。想回請沒錢,問家長要又不給,便瞅機會偷拿了家裡的500元。等家長髮現時,錢已經花出去一大半了。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家裡不愁吃穿,啥都有,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啊,看到同學、朋友的某樣東西很喜歡,自己卻得不到,就可能在慾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找機會拿家裡或別人的錢或物品。

還有的孩子缺乏“偷”的概念,認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可以隨便拿。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是學齡前較小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嚴格上不能稱為“偷”,因為他們尚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因為他們對於“你的”、“我的”,並沒有明晰的概念。

這時,父母需要明確告知孩子,“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不詢問別人、不經對方同意就拿走是錯誤的行為。”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時,一定要及時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抓住孩子的關鍵期,做好“正面管教”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每次犯錯都是一次教育和成長的機會,把握好了,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針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和孩子討論孩子別人拿我們的東西,我們感到極不舒服。同樣的道理,去拿人家的東西,人家心裡也會不舒服。

告訴孩子對金錢有需求這是正常的,但是並不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金錢。

認同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才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正面管教》書中提到一個案例,當瓊斯太太得知自己6歲的兒子傑夫偷了商店的泡泡糖以後,她並沒有馬上暴跳如雷,而是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兒子坐在一起交流。

他們討論店主需要賣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店員工資,以及養家餬口等等。

還討論了他們多麼不喜歡別人來拿走他們家的東西。

結果是兒子發自內心地說自己再也不想偷東西了,並且要去商店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錢。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圖中被打的孩子從家裡偷了7000元,和朋友們在8天裡一起偷偷花光了。

於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地打了孩子一百多下,媽媽在一旁拍下視頻,發給一起花這7000塊錢的孩子們看。

孩子家長的本意,或許是把視頻拍給花錢的孩子看,讓他們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是,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席捲了當地的微信群,引發了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偷錢確實不對,但父母的行為太極端,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與自尊,讓孩子如何去面對今後的生活?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出了問題收拾一頓就可以。

同樣是孩子偷東西,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孩子的爸爸發現孩子手上拿著並沒有付款的巧克力,追問他“我們為它付過錢了嗎?”

孩子回答“沒有”。

爸爸嚴肅地告訴他:這不是惡作劇,這並不有趣,我們不能偷竊。

於是爸爸要求他還回去,小男孩蹦蹦跳跳準備放回貨架了事,卻被爸爸制止,“不行,我要你告訴這位女服務員”。

這時,小男孩立即感覺到了害怕羞愧,用手捂住自己的小臉。但是爸爸依然堅定地對孩子說“我們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是不是?”,並一再確認:“你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對不對?”讓孩子把東西還給了售貨員。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處理方式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的補救,沒有羞辱,沒有打罵,只有從根本上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孩子參與了問題的解決,這對他未來的成長是很有價值的一堂人生課。

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偷竊者想擁有更多的財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竊這一動作是由貧窮或缺乏引起的。”不少研究也表明,不少孩子偷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可支配的零花錢比較少,平時又以各種理由拒絕孩子購買的需求,孩子“迫不得已”,可能就會去偷拿。

著名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文章《膽小鬼》,寫的是小時候偷錢的經歷:

上三年級的一個星期天,三毛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櫃上躺著五塊錢。在童年三毛的眼裡,五塊錢的價值等於許多條彩色的橡皮筋,許多《紅樓夢》裡小姐丫頭們的畫片,等於可以貼一個大玻璃窗的糖紙,等於一個孩子全部的心懷意念和快樂。結果五塊錢拿到手了,但是偷錢後那種羞愧、害怕、內疚、以及撒謊後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長大後的三毛心裡依然是記憶猶新!最後三毛把錢還回去了,如釋重負,心情也輕鬆了!

三毛的父母算是比較明理,事情過後,給孩子們開始發放零用錢了。這是善於反思的父母,會隨時反省教育孩子的不足之處並及時改正。

再比如:孩子之間攀比之風盛行,為了得到同學的肯定與羨慕,孩子可能會選擇偷拿父母的錢充面子

鄰居家的兒子上初二,有一次偷了媽媽的500元。

究其原因,平時在一塊玩的一個同學經常請他們吃吃小零食、喝喝飲料之類的。

次數多了,小夥子覺得老吃人家的沒面子,過意不去。想回請沒錢,問家長要又不給,便瞅機會偷拿了家裡的500元。等家長髮現時,錢已經花出去一大半了。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家裡不愁吃穿,啥都有,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啊,看到同學、朋友的某樣東西很喜歡,自己卻得不到,就可能在慾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找機會拿家裡或別人的錢或物品。

還有的孩子缺乏“偷”的概念,認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可以隨便拿。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是學齡前較小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嚴格上不能稱為“偷”,因為他們尚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因為他們對於“你的”、“我的”,並沒有明晰的概念。

這時,父母需要明確告知孩子,“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不詢問別人、不經對方同意就拿走是錯誤的行為。”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時,一定要及時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抓住孩子的關鍵期,做好“正面管教”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每次犯錯都是一次教育和成長的機會,把握好了,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針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和孩子討論孩子別人拿我們的東西,我們感到極不舒服。同樣的道理,去拿人家的東西,人家心裡也會不舒服。

告訴孩子對金錢有需求這是正常的,但是並不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金錢。

認同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才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正面管教》書中提到一個案例,當瓊斯太太得知自己6歲的兒子傑夫偷了商店的泡泡糖以後,她並沒有馬上暴跳如雷,而是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兒子坐在一起交流。

他們討論店主需要賣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店員工資,以及養家餬口等等。

還討論了他們多麼不喜歡別人來拿走他們家的東西。

結果是兒子發自內心地說自己再也不想偷東西了,並且要去商店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錢。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次,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勇於承擔後果

重慶9歲的男孩航航,偷偷將奶奶微信裡的2000元錢用來買遊戲裝備。被父母發現後,要求航航必須將這些錢掙回來還給奶奶。

於是航航在去年國慶節期間就開始了整整七天的“撿廢品”行動。在堅持了兩天之後,深刻認識到了錯誤,並且受到了鼓舞,開學後在週末時間也會繼續去撿廢品,下定決心一定慢慢把錢給還上。

"

作者:筱筱夜讀-曉風 圖:網絡

近日,有一個求助帖上了熱搜:孩子上小學五年級,面對她的說謊和偷東西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偷錢!多麼扎心的字眼。

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犯這樣的錯,想到都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要防微杜漸:於是父母們如臨大敵,...拆穿、責備、懲罰、打罵,各種做法輪番登場。

但是,懲罰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錯的(偷錢是錯的,要被揍),並不能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偷”、“拿”背後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緒,才是父母更要關注的。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去年暑假,一篇名為《孩子8天偷偷花掉7000塊,父親暴打,母親拍視頻放到網上。這樣做對嗎?》的文章在江蘇泰興朋友圈裡瘋傳,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閱讀量就已經破萬, 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圖中被打的孩子從家裡偷了7000元,和朋友們在8天裡一起偷偷花光了。

於是,爸爸恨鐵不成鋼地打了孩子一百多下,媽媽在一旁拍下視頻,發給一起花這7000塊錢的孩子們看。

孩子家長的本意,或許是把視頻拍給花錢的孩子看,讓他們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是,沒想到,這個視頻很快就席捲了當地的微信群,引發了熱議。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偷錢確實不對,但父母的行為太極端,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與自尊,讓孩子如何去面對今後的生活?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出了問題收拾一頓就可以。

同樣是孩子偷東西,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孩子的爸爸發現孩子手上拿著並沒有付款的巧克力,追問他“我們為它付過錢了嗎?”

孩子回答“沒有”。

爸爸嚴肅地告訴他:這不是惡作劇,這並不有趣,我們不能偷竊。

於是爸爸要求他還回去,小男孩蹦蹦跳跳準備放回貨架了事,卻被爸爸制止,“不行,我要你告訴這位女服務員”。

這時,小男孩立即感覺到了害怕羞愧,用手捂住自己的小臉。但是爸爸依然堅定地對孩子說“我們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是不是?”,並一再確認:“你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對不對?”讓孩子把東西還給了售貨員。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處理方式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的補救,沒有羞辱,沒有打罵,只有從根本上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孩子參與了問題的解決,這對他未來的成長是很有價值的一堂人生課。

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偷竊者想擁有更多的財富,越多越有安全感,孩子偷竊這一動作是由貧窮或缺乏引起的。”不少研究也表明,不少孩子偷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可支配的零花錢比較少,平時又以各種理由拒絕孩子購買的需求,孩子“迫不得已”,可能就會去偷拿。

著名作家三毛寫過一篇文章《膽小鬼》,寫的是小時候偷錢的經歷:

上三年級的一個星期天,三毛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櫃上躺著五塊錢。在童年三毛的眼裡,五塊錢的價值等於許多條彩色的橡皮筋,許多《紅樓夢》裡小姐丫頭們的畫片,等於可以貼一個大玻璃窗的糖紙,等於一個孩子全部的心懷意念和快樂。結果五塊錢拿到手了,但是偷錢後那種羞愧、害怕、內疚、以及撒謊後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長大後的三毛心裡依然是記憶猶新!最後三毛把錢還回去了,如釋重負,心情也輕鬆了!

三毛的父母算是比較明理,事情過後,給孩子們開始發放零用錢了。這是善於反思的父母,會隨時反省教育孩子的不足之處並及時改正。

再比如:孩子之間攀比之風盛行,為了得到同學的肯定與羨慕,孩子可能會選擇偷拿父母的錢充面子

鄰居家的兒子上初二,有一次偷了媽媽的500元。

究其原因,平時在一塊玩的一個同學經常請他們吃吃小零食、喝喝飲料之類的。

次數多了,小夥子覺得老吃人家的沒面子,過意不去。想回請沒錢,問家長要又不給,便瞅機會偷拿了家裡的500元。等家長髮現時,錢已經花出去一大半了。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家裡不愁吃穿,啥都有,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啊,看到同學、朋友的某樣東西很喜歡,自己卻得不到,就可能在慾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找機會拿家裡或別人的錢或物品。

還有的孩子缺乏“偷”的概念,認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可以隨便拿。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是學齡前較小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嚴格上不能稱為“偷”,因為他們尚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因為他們對於“你的”、“我的”,並沒有明晰的概念。

這時,父母需要明確告知孩子,“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的,不詢問別人、不經對方同意就拿走是錯誤的行為。”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時,一定要及時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抓住孩子的關鍵期,做好“正面管教”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每次犯錯都是一次教育和成長的機會,把握好了,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針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教會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和孩子討論孩子別人拿我們的東西,我們感到極不舒服。同樣的道理,去拿人家的東西,人家心裡也會不舒服。

告訴孩子對金錢有需求這是正常的,但是並不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金錢。

認同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才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正面管教》書中提到一個案例,當瓊斯太太得知自己6歲的兒子傑夫偷了商店的泡泡糖以後,她並沒有馬上暴跳如雷,而是找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兒子坐在一起交流。

他們討論店主需要賣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店員工資,以及養家餬口等等。

還討論了他們多麼不喜歡別人來拿走他們家的東西。

結果是兒子發自內心地說自己再也不想偷東西了,並且要去商店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錢。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次,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勇於承擔後果

重慶9歲的男孩航航,偷偷將奶奶微信裡的2000元錢用來買遊戲裝備。被父母發現後,要求航航必須將這些錢掙回來還給奶奶。

於是航航在去年國慶節期間就開始了整整七天的“撿廢品”行動。在堅持了兩天之後,深刻認識到了錯誤,並且受到了鼓舞,開學後在週末時間也會繼續去撿廢品,下定決心一定慢慢把錢給還上。

孩子“偷”東西,父母的第一反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航航說:“教訓很深刻,以後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彌補自己的過失,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能讓孩子通過勞動體會別人的不容易,這樣對待孩子的錯誤,無疑比打罵要技高一籌。

最後家長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觀。

要杜絕孩子偷拿錢的行為,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把家裡的錢放置妥當,同時避免在孩子面前大手大腳地花錢,更不能經常用錢作為哄孩子的手段或作為對孩子的獎勵。

有的家長做事圖方便,從單位裡把一些紙筆之類的小東西拿回家用,天長日久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朋友的單位有一位主管就有把單位裡的物品順回家的習慣,朋友的原話是“他除了沒法把機器設備帶回去,單位有的他家裡都有了。”結果這個主管不但工作丟了,還好幾年找不到新工作。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家的兒子從小就有偷偷摸摸的習慣!

我們常說“身教勝於言傳”,希望爸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

如果爸媽教得好,“從小偷針”的孩子,根本不會“長大偷金”!

所以,孩子的偷竊行為有時候不是大事,相反,父母不懂得正確面對孩子的偷竊才是大事。

理解孩子、關心孩子、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父母要做的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