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週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週進步好多哦!」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週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週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週進步好多哦!」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週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鉤、即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一位媽媽曾在知乎求助:女兒考上大學後,想用父母獎勵她的5萬元買LV包,該怎麼給孩子講道理?

下面這位網友回答得特別好:跟意外的獎勵相比,如期兌現承諾更能構建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愛。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週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週進步好多哦!」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週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鉤、即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一位媽媽曾在知乎求助:女兒考上大學後,想用父母獎勵她的5萬元買LV包,該怎麼給孩子講道理?

下面這位網友回答得特別好:跟意外的獎勵相比,如期兌現承諾更能構建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愛。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給孩子許下的每一份承諾,都應該認真對待,不僅要尊重與孩子達成的契約,也要尊重孩子對獎勵的處置方式。

最後,小七老師想跟家長說,

1、獎勵的目的是鼓勵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他變成獎品的「奴隸」;

2、在孩子的成長中,獎勵只是一種輔助,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週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週進步好多哦!」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週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鉤、即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一位媽媽曾在知乎求助:女兒考上大學後,想用父母獎勵她的5萬元買LV包,該怎麼給孩子講道理?

下面這位網友回答得特別好:跟意外的獎勵相比,如期兌現承諾更能構建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愛。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給孩子許下的每一份承諾,都應該認真對待,不僅要尊重與孩子達成的契約,也要尊重孩子對獎勵的處置方式。

最後,小七老師想跟家長說,

1、獎勵的目的是鼓勵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他變成獎品的「奴隸」;

2、在孩子的成長中,獎勵只是一種輔助,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前幾天,朋友跟我講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朋友為了鼓勵4歲的孩子參與做家務,制定了洗一次碗發1塊錢的獎勵辦法。

沒想到嚐到甜頭的孩子變成了「財迷」,如果做事情有獎勵,就積極表現;如果不給獎勵或獎勵太少,就興趣缺缺、隨便應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都是發獎金慣出來的壞毛病!」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生活中,這種事並不少見。

鄰居浩浩爸爸,為了讓3歲的浩浩好好吃飯,想了一個「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於是浩浩開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輛玩具車。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浩浩爸覺得這招好使,就又用了幾次。但他發現,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開始講條件了,甚至威脅說,

「爸爸,你要是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飯了!」

「媽媽,你不帶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兒園!」

浩浩爸苦惱不已:「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到底還能不能獎勵孩子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獎勵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錯了方法,反而會事與願違,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以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會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個誤區

一、用獎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這麼獎勵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冰淇淋。」

「你乖乖聽話,我就讓你多看10分鐘動畫片。」

這些家長,都太急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不惜通過「利誘」迫使孩子聽話,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長甚至還會被孩子反過來「要挾」索取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明確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有的家長會說「你1周內背會10首古詩,我就給你買。」

背古詩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買玩具掛鉤,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獎勵上,做事、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就會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物質獎勵雖然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非常得不償失!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給孩子無條件的獎勵

有一次在遊樂場,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誇自己的孫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幾下,「寶寶好棒!」

孩子從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來,「寶寶好厲害!」

孩子玩飛鏢扔出了靶子,「寶寶做得特別好!」

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同時,孩子還會認為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環境、天賦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習得性無助,使孩子放棄努力與嘗試。

那麼,該如何正確、有效的獎勵孩子呢?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勵孩子的3項基本原則

一、獎勵能力的進步,不獎勵份內之事

比如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我很贊同羅恩·利伯在《反溺愛》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承擔日常家務是理所應當,不應該得到獎勵。

但如果孩子主動做了洗車、清掃落葉等額外的家務,或者能夠提出創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務方法,就可以獲得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按照這個標準,好好吃飯、完成作業、按時上幼兒園等都是孩子該做的份內之事,在孩子度過初學階段後,就不應該再發放獎勵了。

真正應該鼓勵獎賞的,是孩子在好的行為習慣養成、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

二、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的3.6萬名學生分為兩組。

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

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則沒有變化。

我們獎勵時,要注意獎勵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給孩子指出明確具體的行動路徑,這樣才能讓孩子重視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三、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力,不對同一件事持續獎勵

獎勵的用途是讓孩子在沒動力做事的時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幫孩子找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樂趣,是讓孩子看到牙齒變得又白又亮,笑起來很好看。

洗碗的樂趣,是讓孩子感受洗完後碗櫃裡乾淨整齊的樣子,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背古詩的樂趣,是瞭解每一首古詩講述的故事,再把它們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的快樂。

激發內在動機,才能讓孩子持久、主動地做事,千萬不要一直用獎勵誘惑孩子哦。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一、制定合理的獎勵規則

1)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先問問孩子:

「寶寶,有什麼辦法能讓你每天晚上9點前自己上床睡覺嗎?」

「寶寶,你最想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呀?」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根據孩子生長髮育變化,提高獎勵難度

在女兒1歲多時,為了培養她良好的飲食習慣,我是這麼獎勵的:

每頓飯,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給獎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到女兒2歲多時,這個獎勵規則變成:把餐盤裡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乾淨不灑湯飯,就給獎勵。

女兒上幼兒園後,一週裡有4天吃飯吃得好,才發獎勵。

當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建立起來後,我們也要相應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頻次。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二、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

不要侷限於獎錢發玩具,以下這些獎勵辦法更有效。

1)語言的稱讚和擁抱

「寶寶,你今天擦桌子特別認真,把縫隙的灰都擦乾淨了,真棒!」

「寶寶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把故事書擺好了,還把積木和小汽車放回正確的盒子裡啦!」

一句走心的誇讚、一個大大的擁抱,甚至親吻、舉高高,都能讓孩子受到鼓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2)獎勵家長的陪伴

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適合1歲半以上孩子的獎勵項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媽媽一對一的20分鐘故事時間

和爸爸在花園裡挖個坑

跟媽媽一起做烘焙

……

要記住,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3)貼紙獎勵機制

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時,很適合用這個辦法。

準備一張行為記錄表貼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約定,每達成1項目標,就可以把一枚獎勵貼紙貼在記錄表上。

比如每天按時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領到一枚貼紙。

貼紙集夠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如晚上可以選擇睡覺的位置、讓父母陪伴去遊樂場玩一次等等。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獎貼紙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行為記錄表,看到自己進步和努力的過程,所以發貼紙時別忘了鼓勵孩子:「寶寶,這一週你每天都按時刷牙了,比上一週進步好多哦!」

三、做好獎勵兌現

1)不要延遲,即時兌現獎勵

很多家長許諾獎勵時是這麼說的:

「寶寶,如果你現在認真刷牙洗臉,週末媽媽帶你去遊樂場哦!」

對於年齡小的寶寶,「現在刷牙」和「週末去遊樂場」之間的邏輯聯結太弱了,很難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不如改說「寶寶,如果你現在去刷牙洗臉,洗完我們就有時間多講一本故事書啦!」效果更好!

把獎勵與孩子當下行為的結果掛鉤、即時兌現,更能引導孩子取得進步。

2)答應孩子的獎勵,一定做到

一位媽媽曾在知乎求助:女兒考上大學後,想用父母獎勵她的5萬元買LV包,該怎麼給孩子講道理?

下面這位網友回答得特別好:跟意外的獎勵相比,如期兌現承諾更能構建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愛。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給孩子許下的每一份承諾,都應該認真對待,不僅要尊重與孩子達成的契約,也要尊重孩子對獎勵的處置方式。

最後,小七老師想跟家長說,

1、獎勵的目的是鼓勵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他變成獎品的「奴隸」;

2、在孩子的成長中,獎勵只是一種輔助,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別再這樣獎勵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