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不完美媽媽 文化 孝親尊師 2019-09-18
"

《太上感應篇》雲:"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太上感應篇》說:"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飢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

什麼是非義之財?就是用計謀來盜取別人的錢財。結果肯定是,不僅要把自己的錢財散掉還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什麼是有義之財?首先是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不然,就算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做。第二,利和同均,我絕不會因為你比我有錢,而算計你。第三,在做事過程中若虧損了,要坦然地放在桌面上,來談各自的損失多少,不可以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

《太上感應篇》雲:"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太上感應篇》說:"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飢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

什麼是非義之財?就是用計謀來盜取別人的錢財。結果肯定是,不僅要把自己的錢財散掉還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什麼是有義之財?首先是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不然,就算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做。第二,利和同均,我絕不會因為你比我有錢,而算計你。第三,在做事過程中若虧損了,要坦然地放在桌面上,來談各自的損失多少,不可以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雲:"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說:"心中產生了善的念頭,還沒有做善事,吉神已經跟隨在他身邊;如果心中產生惡的念頭,還沒做壞事,凶神已經跟隨了。

現在的人你給談什麼都好,一旦談與他利益有關的事,他就可以什麼都不信,只信自己多掙點錢。話雖不好聽,大家可以回家想想,過去自己做了多少事情,為了當官、發財、娶老婆,說了多少謊話。要想明年或者後面沒有災難,就要現在開始,認真反省,斷惡修善,而且要發露懺悔,做功德去彌補自己以前曾經傷害德人,把自己錯誤的心行全部改正過來。

"

《太上感應篇》雲:"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太上感應篇》說:"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飢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

什麼是非義之財?就是用計謀來盜取別人的錢財。結果肯定是,不僅要把自己的錢財散掉還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什麼是有義之財?首先是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不然,就算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做。第二,利和同均,我絕不會因為你比我有錢,而算計你。第三,在做事過程中若虧損了,要坦然地放在桌面上,來談各自的損失多少,不可以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雲:"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說:"心中產生了善的念頭,還沒有做善事,吉神已經跟隨在他身邊;如果心中產生惡的念頭,還沒做壞事,凶神已經跟隨了。

現在的人你給談什麼都好,一旦談與他利益有關的事,他就可以什麼都不信,只信自己多掙點錢。話雖不好聽,大家可以回家想想,過去自己做了多少事情,為了當官、發財、娶老婆,說了多少謊話。要想明年或者後面沒有災難,就要現在開始,認真反省,斷惡修善,而且要發露懺悔,做功德去彌補自己以前曾經傷害德人,把自己錯誤的心行全部改正過來。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為什麼聖賢文化能夠流傳到今天?因為聖賢文化確實能夠從根本上改善人的"心靈",幫助我們消除災難、增長福報,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不然早被淘汰了!今日有的是聰明人,而古人有真實智慧。因為古人的心比較清靜,知道什麼東西應該保留下來造福子孫,什麼東西要及時消滅,會對我們不利。

現代的心理學,只知道在表面上用功,不知道在根本上下功夫。請問一顆大樹,你不在它的根上下功夫培養好,它怎麼能枝葉繁茂呢?對於孩子們來講,那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性格,都是"心靈"這個樹根上長出來的花果。不在孩子"心靈"上下功夫,怎麼可能有好的收穫呢?

"

《太上感應篇》雲:"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太上感應篇》說:"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飢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

什麼是非義之財?就是用計謀來盜取別人的錢財。結果肯定是,不僅要把自己的錢財散掉還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什麼是有義之財?首先是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不然,就算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做。第二,利和同均,我絕不會因為你比我有錢,而算計你。第三,在做事過程中若虧損了,要坦然地放在桌面上,來談各自的損失多少,不可以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雲:"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太上感應篇》說:"心中產生了善的念頭,還沒有做善事,吉神已經跟隨在他身邊;如果心中產生惡的念頭,還沒做壞事,凶神已經跟隨了。

現在的人你給談什麼都好,一旦談與他利益有關的事,他就可以什麼都不信,只信自己多掙點錢。話雖不好聽,大家可以回家想想,過去自己做了多少事情,為了當官、發財、娶老婆,說了多少謊話。要想明年或者後面沒有災難,就要現在開始,認真反省,斷惡修善,而且要發露懺悔,做功德去彌補自己以前曾經傷害德人,把自己錯誤的心行全部改正過來。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為什麼聖賢文化能夠流傳到今天?因為聖賢文化確實能夠從根本上改善人的"心靈",幫助我們消除災難、增長福報,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不然早被淘汰了!今日有的是聰明人,而古人有真實智慧。因為古人的心比較清靜,知道什麼東西應該保留下來造福子孫,什麼東西要及時消滅,會對我們不利。

現代的心理學,只知道在表面上用功,不知道在根本上下功夫。請問一顆大樹,你不在它的根上下功夫培養好,它怎麼能枝葉繁茂呢?對於孩子們來講,那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性格,都是"心靈"這個樹根上長出來的花果。不在孩子"心靈"上下功夫,怎麼可能有好的收穫呢?

《太上感應篇》: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現在沒有感覺到,但是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甚至子孫後代有影響。現在很多人都頭疼自己的孩子難管,家庭不和睦,那我們自己有沒有做好領導,給孩子做榜樣來效仿。做家長的言行舉止有一定規矩,以此給孩子樹立榜樣,那麼,孩子才能向父母看齊。心喜好什麼,身體就安於什麼;父母喜歡什麼,孩子必然想做什麼。這些否是我們不能不慎重考慮的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