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
"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1

前幾天,“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這一新聞在熱搜上顯得特別亮眼。

小夥子名叫張韞喆,曾是浙大化學碩士。今年,小夥子再次高考,考上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的本科。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解,曾經的浙大化學碩士,為什麼要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呢?

張韞喆解釋說,自己只是在圓夢而已。因為從小喜歡學醫,但陰錯陽差學了化學,雖然父母堅決反對,但依然選擇勇敢追夢。

追夢,一個簡單而又直白的詞語。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許顯得有些虛假。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在追夢。

只是,有多少父母從不會告訴孩子,你要追夢,你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實現夢想,不僅僅是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

很多父母都像張韞喆父母那般,學什麼專業,這就是你的路,你就要一直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管心中喜愛的是什麼,那都不重要。

可是,試問一下,如果長大後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會有多痛苦,會有多煎熬,只要想一想就會知道。

就像張韞喆說的那樣,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個人生也會失去目標,特別茫然。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努力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會離你的夢想更近,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了夢想而奮鬥。”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告訴孩子,努力讀書,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學習的艱苦會在孩子的心裡減少很多。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位老人的門前,時常有很多孩子在那裡嬉戲,非常吵鬧,老人難以忍受。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告訴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很開心,給點錢表示謝意。

接過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條又來了,還是在門口打鬧玩耍。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行,孩子仍然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十分生氣地說,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說再也不會為他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所闡述的道理是:當孩子沒有自發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外界的刺激和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推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天性愛玩,所以學習的苦讓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因此很難產生主動積極的興趣。

那麼,在孩子對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時,用夢想作為激勵可以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內在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為什麼要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原因有兩個。


"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1

前幾天,“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這一新聞在熱搜上顯得特別亮眼。

小夥子名叫張韞喆,曾是浙大化學碩士。今年,小夥子再次高考,考上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的本科。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解,曾經的浙大化學碩士,為什麼要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呢?

張韞喆解釋說,自己只是在圓夢而已。因為從小喜歡學醫,但陰錯陽差學了化學,雖然父母堅決反對,但依然選擇勇敢追夢。

追夢,一個簡單而又直白的詞語。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許顯得有些虛假。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在追夢。

只是,有多少父母從不會告訴孩子,你要追夢,你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實現夢想,不僅僅是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

很多父母都像張韞喆父母那般,學什麼專業,這就是你的路,你就要一直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管心中喜愛的是什麼,那都不重要。

可是,試問一下,如果長大後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會有多痛苦,會有多煎熬,只要想一想就會知道。

就像張韞喆說的那樣,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個人生也會失去目標,特別茫然。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努力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會離你的夢想更近,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了夢想而奮鬥。”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告訴孩子,努力讀書,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學習的艱苦會在孩子的心裡減少很多。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位老人的門前,時常有很多孩子在那裡嬉戲,非常吵鬧,老人難以忍受。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告訴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很開心,給點錢表示謝意。

接過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條又來了,還是在門口打鬧玩耍。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行,孩子仍然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十分生氣地說,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說再也不會為他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所闡述的道理是:當孩子沒有自發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外界的刺激和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推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天性愛玩,所以學習的苦讓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因此很難產生主動積極的興趣。

那麼,在孩子對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時,用夢想作為激勵可以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內在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為什麼要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原因有兩個。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第一,飽嘗生活的苦,更應該勇敢追夢

對於父母來說,人生過半,難免吃了很多苦。於是,不想讓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路,總想讓孩子朝自己規劃的光明大道走。

還記得那個帶打吊瓶的女兒參觀衡中的爸爸嗎?這位爸爸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虧,他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他說,“我們沒文化,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這句模糊的話能讓孩子明白什麼呢?會真正理解體會到他的用心嗎?

還不如讓孩子樹立一個夢想,一個通過努力學習能實現的夢想,才更能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

因為,讓孩子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遠比父母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來得更真實。

第二,走更遠的路,心中更要有夢。

前不久,清華女孩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很多人都記得。

來自貧困地區的張薇自幼家貧,她中學時到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才看見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的巨大差距,這給了她極強的震撼。

從此,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後來她又走進一些貧困人家,看到教育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十分讚賞張薇。我覺得我們不止讚賞,更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是什麼支撐著張薇從一個貧困縣走進清華大學?

我想,一定那份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教育環境的夢。

有夢才能走得更遠,夢想是照亮前路的曙光,再遠的路走起來也充滿希望。

"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1

前幾天,“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這一新聞在熱搜上顯得特別亮眼。

小夥子名叫張韞喆,曾是浙大化學碩士。今年,小夥子再次高考,考上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的本科。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解,曾經的浙大化學碩士,為什麼要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呢?

張韞喆解釋說,自己只是在圓夢而已。因為從小喜歡學醫,但陰錯陽差學了化學,雖然父母堅決反對,但依然選擇勇敢追夢。

追夢,一個簡單而又直白的詞語。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許顯得有些虛假。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在追夢。

只是,有多少父母從不會告訴孩子,你要追夢,你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實現夢想,不僅僅是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

很多父母都像張韞喆父母那般,學什麼專業,這就是你的路,你就要一直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管心中喜愛的是什麼,那都不重要。

可是,試問一下,如果長大後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會有多痛苦,會有多煎熬,只要想一想就會知道。

就像張韞喆說的那樣,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個人生也會失去目標,特別茫然。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努力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會離你的夢想更近,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了夢想而奮鬥。”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告訴孩子,努力讀書,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學習的艱苦會在孩子的心裡減少很多。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位老人的門前,時常有很多孩子在那裡嬉戲,非常吵鬧,老人難以忍受。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告訴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很開心,給點錢表示謝意。

接過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條又來了,還是在門口打鬧玩耍。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行,孩子仍然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十分生氣地說,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說再也不會為他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所闡述的道理是:當孩子沒有自發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外界的刺激和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推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天性愛玩,所以學習的苦讓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因此很難產生主動積極的興趣。

那麼,在孩子對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時,用夢想作為激勵可以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內在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為什麼要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原因有兩個。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第一,飽嘗生活的苦,更應該勇敢追夢

對於父母來說,人生過半,難免吃了很多苦。於是,不想讓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路,總想讓孩子朝自己規劃的光明大道走。

還記得那個帶打吊瓶的女兒參觀衡中的爸爸嗎?這位爸爸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虧,他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他說,“我們沒文化,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這句模糊的話能讓孩子明白什麼呢?會真正理解體會到他的用心嗎?

還不如讓孩子樹立一個夢想,一個通過努力學習能實現的夢想,才更能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

因為,讓孩子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遠比父母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來得更真實。

第二,走更遠的路,心中更要有夢。

前不久,清華女孩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很多人都記得。

來自貧困地區的張薇自幼家貧,她中學時到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才看見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的巨大差距,這給了她極強的震撼。

從此,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後來她又走進一些貧困人家,看到教育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十分讚賞張薇。我覺得我們不止讚賞,更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是什麼支撐著張薇從一個貧困縣走進清華大學?

我想,一定那份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教育環境的夢。

有夢才能走得更遠,夢想是照亮前路的曙光,再遠的路走起來也充滿希望。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3夢想是孩子人生的靈魂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就有一個做音樂家的夢想。可家裡十分貧窮,完全沒有辦法支持他。

但男孩沒有放棄,他用紙板製作了一個模擬的黑白色鋼琴鍵盤,雖然紙板做的鍵盤沒有任何聲音,但他仍然用心彈著,每日堅持練習。漸漸地,男孩在紙做的鍵盤上彈得手指磨破了皮。他開始嘗試自己作曲。終於,有人喜歡上他的曲子,買了他的作品。

他用賣曲子的錢買了一架二手鋼琴,破舊不堪,時常跑調或者發不出聲。但男孩學著自己修整、調音,時刻沉浸在自己的音樂夢中,睡夢中的靈感他也要打著手電筒記下來。

二十歲那年,他終於在音樂的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後來,他又成了好萊塢著名的電影音樂製作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他就是《獅子王》的音樂製作人漢斯·齊默爾。

若不是有夢想支撐著漢斯,他一定走不到這麼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

對於孩子來說,夢想從來不應該關乎家庭經濟、父輩的期望,僅僅只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純粹的追求。

這樣的追求,才能讓孩子感到生命的美好,體會到努力的樂趣。否則,父母給予再大的期盼,對孩子來說都是空洞的。

羅曼羅蘭說:“夢想與熱情,是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

對孩子來說,駕起夢想的舵,才能揚起熱情的帆,在人生的航行中一定比手無寸鐵更有力量。

"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1

前幾天,“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這一新聞在熱搜上顯得特別亮眼。

小夥子名叫張韞喆,曾是浙大化學碩士。今年,小夥子再次高考,考上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的本科。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解,曾經的浙大化學碩士,為什麼要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呢?

張韞喆解釋說,自己只是在圓夢而已。因為從小喜歡學醫,但陰錯陽差學了化學,雖然父母堅決反對,但依然選擇勇敢追夢。

追夢,一個簡單而又直白的詞語。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許顯得有些虛假。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在追夢。

只是,有多少父母從不會告訴孩子,你要追夢,你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實現夢想,不僅僅是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

很多父母都像張韞喆父母那般,學什麼專業,這就是你的路,你就要一直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管心中喜愛的是什麼,那都不重要。

可是,試問一下,如果長大後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會有多痛苦,會有多煎熬,只要想一想就會知道。

就像張韞喆說的那樣,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個人生也會失去目標,特別茫然。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努力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會離你的夢想更近,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了夢想而奮鬥。”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告訴孩子,努力讀書,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學習的艱苦會在孩子的心裡減少很多。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位老人的門前,時常有很多孩子在那裡嬉戲,非常吵鬧,老人難以忍受。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告訴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很開心,給點錢表示謝意。

接過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條又來了,還是在門口打鬧玩耍。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行,孩子仍然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十分生氣地說,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說再也不會為他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所闡述的道理是:當孩子沒有自發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外界的刺激和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推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天性愛玩,所以學習的苦讓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因此很難產生主動積極的興趣。

那麼,在孩子對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時,用夢想作為激勵可以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內在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為什麼要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原因有兩個。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第一,飽嘗生活的苦,更應該勇敢追夢

對於父母來說,人生過半,難免吃了很多苦。於是,不想讓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路,總想讓孩子朝自己規劃的光明大道走。

還記得那個帶打吊瓶的女兒參觀衡中的爸爸嗎?這位爸爸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虧,他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他說,“我們沒文化,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這句模糊的話能讓孩子明白什麼呢?會真正理解體會到他的用心嗎?

還不如讓孩子樹立一個夢想,一個通過努力學習能實現的夢想,才更能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

因為,讓孩子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遠比父母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來得更真實。

第二,走更遠的路,心中更要有夢。

前不久,清華女孩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很多人都記得。

來自貧困地區的張薇自幼家貧,她中學時到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才看見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的巨大差距,這給了她極強的震撼。

從此,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後來她又走進一些貧困人家,看到教育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十分讚賞張薇。我覺得我們不止讚賞,更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是什麼支撐著張薇從一個貧困縣走進清華大學?

我想,一定那份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教育環境的夢。

有夢才能走得更遠,夢想是照亮前路的曙光,再遠的路走起來也充滿希望。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3夢想是孩子人生的靈魂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就有一個做音樂家的夢想。可家裡十分貧窮,完全沒有辦法支持他。

但男孩沒有放棄,他用紙板製作了一個模擬的黑白色鋼琴鍵盤,雖然紙板做的鍵盤沒有任何聲音,但他仍然用心彈著,每日堅持練習。漸漸地,男孩在紙做的鍵盤上彈得手指磨破了皮。他開始嘗試自己作曲。終於,有人喜歡上他的曲子,買了他的作品。

他用賣曲子的錢買了一架二手鋼琴,破舊不堪,時常跑調或者發不出聲。但男孩學著自己修整、調音,時刻沉浸在自己的音樂夢中,睡夢中的靈感他也要打著手電筒記下來。

二十歲那年,他終於在音樂的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後來,他又成了好萊塢著名的電影音樂製作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他就是《獅子王》的音樂製作人漢斯·齊默爾。

若不是有夢想支撐著漢斯,他一定走不到這麼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

對於孩子來說,夢想從來不應該關乎家庭經濟、父輩的期望,僅僅只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純粹的追求。

這樣的追求,才能讓孩子感到生命的美好,體會到努力的樂趣。否則,父母給予再大的期盼,對孩子來說都是空洞的。

羅曼羅蘭說:“夢想與熱情,是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

對孩子來說,駕起夢想的舵,才能揚起熱情的帆,在人生的航行中一定比手無寸鐵更有力量。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4作為父母,應這樣幫助孩子追夢。

(1):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別林斯基說:“沒有夢想,就達不到目的;沒有勇敢,就得不到東西。”

年幼的孩子也許不太懂得夢想,但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夢想是人生之路的啟明燈,有了夢想,就是有了清晰的目的,會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樹立自己夢想,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因為,夢想是我的,只要朝著夢想去努力,未來就是我的。

(2):挑出最具優勢的愛好培養

夢想的確立一定離不開獨特的優勢和偏愛,這一定來自於孩子廣泛的愛好和大量的實踐摸索。

父母應讓孩子從小多與外界接觸,不僅是閱讀,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動手,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鄰居的女兒特別喜歡畫畫。

她小時候愛好很多,跳舞、主持、畫畫、下棋、書法等,不管她喜歡什麼,她媽媽都讓她去學,有一點進步就及時肯定。有一次,在社區舉辦的畫畫比賽中女孩獲得了第二名,一下子激起了女孩強大的興趣,她開始把畫畫作為自己的夢想。

幫助孩子找到最擅長的某一項特長,引導孩子在這方面努力做到最好,一點點進步,就能充分釋放出孩子最大的熱情,並以此確立夢想。

"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1

前幾天,“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這一新聞在熱搜上顯得特別亮眼。

小夥子名叫張韞喆,曾是浙大化學碩士。今年,小夥子再次高考,考上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專業的本科。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解,曾經的浙大化學碩士,為什麼要考放棄已有的一切,重新開始呢?

張韞喆解釋說,自己只是在圓夢而已。因為從小喜歡學醫,但陰錯陽差學了化學,雖然父母堅決反對,但依然選擇勇敢追夢。

追夢,一個簡單而又直白的詞語。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也許顯得有些虛假。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在追夢。

只是,有多少父母從不會告訴孩子,你要追夢,你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實現夢想,不僅僅是考一個好學校,找一份好工作。

很多父母都像張韞喆父母那般,學什麼專業,這就是你的路,你就要一直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不管心中喜愛的是什麼,那都不重要。

可是,試問一下,如果長大後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會有多痛苦,會有多煎熬,只要想一想就會知道。

就像張韞喆說的那樣,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整個人生也會失去目標,特別茫然。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努力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會離你的夢想更近,都是為了在將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02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

蘇格拉底曾說過:“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了夢想而奮鬥。”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告訴孩子,努力讀書,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學習的艱苦會在孩子的心裡減少很多。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位老人的門前,時常有很多孩子在那裡嬉戲,非常吵鬧,老人難以忍受。後來,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告訴孩子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熱鬧,我覺得自己很開心,給點錢表示謝意。

接過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條又來了,還是在門口打鬧玩耍。老人又出來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行,孩子仍然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十分生氣地說,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說再也不會為他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德西效應。”所闡述的道理是:當孩子沒有自發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時,外界的刺激和激勵,能夠產生極大的推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天性愛玩,所以學習的苦讓許多孩子無法接受,因此很難產生主動積極的興趣。

那麼,在孩子對學習還沒有主動性時,用夢想作為激勵可以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內在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追夢?為什麼要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原因有兩個。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第一,飽嘗生活的苦,更應該勇敢追夢

對於父母來說,人生過半,難免吃了很多苦。於是,不想讓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路,總想讓孩子朝自己規劃的光明大道走。

還記得那個帶打吊瓶的女兒參觀衡中的爸爸嗎?這位爸爸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虧,他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他說,“我們沒文化,希望孩子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這句模糊的話能讓孩子明白什麼呢?會真正理解體會到他的用心嗎?

還不如讓孩子樹立一個夢想,一個通過努力學習能實現的夢想,才更能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

因為,讓孩子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遠比父母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來得更真實。

第二,走更遠的路,心中更要有夢。

前不久,清華女孩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很多人都記得。

來自貧困地區的張薇自幼家貧,她中學時到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才看見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的巨大差距,這給了她極強的震撼。

從此,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後來她又走進一些貧困人家,看到教育對人的影響。

很多人十分讚賞張薇。我覺得我們不止讚賞,更應該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是什麼支撐著張薇從一個貧困縣走進清華大學?

我想,一定那份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教育環境的夢。

有夢才能走得更遠,夢想是照亮前路的曙光,再遠的路走起來也充滿希望。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3夢想是孩子人生的靈魂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就有一個做音樂家的夢想。可家裡十分貧窮,完全沒有辦法支持他。

但男孩沒有放棄,他用紙板製作了一個模擬的黑白色鋼琴鍵盤,雖然紙板做的鍵盤沒有任何聲音,但他仍然用心彈著,每日堅持練習。漸漸地,男孩在紙做的鍵盤上彈得手指磨破了皮。他開始嘗試自己作曲。終於,有人喜歡上他的曲子,買了他的作品。

他用賣曲子的錢買了一架二手鋼琴,破舊不堪,時常跑調或者發不出聲。但男孩學著自己修整、調音,時刻沉浸在自己的音樂夢中,睡夢中的靈感他也要打著手電筒記下來。

二十歲那年,他終於在音樂的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後來,他又成了好萊塢著名的電影音樂製作人,並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他就是《獅子王》的音樂製作人漢斯·齊默爾。

若不是有夢想支撐著漢斯,他一定走不到這麼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

對於孩子來說,夢想從來不應該關乎家庭經濟、父輩的期望,僅僅只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純粹的追求。

這樣的追求,才能讓孩子感到生命的美好,體會到努力的樂趣。否則,父母給予再大的期盼,對孩子來說都是空洞的。

羅曼羅蘭說:“夢想與熱情,是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

對孩子來說,駕起夢想的舵,才能揚起熱情的帆,在人生的航行中一定比手無寸鐵更有力量。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04作為父母,應這樣幫助孩子追夢。

(1):告訴孩子夢想的重要性

別林斯基說:“沒有夢想,就達不到目的;沒有勇敢,就得不到東西。”

年幼的孩子也許不太懂得夢想,但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夢想是人生之路的啟明燈,有了夢想,就是有了清晰的目的,會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樹立自己夢想,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因為,夢想是我的,只要朝著夢想去努力,未來就是我的。

(2):挑出最具優勢的愛好培養

夢想的確立一定離不開獨特的優勢和偏愛,這一定來自於孩子廣泛的愛好和大量的實踐摸索。

父母應讓孩子從小多與外界接觸,不僅是閱讀,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動手,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鄰居的女兒特別喜歡畫畫。

她小時候愛好很多,跳舞、主持、畫畫、下棋、書法等,不管她喜歡什麼,她媽媽都讓她去學,有一點進步就及時肯定。有一次,在社區舉辦的畫畫比賽中女孩獲得了第二名,一下子激起了女孩強大的興趣,她開始把畫畫作為自己的夢想。

幫助孩子找到最擅長的某一項特長,引導孩子在這方面努力做到最好,一點點進步,就能充分釋放出孩子最大的熱情,並以此確立夢想。

浙大碩士畢業又重新高考:認為孩子夢想不重要的父母,錯在哪裡?

(3):讓孩子把夢想分段

夢想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定會經歷很多挫折和困難。所以,把夢想分段,切割成一個個小目標。

把夢想看作一個長遠的計劃,根據實現夢想的方向,確立自己的步驟,再切割為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讓遙遠的夢想變成當前的任務。

郎朗的成名離不開他父親的嚴厲,也離不開他父親幫他把夢想分割成一個個小段。期初,郎朗的目標是到北京找個好老師教他,再後來的目標是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再然後是到外國去學習。

就這樣一步步走,才讓郎朗成為國際鋼琴家。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夢想分段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學習,打好基礎的同時始終把夢想揣在心底,朝前走的時候方才有底氣。

(4)多加鼓勵與支持

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孩子能夠堅持夢想的重要因素。

不管孩子的夢想究竟是什麼,是如何的遙遠或奇特,父母都應該支持並鼓勵他們。父母相信孩子的夢想,給予孩子的信任會產生力量,這種力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任何時候,有了父母的支持和肯定,孩子才會越走越遠。

《明朝那些事兒》裡有句話說:這世上的成功只有一種,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對孩子來說,刻苦學習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以實現夢想的途徑去努力。

對父母來說,讓孩子成才的辦法只有一種,就是幫助孩子朝著他的夢想去奮鬥。

簡介:麥子飛飛,自由撰稿人。用一顆熱愛的心,耕耘人生,感知美好,傳達暖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