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不完美媽媽 小白鼠 動物 體育 摔跤 音樂 文章 Doris媽媽說育兒 2019-06-22

馬上要期末考試,女兒體育老師要求孩子們每天練習15分鐘跳繩,我家樓層高比較高,再加上左右鄰居都沒住人,不用下樓在門口就能跳。可是女兒拿著跳繩磨磨蹭蹭半天不敢出門,問她為什麼,她回答是:“我害怕,我總會想起電視裡的怪獸,媽媽,不然你出來看著我跳吧。”我啼笑皆非,門打開我在客廳就能看到她在門口跳,還至於非要讓我站在她旁邊才行嗎?可是女兒堅持,我也只好站在一邊看著她跳。

無獨有偶,一個同事最近也感覺很煩惱,原來已經六歲的孩子死活不願意自己睡,不是說窗外有怪獸,就是害怕家裡失火了、害怕地震了、害怕睡著了有小偷來把他抱跑了……總之有找不完的藉口不願意一個人待著。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的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一開始都會不厭其煩地不停解釋自己家裡很安全,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可是對孩子來說,解釋了也是一樣沒效果。

可是,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害怕呢?

01、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麼?

看到窗簾晃動就以為窗外有怪獸、聽到屋內有響聲就害怕的瑟瑟發抖,孩子小時候似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可是明明在大人眼裡不值得一提的尋常事情,到了孩子那兒,怎麼就都變成能讓他害怕的事情了呢?孩子的害怕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實,孩子產生這種害怕情緒,大多是由於“習得性恐懼”造成的。

什麼是“習得性恐懼”呢?這得從一個實驗說起。

1920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9個月大的小男孩。當時實驗者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小男孩面前,起初他一點也不害怕,可是正當他要去摸一摸那個小白鼠時,研究者在他身後敲響一根鋼軌,發出巨響,小男孩害怕地打顫,躲閃著要離開。

過了兩個月,等小男孩慢慢淡忘這件事,研究者又把小白鼠放他面前,正當他要去抓小白鼠時,實驗者再次在他身後敲響了鋼軌,小男孩害怕地把臉埋在床墊裡面。當響聲第三次響起時,小男孩開始抑制不住自己的害怕情緒,哭了起來。

此後,每當有老鼠出現,小男孩就開始哭,到後來他甚至開始害怕起所有毛茸東西。

由上面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來,習得性恐懼被認為是一種生物適應,個體學習到某一線索會帶來危險因而對這一線索產生恐懼而儘快做出反應。

其實在上面試驗裡,小男孩真正恐懼的不是小白鼠,而是身後發出的響聲,然而每次響聲出現的時候,剛好是男孩要去跟小白鼠互動的時候,那麼這就給小男孩的意識傳遞一個錯誤的概念,那就是“小白鼠是危險的”,從而使得他開始對面前的小白鼠產生恐懼心理,這種反覆的恐懼又延伸到小白鼠類毛茸動物身上,讓小男孩錯誤地認為所有的毛茸東西都是危險的。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02、“習得性恐懼”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類似於上面實驗中的“習得性恐懼”,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孩子的“習得性恐懼”一般有兩種來源,一種來源於周圍人的感染,一種來源於自身的經歷。

  • 來源於周圍人的感染:

我們帶孩子到外面玩,經常看到有孩子摔跤了,父母把孩子扶起來抱在懷裡安慰,明明摔得不是很疼,可是孩子卻一直傷心地哭無法平復,這其實就是“習得”了家長的情緒。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家孩子剛剛一歲的時候就學會走路了,有一次在家裡客廳摔了一跤,爸爸聽到“咚”的一聲,趕緊從臥室跑出來說“寶貝摔跤了?”我在孩子的旁邊,觀察到孩子其實摔倒之後根本沒事,正在顫顫地扶著旁邊的椅子自己往起站,可是看到爸爸這樣驚呼著跑出來,臉上表情立馬就變了,嘴巴扁扁地想要哭,我在旁邊悄悄跟爸爸招手,示意他不要大驚小怪,爸爸意會到我的意思,裝作沒事一樣回到了臥室。孩子看沒人注意她,瞬間就恢復了原樣,又自顧自地玩了起來。

孩子個子矮,大多摔一下不會摔出毛病,如果大人認為摔跤是正常的,孩子自然不會覺得有什麼,可是如果大人覺得孩子摔一跤是很了不得的事,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檢查半天,孩子就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本來沒事也會配合大人的情緒哭著表達一下自己的委屈。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除了這些,還有平時接觸的視覺上的信息傳遞。比如給孩子看動物世界,出現有關於危險動物的鏡頭(比如蛇),解說員的聲音就會變得非常凝重,電視背景音樂也會變得非常神祕恐怖,讓人自然而然地感染一種害怕情緒,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種危險的動物,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 來源於自身的經歷:

除了上面說了,還有一種恐懼有可能來源於自身的經歷。比如我小時候有一次在河邊玩,一下子掉到河裡,後來被旁邊一起玩耍的孩子家長救了起來,從此我就開始害怕所有有水的地方,包括小溪、河流、大海。

有些小朋友小時候可能會有被動物驚嚇過的經歷,那麼就會如上面實驗中的小男孩一樣,自身經歷了跟小白鼠接觸那一瞬間的恐懼,之後就會非常害怕小白鼠,最後擴大到害怕所有的毛茸動物,這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說大概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吧。

一旦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恐懼思想產生了,就不僅僅是在看到讓人害怕那個事物時會恐懼,而是在一些相對安靜的氣氛環境裡,更容易讓自己回憶起一些曾經害怕的瞬間。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正如文章一開始說到的孩子怕黑,怕有怪獸,怕有一些突發狀況,所以不敢自己睡。很有可能孩子曾經看到過電視上怪獸會在夜晚出沒,或者看到一些地震、失火之類的場景是發生在夜晚,所以下意識地把這些場景跟自己的真實生活關聯在一起,生怕自己也遇到電視或者電影裡類似的場景會發生危險,所以出現各種擔心,不敢一個人睡。

03、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對抗恐懼

恐懼是動物的本能,是人與生俱來的上古情緒之一,人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一些神祕不解的現象存在敬畏之情,這種敬畏就是恐懼,所以孩子會害怕、會恐懼大人應該理解,我們還可以在緩解孩子恐懼情緒方面做到以下幾點:

  • l 不嘲笑孩子

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說不敢一個人睡覺,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害怕什麼呀,你看你就這點膽量,還男子漢呢!”家長原想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孩子,激發孩子體內“男子漢”的勇氣,但實際上這種話本身就帶著嘲諷,聽在孩子耳朵裡就是:“你膽子太小,你真沒用!”

要知道我們家長自己也會對未知內容產生恐懼心理,所以要理解孩子恐懼心理的存在,不要嘲笑孩子。

長期被父母說自己“膽子小、沒用”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心理暗示,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恐懼的時候內心會不自然地浮出父母對他的評價,進而讓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個膽小沒用的孩子,就越來越變得沒有勇氣。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 l 多傾聽孩子

瞭解孩子恐懼背後的真實原因,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克服恐懼,而能做到“瞭解”這一點,必須基於彼此的平等溝通上。

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說害怕,自己認為孩子害怕的事物都是一些不值得上心的事情,於是不聽孩子說完話就擅自下結論,告訴孩子根本沒有他所害怕的事物。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從家長的態度裡分辨出家長的態度,家長的這種解釋看到孩子的眼裡就是一種敷衍,對孩子來說,你的這種解釋不是為了幫他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推脫當前情況的權宜之計。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 l 多跟孩子共情

睿智的家長懂得利用自己的智慧,在孩子說自己害怕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共情使孩子放鬆心情,繼而通過轉移話題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

比如有一次我的孩子跟我說害怕窗外有怪獸,我這樣回答她的:“寶貝害怕外面有怪獸,所以不敢一個人睡是嗎?媽媽小時候也跟你一樣,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看到窗戶外面有影子在晃動,媽媽嚇壞了,趕緊叫你姥姥過來。你姥姥來媽媽房間之後,抱著媽媽到窗前看,原來是下大雪了,積雪壓住樹枝在窗前晃呀晃的,所以看著像是影子。”

然後我又開始跟孩子講起小時候下雪時的情景,孩子沉浸在我小時的故事裡,聽得入了迷,不知不覺害怕的情緒就緩解了很多,不久就睡著了。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 l 幫助孩子認識恐懼事物

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為對所未知事物的不瞭解,我們要想從根源上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必須要讓孩子對恐懼本身有一定的認識。當孩子能夠直面並且認識恐懼的事物之後,恐懼心理才會降低直至消失。

我們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愛看書的好習慣,多學習一些科普知識,這樣才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一切。也可以多帶孩子見識一下世面,或者多跟孩子講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經歷,讓孩子瞭解這些想象中的事物其實並不可怕,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 l 不人為製造恐懼

孩子對某一事物害怕,產生恐懼心理,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所要求的目標,就會用孩子害怕的事物來“恐嚇”孩子,比如孩子晚上不睡覺,有的家長會說:“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抓你了。”孩子不愛吃飯,有的家長會說:“再不吃飯就把你送給人販子,讓人販子把你抓走。”

在這樣語言的恐嚇下,孩子只會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膽子越小。

孩子說“我害怕”,別再說“怕什麼怕”,掌握4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所以,睿智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害怕時,首先要端正態度,允許孩子恐懼,再用同理心來理解孩子恐懼,最後運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崇尚科學養育的職場媽媽,用溫暖的文字講述育兒道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Doris媽媽說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