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不完美媽媽 農村 雞腿 有書知道 2019-04-09
為什麼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有書君的大姐的兒子,比有書君只小兩歲,從小和有書君一起生活。

有書君的母親有了好吃的,總是拿來分給我倆吃,只是外孫子吃完,有書君的母親總要半開玩笑,半感慨的說上一句“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那麼,這句老話裡面到底包含了哪些含義呢?

有書君覺得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這是外婆對外孫又愛又恨的情感表現

農村人把小孩比作“小狗”並非是罵人的話。而是覺得小孩像小狗一樣,讓人又愛又嫌,同時又希望小孩像小狗一樣長得活潑健壯。

所以,農村裡把孩子取名“狗娃”、“狗剩”、“狗兒”的很多。大抵,狗兒還是農村人覺得可親可近,討人喜歡的動物吧!

外婆對外孫的情感就像對狗的感情一般,既覺得他活潑可愛,願意親近他。

可是外孫終究是女婿家的人,是女婿家裡的血脈,這種血緣親情使得外孫總歸是要回到爺爺奶奶身邊,回到自己父母身邊的,你想怎麼留,都是留不住的。

為什麼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就像狗兒一樣,吃完飯了,搖搖尾巴,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主人家去的。

有書君的母親對外孫就是非常疼愛的那種。外孫在外婆家裡一直住到七歲,直到要上小學才回到自己父母身邊。

外公外婆有好吃的要留給外孫吃,有好玩的,要帶他去玩。

單位上放電影,外公總是把他扛在肩上帶他去看,外孫有個頭疼腦熱,就急得不行,帶他四處求醫問藥。

可是,逢年過節,外孫還是要回到爺爺奶奶去過。上學以後,假期一結束,外孫更是說走就要走了。

外婆心裡百般不捨,可是無法挽留,只好半真半假生氣似的說道:“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二、“疼外孫,不如疼孫子”的思想作怪

外孫是別人家的根,孫子才是自己家的根。農村裡有許多人“傳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總覺得疼外孫不如疼孫子划算。

於是,他們就會搬出“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話來為自己偏袒孫子的行為做藉口,甚至還以此告誡他人,不要對外孫太好了。

隔壁村裡的蘇老太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外孫到她家裡做客,她有好吃的就全留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們吃,孫子孫女吃剩的,才分一點給外孫吃。

為什麼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有一次,她家裡殺雞吃,兩個雞腿,留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吃,外孫就只吃到了一些碎肉和喝到一點雞湯。

當外孫嚷著也要吃雞腿時,她把臉一沉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可不敢和孫子孫女一樣喲!”

正因為蘇老太太有這種思想,所以她處處偏袒自己的孫子孫女,以致外孫都不愛到她家裡做客。

這下,蘇老太太更是在村民們振振有詞,我就說了嘛“外孫是狗,吃了就走”!

三、時代變化,“外孫是狗,吃了就走”成了一句過時的老話。

自從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後,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掌心掌背都是肉”,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做長輩的疼都疼不過來,哪裡還會在意“外孫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話呢?

況且,現在物質豐富,外公外婆巴不得外孫天天來吃,天天和自己住在一起。所以“外孫是狗,吃了就走”就成了一句偶爾被提起的玩笑話了。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人,最終會活得幸福嗎?

什麼是教養?什麼是修養?什麼是涵養?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