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不完美媽媽 杉木 文章 景德鎮南河公安 2019-08-30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蹟”,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彷彿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里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里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蹟”,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彷彿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里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里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值得

“明年絕不留隊!”兩年前的那個夏天,移防到新的駐地後,已服役11年的劉健暗自定下了一個決心。

初來乍到,第一次武裝5公里越野訓練,劉健發現,自己還沒開跑,身上的迷彩服就已經溼透了;奔跑的過程中,上頓吃下的“重口味”飯菜,讓他感覺“胃裡像是熱辣辣的火鍋在沸騰”。

劉健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裡”。可是,過了不到一年,劉健當初的那個想法就動搖了。“適應就好了,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小情緒在作祟。”劉健反思道:如果一名軍人連駐紮的環境都適應不了,怎麼適應戰場啊!

移防給官兵帶來的挑戰並不只是適應環境那麼簡單。移防伴隨著轉隸,也伴隨著部隊的重組轉型。當曾經的摩托化步兵們融入“合成旅”這一全新的體制編制,一大批官兵都面臨換崗轉型。

對於四級軍士長趙明來說,一門牽引式高炮幾乎佔據了他全部的軍旅生涯。移防後,趙明手中的武器從高炮變成新型防空導彈,10多年的火炮操作經驗再無用武之地,“感覺像是被時代拋棄了”。

然而,沒有人願意就此放棄。

告別那輛老式的履帶坦克,汪利江的“坐騎”換成了新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主戰裝備從一代直接升級為三代半,而且當年接裝當年就要拉上演訓場,壓力太大了!”當兵的第19個年頭,汪利江彷彿又回到了新兵時的坦克訓練基地。

爬車底、翻資料、學理論、請專家……一年多後,10萬字的教材和簡易明瞭的“汪氏口訣”,開始在全旅推廣。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一切都值得。”汪利江很清楚,適應改變的過程遠比那條千里移防的路程更艱苦、更有挑戰性。

對年輕的幹部趙權來說,來到新單位之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被“編余”了。沒有崗位、沒有職務,趙權一度覺得前途迷惘,生活中“沒有一點色彩”。

或許正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和不甘,2017年底,參加集團軍“四會”教練員比武時,趙權拼盡全力,一舉奪冠。戰友們的讚許撲面而來,趙權內心產生了一種久違的自豪感:“感覺還是有價值的。”

趙權頓時感覺天地為之一寬。後來,他當上了火力連指導員,帶著這個全旅合編單位最多的連隊,很快實現了“合心、合力、合拍”。

“三年不鳴,久久為功。”該旅組建之初,面對戰備形勢任務轉變和部隊建設轉型,旅黨委定下決心:要努力讓每名官兵都在這場改革中完成全方位的轉變,從而激發出旅隊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

兩年來,把幾千名官兵從大西北帶到大西南的蒲毅,親眼見證了大家在“第二場遷徙”中的表現——

去年年終考核,這支移防僅一年多的部隊,取得了全集團軍總分第一的成績,幹部的考核成績尤為亮眼。63名戰士拿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其中生長軍官數量佔到了戰區陸軍部隊的七分之一……

那些曾對南方夏天感到悶熱難耐的官兵,已經習慣了汗流浹背地奔跑前行。

樹還沒有生根,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南方盆地的霧氣起了又散,散了又起,轉眼間,就到了程加彬送妻女離隊的日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刷新,發生在該旅營區內外的“第二場遷徙”始終腳步不停——

乘坐高鐵,四級軍士長韓曉強的妻子帶著女兒又一次抵達新駐地。高鐵開通後,與丈夫相見變得便捷,妻子已經逐漸喜歡上這個新家,女兒更是吵嚷著這次要再吃幾頓羅漢筍。

“閨女能進市外國語學校了!”午飯過後,幹部王華接完一通電話,連忙與妻子分享喜訊。妻子剛剛隨軍到部隊不久,女兒入學的問題就解決了,令夫妻二人對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信心。

“整6斤,順,壞小子,給你媽疼壞了!”兒子出生了,張友新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廣而告之”。這個小軍娃的到來,既是小兩口愛情結出的碩果,也意味著這個小家庭在南方小城紮下了根。

走出家屬院,在該旅營區內,全新的訓練設施已經建設到位,野外訓練場和綜合戰術訓練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參加上級比武的多個集訓隊正在緊張備戰。

海拔4000多米的崑崙山腹地,旅裡一批官兵正駕駛著新型裝甲突擊車在高寒山地檢驗訓練成果,“一個月打了以前一年的彈藥量”。

對於這些投身強軍事業的新時代官兵來說,移防是個人和家庭面臨的一場“隨機導調”演練,也是通向勝戰之路上的一個必經節點。

將妻子和女兒送到小城的車站後,程加彬趕在操課的號聲響起之前匆匆回營。移防後,營區變了,軍號聲裡的召喚和力量在他心中絲毫未變。

妻子探親期間,看到他一次次在軍號聲響起時露出的緊張、興奮,不禁感慨:“還是那個樣兒,不管部隊搬到哪兒,這些東西早都在你心裡生了根!”

“生根!”看到營區裡那7棵綠意點點的杉樹,想起妻子的這番話,程加彬突然心生感觸:“樹還沒有生根呢,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蹟”,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彷彿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里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里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值得

“明年絕不留隊!”兩年前的那個夏天,移防到新的駐地後,已服役11年的劉健暗自定下了一個決心。

初來乍到,第一次武裝5公里越野訓練,劉健發現,自己還沒開跑,身上的迷彩服就已經溼透了;奔跑的過程中,上頓吃下的“重口味”飯菜,讓他感覺“胃裡像是熱辣辣的火鍋在沸騰”。

劉健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裡”。可是,過了不到一年,劉健當初的那個想法就動搖了。“適應就好了,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小情緒在作祟。”劉健反思道:如果一名軍人連駐紮的環境都適應不了,怎麼適應戰場啊!

移防給官兵帶來的挑戰並不只是適應環境那麼簡單。移防伴隨著轉隸,也伴隨著部隊的重組轉型。當曾經的摩托化步兵們融入“合成旅”這一全新的體制編制,一大批官兵都面臨換崗轉型。

對於四級軍士長趙明來說,一門牽引式高炮幾乎佔據了他全部的軍旅生涯。移防後,趙明手中的武器從高炮變成新型防空導彈,10多年的火炮操作經驗再無用武之地,“感覺像是被時代拋棄了”。

然而,沒有人願意就此放棄。

告別那輛老式的履帶坦克,汪利江的“坐騎”換成了新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主戰裝備從一代直接升級為三代半,而且當年接裝當年就要拉上演訓場,壓力太大了!”當兵的第19個年頭,汪利江彷彿又回到了新兵時的坦克訓練基地。

爬車底、翻資料、學理論、請專家……一年多後,10萬字的教材和簡易明瞭的“汪氏口訣”,開始在全旅推廣。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一切都值得。”汪利江很清楚,適應改變的過程遠比那條千里移防的路程更艱苦、更有挑戰性。

對年輕的幹部趙權來說,來到新單位之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被“編余”了。沒有崗位、沒有職務,趙權一度覺得前途迷惘,生活中“沒有一點色彩”。

或許正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和不甘,2017年底,參加集團軍“四會”教練員比武時,趙權拼盡全力,一舉奪冠。戰友們的讚許撲面而來,趙權內心產生了一種久違的自豪感:“感覺還是有價值的。”

趙權頓時感覺天地為之一寬。後來,他當上了火力連指導員,帶著這個全旅合編單位最多的連隊,很快實現了“合心、合力、合拍”。

“三年不鳴,久久為功。”該旅組建之初,面對戰備形勢任務轉變和部隊建設轉型,旅黨委定下決心:要努力讓每名官兵都在這場改革中完成全方位的轉變,從而激發出旅隊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

兩年來,把幾千名官兵從大西北帶到大西南的蒲毅,親眼見證了大家在“第二場遷徙”中的表現——

去年年終考核,這支移防僅一年多的部隊,取得了全集團軍總分第一的成績,幹部的考核成績尤為亮眼。63名戰士拿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其中生長軍官數量佔到了戰區陸軍部隊的七分之一……

那些曾對南方夏天感到悶熱難耐的官兵,已經習慣了汗流浹背地奔跑前行。

樹還沒有生根,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南方盆地的霧氣起了又散,散了又起,轉眼間,就到了程加彬送妻女離隊的日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刷新,發生在該旅營區內外的“第二場遷徙”始終腳步不停——

乘坐高鐵,四級軍士長韓曉強的妻子帶著女兒又一次抵達新駐地。高鐵開通後,與丈夫相見變得便捷,妻子已經逐漸喜歡上這個新家,女兒更是吵嚷著這次要再吃幾頓羅漢筍。

“閨女能進市外國語學校了!”午飯過後,幹部王華接完一通電話,連忙與妻子分享喜訊。妻子剛剛隨軍到部隊不久,女兒入學的問題就解決了,令夫妻二人對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信心。

“整6斤,順,壞小子,給你媽疼壞了!”兒子出生了,張友新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廣而告之”。這個小軍娃的到來,既是小兩口愛情結出的碩果,也意味著這個小家庭在南方小城紮下了根。

走出家屬院,在該旅營區內,全新的訓練設施已經建設到位,野外訓練場和綜合戰術訓練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參加上級比武的多個集訓隊正在緊張備戰。

海拔4000多米的崑崙山腹地,旅裡一批官兵正駕駛著新型裝甲突擊車在高寒山地檢驗訓練成果,“一個月打了以前一年的彈藥量”。

對於這些投身強軍事業的新時代官兵來說,移防是個人和家庭面臨的一場“隨機導調”演練,也是通向勝戰之路上的一個必經節點。

將妻子和女兒送到小城的車站後,程加彬趕在操課的號聲響起之前匆匆回營。移防後,營區變了,軍號聲裡的召喚和力量在他心中絲毫未變。

妻子探親期間,看到他一次次在軍號聲響起時露出的緊張、興奮,不禁感慨:“還是那個樣兒,不管部隊搬到哪兒,這些東西早都在你心裡生了根!”

“生根!”看到營區裡那7棵綠意點點的杉樹,想起妻子的這番話,程加彬突然心生感觸:“樹還沒有生根呢,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因為部隊移防,四級軍士長宋文春的妻子分娩時他不在身邊,女兒一歲多才第一次見到爸爸。今年端午節前夕,妻子又帶著女兒來新駐地探親,宋文春想借此機會好好補償妻子女兒。田浩龍攝

銳視點

消除“水土不服” 快速紮根拔節

■胡錄田 方 華

將一棵新樹苗栽進土壤裡,很簡單;但要讓樹苗紮根長成參天大樹,則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精心栽培。

兩年前開始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許多部隊都經歷了轉隸移防。部隊在新駐地駐紮下來,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官兵要在新的營盤紮下根來,則像移栽的樹木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

為了改革強軍事業,官兵們識大局、顧大體,堅決服從命令,犧牲奉獻無悔。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每名軍人駐地環境的變化,必然伴隨著社會關係、家庭狀態、個人心態的調整。

來到新的“第二故鄉”,氣候、飲食、方言可能都不適應;移防帶來兩地分居,很可能導致“後方”不穩;告別老部隊融入新集體,從頭開始可能心中有些畏難……這些問題,是官兵身上因人而異的具體煩惱,卻也是部隊邁步新徵程必須跨越的羈絆。只有真正幫助官兵們消除了“水土不服”,他們才能在新的集體、新的駐地快速紮根,部隊戰鬥力才能快速拔節。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對於移防部隊而言,這場戰役的“攻堅”階段不僅在遠程機動移防的路上,更在移防後凝聚人心士氣,形成戰鬥力的過程中。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首要之務便是凝神聚氣。在官兵心中,使命遠比“舒服”重要得多。只要聚焦練兵備戰主責主業,營造出“想幹事者能幹事,有作為者必有位”的良好氛圍,就能把官兵的思想擰成一股繩,就能凝聚起對新單位、新駐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必須注重解決現實困難。調整移防牽動了很多官兵的切身利益,特別是給其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顧之憂不解決好,就會對官兵產生“後拉力”。作為部隊領導要密切關注探親休假、家屬隨軍、子女入學等關係官兵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大力推進暖心工程,讓官兵輕裝前行,紮實推動部隊戰鬥力提升。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蹟”,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彷彿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里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里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值得

“明年絕不留隊!”兩年前的那個夏天,移防到新的駐地後,已服役11年的劉健暗自定下了一個決心。

初來乍到,第一次武裝5公里越野訓練,劉健發現,自己還沒開跑,身上的迷彩服就已經溼透了;奔跑的過程中,上頓吃下的“重口味”飯菜,讓他感覺“胃裡像是熱辣辣的火鍋在沸騰”。

劉健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裡”。可是,過了不到一年,劉健當初的那個想法就動搖了。“適應就好了,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小情緒在作祟。”劉健反思道:如果一名軍人連駐紮的環境都適應不了,怎麼適應戰場啊!

移防給官兵帶來的挑戰並不只是適應環境那麼簡單。移防伴隨著轉隸,也伴隨著部隊的重組轉型。當曾經的摩托化步兵們融入“合成旅”這一全新的體制編制,一大批官兵都面臨換崗轉型。

對於四級軍士長趙明來說,一門牽引式高炮幾乎佔據了他全部的軍旅生涯。移防後,趙明手中的武器從高炮變成新型防空導彈,10多年的火炮操作經驗再無用武之地,“感覺像是被時代拋棄了”。

然而,沒有人願意就此放棄。

告別那輛老式的履帶坦克,汪利江的“坐騎”換成了新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主戰裝備從一代直接升級為三代半,而且當年接裝當年就要拉上演訓場,壓力太大了!”當兵的第19個年頭,汪利江彷彿又回到了新兵時的坦克訓練基地。

爬車底、翻資料、學理論、請專家……一年多後,10萬字的教材和簡易明瞭的“汪氏口訣”,開始在全旅推廣。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一切都值得。”汪利江很清楚,適應改變的過程遠比那條千里移防的路程更艱苦、更有挑戰性。

對年輕的幹部趙權來說,來到新單位之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被“編余”了。沒有崗位、沒有職務,趙權一度覺得前途迷惘,生活中“沒有一點色彩”。

或許正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和不甘,2017年底,參加集團軍“四會”教練員比武時,趙權拼盡全力,一舉奪冠。戰友們的讚許撲面而來,趙權內心產生了一種久違的自豪感:“感覺還是有價值的。”

趙權頓時感覺天地為之一寬。後來,他當上了火力連指導員,帶著這個全旅合編單位最多的連隊,很快實現了“合心、合力、合拍”。

“三年不鳴,久久為功。”該旅組建之初,面對戰備形勢任務轉變和部隊建設轉型,旅黨委定下決心:要努力讓每名官兵都在這場改革中完成全方位的轉變,從而激發出旅隊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

兩年來,把幾千名官兵從大西北帶到大西南的蒲毅,親眼見證了大家在“第二場遷徙”中的表現——

去年年終考核,這支移防僅一年多的部隊,取得了全集團軍總分第一的成績,幹部的考核成績尤為亮眼。63名戰士拿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其中生長軍官數量佔到了戰區陸軍部隊的七分之一……

那些曾對南方夏天感到悶熱難耐的官兵,已經習慣了汗流浹背地奔跑前行。

樹還沒有生根,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南方盆地的霧氣起了又散,散了又起,轉眼間,就到了程加彬送妻女離隊的日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刷新,發生在該旅營區內外的“第二場遷徙”始終腳步不停——

乘坐高鐵,四級軍士長韓曉強的妻子帶著女兒又一次抵達新駐地。高鐵開通後,與丈夫相見變得便捷,妻子已經逐漸喜歡上這個新家,女兒更是吵嚷著這次要再吃幾頓羅漢筍。

“閨女能進市外國語學校了!”午飯過後,幹部王華接完一通電話,連忙與妻子分享喜訊。妻子剛剛隨軍到部隊不久,女兒入學的問題就解決了,令夫妻二人對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信心。

“整6斤,順,壞小子,給你媽疼壞了!”兒子出生了,張友新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廣而告之”。這個小軍娃的到來,既是小兩口愛情結出的碩果,也意味著這個小家庭在南方小城紮下了根。

走出家屬院,在該旅營區內,全新的訓練設施已經建設到位,野外訓練場和綜合戰術訓練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參加上級比武的多個集訓隊正在緊張備戰。

海拔4000多米的崑崙山腹地,旅裡一批官兵正駕駛著新型裝甲突擊車在高寒山地檢驗訓練成果,“一個月打了以前一年的彈藥量”。

對於這些投身強軍事業的新時代官兵來說,移防是個人和家庭面臨的一場“隨機導調”演練,也是通向勝戰之路上的一個必經節點。

將妻子和女兒送到小城的車站後,程加彬趕在操課的號聲響起之前匆匆回營。移防後,營區變了,軍號聲裡的召喚和力量在他心中絲毫未變。

妻子探親期間,看到他一次次在軍號聲響起時露出的緊張、興奮,不禁感慨:“還是那個樣兒,不管部隊搬到哪兒,這些東西早都在你心裡生了根!”

“生根!”看到營區裡那7棵綠意點點的杉樹,想起妻子的這番話,程加彬突然心生感觸:“樹還沒有生根呢,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因為部隊移防,四級軍士長宋文春的妻子分娩時他不在身邊,女兒一歲多才第一次見到爸爸。今年端午節前夕,妻子又帶著女兒來新駐地探親,宋文春想借此機會好好補償妻子女兒。田浩龍攝

銳視點

消除“水土不服” 快速紮根拔節

■胡錄田 方 華

將一棵新樹苗栽進土壤裡,很簡單;但要讓樹苗紮根長成參天大樹,則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精心栽培。

兩年前開始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許多部隊都經歷了轉隸移防。部隊在新駐地駐紮下來,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官兵要在新的營盤紮下根來,則像移栽的樹木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

為了改革強軍事業,官兵們識大局、顧大體,堅決服從命令,犧牲奉獻無悔。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每名軍人駐地環境的變化,必然伴隨著社會關係、家庭狀態、個人心態的調整。

來到新的“第二故鄉”,氣候、飲食、方言可能都不適應;移防帶來兩地分居,很可能導致“後方”不穩;告別老部隊融入新集體,從頭開始可能心中有些畏難……這些問題,是官兵身上因人而異的具體煩惱,卻也是部隊邁步新徵程必須跨越的羈絆。只有真正幫助官兵們消除了“水土不服”,他們才能在新的集體、新的駐地快速紮根,部隊戰鬥力才能快速拔節。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對於移防部隊而言,這場戰役的“攻堅”階段不僅在遠程機動移防的路上,更在移防後凝聚人心士氣,形成戰鬥力的過程中。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首要之務便是凝神聚氣。在官兵心中,使命遠比“舒服”重要得多。只要聚焦練兵備戰主責主業,營造出“想幹事者能幹事,有作為者必有位”的良好氛圍,就能把官兵的思想擰成一股繩,就能凝聚起對新單位、新駐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必須注重解決現實困難。調整移防牽動了很多官兵的切身利益,特別是給其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顧之憂不解決好,就會對官兵產生“後拉力”。作為部隊領導要密切關注探親休假、家屬隨軍、子女入學等關係官兵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大力推進暖心工程,讓官兵輕裝前行,紮實推動部隊戰鬥力提升。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本文刊於2019年8月27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版

"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軼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 波攝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紮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里,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里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揹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里。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佈,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傢俱“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佈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里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征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短信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佈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蹟”,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彷彿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里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里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資料圖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值得

“明年絕不留隊!”兩年前的那個夏天,移防到新的駐地後,已服役11年的劉健暗自定下了一個決心。

初來乍到,第一次武裝5公里越野訓練,劉健發現,自己還沒開跑,身上的迷彩服就已經溼透了;奔跑的過程中,上頓吃下的“重口味”飯菜,讓他感覺“胃裡像是熱辣辣的火鍋在沸騰”。

劉健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裡”。可是,過了不到一年,劉健當初的那個想法就動搖了。“適應就好了,其實一切都是自己的小情緒在作祟。”劉健反思道:如果一名軍人連駐紮的環境都適應不了,怎麼適應戰場啊!

移防給官兵帶來的挑戰並不只是適應環境那麼簡單。移防伴隨著轉隸,也伴隨著部隊的重組轉型。當曾經的摩托化步兵們融入“合成旅”這一全新的體制編制,一大批官兵都面臨換崗轉型。

對於四級軍士長趙明來說,一門牽引式高炮幾乎佔據了他全部的軍旅生涯。移防後,趙明手中的武器從高炮變成新型防空導彈,10多年的火炮操作經驗再無用武之地,“感覺像是被時代拋棄了”。

然而,沒有人願意就此放棄。

告別那輛老式的履帶坦克,汪利江的“坐騎”換成了新型輪式裝甲突擊車。“主戰裝備從一代直接升級為三代半,而且當年接裝當年就要拉上演訓場,壓力太大了!”當兵的第19個年頭,汪利江彷彿又回到了新兵時的坦克訓練基地。

爬車底、翻資料、學理論、請專家……一年多後,10萬字的教材和簡易明瞭的“汪氏口訣”,開始在全旅推廣。

“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一切都值得。”汪利江很清楚,適應改變的過程遠比那條千里移防的路程更艱苦、更有挑戰性。

對年輕的幹部趙權來說,來到新單位之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被“編余”了。沒有崗位、沒有職務,趙權一度覺得前途迷惘,生活中“沒有一點色彩”。

或許正是因為內心的焦慮和不甘,2017年底,參加集團軍“四會”教練員比武時,趙權拼盡全力,一舉奪冠。戰友們的讚許撲面而來,趙權內心產生了一種久違的自豪感:“感覺還是有價值的。”

趙權頓時感覺天地為之一寬。後來,他當上了火力連指導員,帶著這個全旅合編單位最多的連隊,很快實現了“合心、合力、合拍”。

“三年不鳴,久久為功。”該旅組建之初,面對戰備形勢任務轉變和部隊建設轉型,旅黨委定下決心:要努力讓每名官兵都在這場改革中完成全方位的轉變,從而激發出旅隊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

兩年來,把幾千名官兵從大西北帶到大西南的蒲毅,親眼見證了大家在“第二場遷徙”中的表現——

去年年終考核,這支移防僅一年多的部隊,取得了全集團軍總分第一的成績,幹部的考核成績尤為亮眼。63名戰士拿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其中生長軍官數量佔到了戰區陸軍部隊的七分之一……

那些曾對南方夏天感到悶熱難耐的官兵,已經習慣了汗流浹背地奔跑前行。

樹還沒有生根,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南方盆地的霧氣起了又散,散了又起,轉眼間,就到了程加彬送妻女離隊的日子。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刷新,發生在該旅營區內外的“第二場遷徙”始終腳步不停——

乘坐高鐵,四級軍士長韓曉強的妻子帶著女兒又一次抵達新駐地。高鐵開通後,與丈夫相見變得便捷,妻子已經逐漸喜歡上這個新家,女兒更是吵嚷著這次要再吃幾頓羅漢筍。

“閨女能進市外國語學校了!”午飯過後,幹部王華接完一通電話,連忙與妻子分享喜訊。妻子剛剛隨軍到部隊不久,女兒入學的問題就解決了,令夫妻二人對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信心。

“整6斤,順,壞小子,給你媽疼壞了!”兒子出生了,張友新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廣而告之”。這個小軍娃的到來,既是小兩口愛情結出的碩果,也意味著這個小家庭在南方小城紮下了根。

走出家屬院,在該旅營區內,全新的訓練設施已經建設到位,野外訓練場和綜合戰術訓練基地已經投入使用,參加上級比武的多個集訓隊正在緊張備戰。

海拔4000多米的崑崙山腹地,旅裡一批官兵正駕駛著新型裝甲突擊車在高寒山地檢驗訓練成果,“一個月打了以前一年的彈藥量”。

對於這些投身強軍事業的新時代官兵來說,移防是個人和家庭面臨的一場“隨機導調”演練,也是通向勝戰之路上的一個必經節點。

將妻子和女兒送到小城的車站後,程加彬趕在操課的號聲響起之前匆匆回營。移防後,營區變了,軍號聲裡的召喚和力量在他心中絲毫未變。

妻子探親期間,看到他一次次在軍號聲響起時露出的緊張、興奮,不禁感慨:“還是那個樣兒,不管部隊搬到哪兒,這些東西早都在你心裡生了根!”

“生根!”看到營區裡那7棵綠意點點的杉樹,想起妻子的這番話,程加彬突然心生感觸:“樹還沒有生根呢,我們已經紮下了根!”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因為部隊移防,四級軍士長宋文春的妻子分娩時他不在身邊,女兒一歲多才第一次見到爸爸。今年端午節前夕,妻子又帶著女兒來新駐地探親,宋文春想借此機會好好補償妻子女兒。田浩龍攝

銳視點

消除“水土不服” 快速紮根拔節

■胡錄田 方 華

將一棵新樹苗栽進土壤裡,很簡單;但要讓樹苗紮根長成參天大樹,則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精心栽培。

兩年前開始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許多部隊都經歷了轉隸移防。部隊在新駐地駐紮下來,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官兵要在新的營盤紮下根來,則像移栽的樹木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

為了改革強軍事業,官兵們識大局、顧大體,堅決服從命令,犧牲奉獻無悔。不過,我們也要看到,每名軍人駐地環境的變化,必然伴隨著社會關係、家庭狀態、個人心態的調整。

來到新的“第二故鄉”,氣候、飲食、方言可能都不適應;移防帶來兩地分居,很可能導致“後方”不穩;告別老部隊融入新集體,從頭開始可能心中有些畏難……這些問題,是官兵身上因人而異的具體煩惱,卻也是部隊邁步新徵程必須跨越的羈絆。只有真正幫助官兵們消除了“水土不服”,他們才能在新的集體、新的駐地快速紮根,部隊戰鬥力才能快速拔節。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對於移防部隊而言,這場戰役的“攻堅”階段不僅在遠程機動移防的路上,更在移防後凝聚人心士氣,形成戰鬥力的過程中。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首要之務便是凝神聚氣。在官兵心中,使命遠比“舒服”重要得多。只要聚焦練兵備戰主責主業,營造出“想幹事者能幹事,有作為者必有位”的良好氛圍,就能把官兵的思想擰成一股繩,就能凝聚起對新單位、新駐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讓官兵儘快紮根,必須注重解決現實困難。調整移防牽動了很多官兵的切身利益,特別是給其家庭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顧之憂不解決好,就會對官兵產生“後拉力”。作為部隊領導要密切關注探親休假、家屬隨軍、子女入學等關係官兵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大力推進暖心工程,讓官兵輕裝前行,紮實推動部隊戰鬥力提升。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本文刊於2019年8月27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版

部隊移防近兩年,第二場“遷徙”還在路上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發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