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動畫 幼兒園 讀書 心理學 萌芽研究所BUD 2019-06-11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幼兒園和早教班,上完課給孩子獎勵“小紅花”的現象很常見? 我家孩子現在上的籃球興趣班便是如此。每次課後老師都會發一個積分卡,表現得特別好能得到5分,但如果遲到或者上課沒跟上進度的話,老師就會給4分。

哪怕我什麼也不說,拿過幾次4分後孩子很快也明白了這個規律,也會偷偷告訴我,“媽媽,我不想得4分,所以下次不能遲到了。”

也許你也會好奇到底給小孩子“貼小紅花”可不可取?這裡我們得先看看為什麼會有貼紙獎勵。貼紙圖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趨利避害是生物的基礎本能,就好像胡蘿蔔加大棒一樣,做好了就給胡蘿蔔,搞砸了就打屁股,支持獎勵制度的人都相信獎勵可以讓孩子的行為變得更好。

最早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是通過實驗室的觀察來研究這個原理的,比如經典的巴浦洛夫的狗”。一開始只要每次搖鈴都拿出狗骨頭,小狗就會流口水;之後只搖鈴不給骨頭,小狗也會流口水。

由此得出的原理是,如果事先給小狗一個強化物,讓它得到“甜頭”,即便之後不再給這個強化物,小狗仍然會期待這個結果。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巴浦洛夫實驗示意圖

但對於整個獎勵制度來說,貼紙、小紅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整個獎勵制度裡能充當“強化物”的物品還有很多。比如:

  • 基本需求類:水、食物、安全、溫暖;
  • 活動獎勵類:玩遊戲、看動畫片、去遊樂園;
  • 精神獎勵類:微笑、表揚、擁抱和關注;
  • 物質獎勵類:小紅花、貼紙、錢、玩具。

我們要如何看待玲琅滿目的獎勵制度?用獎勵方式激勵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否真實可取?這便是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的話題。

01

獎勵制度容易出問題

如果單獨看獎勵制度,它的原理是明確的。越強化好行為,其出現次數便會越多。不管是貼紙還是答應孩子玩遊戲、看動畫片,或者給孩子微笑和表揚,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愉悅,並且清楚父母的期待是什麼。但這並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有效,也不能完全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這裡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 獎勵太多,超出孩子的期待

當我們給出的獎品可選擇性很多,比如今天是“收拾好玩具獎勵你看一集動畫片”,明天是“堅持一個星期早點上床睡覺,就送你一個新玩具”,後天又成了“聽話我就會大力擁抱你”,過多的獎勵會讓孩子產生主觀對比,當下一次他告訴你:“我做好的話,不要看一集動畫片,我要一個新玩具。”他們便開始愛上“討價還價”。

2. 效果很難長期維繫,它會逐漸消退

獎勵一開始或許還可以吸引孩子配合,但到了後面也容易產生拉鋸戰。比如不給看電視,就磨磨蹭蹭不願意吃飯;不給貼紙,就不願意上早教班。這些都是很多執行獎勵制度父母心中的困擾,一旦孩子習慣了某種獎勵方式,下一次我們只能給更多,因為如果沒有疊加,激勵作用就很容易打折。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3. 太依賴獎勵制度,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在研究中指出,“當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同時存在的時候,外部的激勵不僅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動力,還會明顯地削弱它。”

如果孩子發現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為了獲取某種外部獎勵時,學習動力也很容易受影響。這樣下次學習的時候,孩子就不是想著自己要怎樣學好,反而是周圍的人會提供了怎樣的獎勵來讓自己做好。

4. 因獎勵而變得功利,對孩子有條件關注

當孩子只有物質獎勵的時候,容易讓孩子變得功利,甚至一些家長因為獎勵制度也變成有條件地關注。舉個例子,飽受詬病的小紅花獎勵制度,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小紅花本身是錯的,而是老師把小紅花貼在牆上比,或者成人時刻關注著小紅花的數量,“你為什麼小紅花沒有別的孩子多呢?”“你看你表現得不好,所以才沒有小紅花”,這些都會加劇了獎勵制度的失衡。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02

我用過的貼紙獎勵制度

瞭解了上面這四點後,會不會覺得獎勵制度一無是處呢?但實際上也不盡然。在一些特定的行為引導過程中,獎勵制度還是比較常見有效的,我也用過獎勵制度來幫助調整孩子的行為。

以最讓大家擔心的貼紙、小紅花獎勵為例,我也曾跟孩子們做過一個貼紙打卡計劃,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更好地愛護眼睛。當時我是發現3歲的Eric和4歲的Joshua,有段時間看書不注意用眼姿勢,躲在灰暗的角落裡看書,或者躺著、趴著看書等等,這些都是我想要迫切改變的行為。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所以我就做了一個30天貼紙日曆表,跟孩子們發起“30天保護眼睛”的倡議: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張自己專屬的日曆表,並且匹配30個小貼紙。在接下來的30天裡,他們要每天注意周邊環境,給自己的眼睛朋友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來進行閱讀或者其他活動。如果一整天下來,他們都沒有收到我的“用眼提示”,那麼晚上睡覺前,就可以在自己的貼紙日曆貼上一個小貼紙。攢夠30個小貼紙後,就可以帶著“眼睛朋友”,去戶外盡情玩一次,比如參觀科學館,或者去動物園踏青等。

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效果是明顯見效的。孩子們起床後看到這個貼紙日曆,看到自己畫上去的小眼睛圖,很快明確了自己今天需要做的任務,一旦孩子明確了自己要做什麼,剩下的事情其實反而不需要操心。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後來,我觀察到孩子慢慢出現自發保護用眼姿勢的行為。比如他們某一天起來後忘記看日曆表,但在實際學習和遊戲中,能夠互相提醒要注意用眼的距離。再到後來哪怕忘記了睡前貼貼紙,仍然會積極接受我的溫馨提示,時刻互相提醒對方要保護眼睛朋友。

所以在第二個週末,我們就結束了這個打卡計劃,兌現了獎品,並且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畢業禮:

這個計劃提前結束,是因為你們溫柔地呵護好了眼睛小朋友,它非常得開心。希望這10天來跟眼睛小朋友相處的經歷和感受,能夠一直持續在你們的心裡。以後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看什麼東西,記得保護好眼睛小朋友,因為它是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

在用眼習慣這件事情上,坦白說孩子雖然有時候還會忘記姿勢,但是基本上他們不排斥提醒,而且大部分時候,他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先看看光線、環境,以及自己的位置是否合適的,他們開始明白,“自己很有力量,因為他們能夠照顧好眼睛小朋友。”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03

恰當的獎勵制度是怎樣的?

這是我使用貼紙表來調整孩子用眼習慣的過程,回想來看,它之所以發揮了獎勵制度的作用,實際上是因為下面這幾點,這也是我們在制定和思考任何獎勵制度的前提

1)獎勵制度的基礎是孩子內心也接受的事情

當時為了鋪墊這個活動,我跟孩子做了很多眼睛的科普,讓孩子明白眼睛之於一個人有多重要,它是我們的“好朋友”,從出生開始就跟我們一起成長。

讓孩子真心喜歡上目標這點很重要,如果孩子不是真心喜歡眼睛小朋友,保護它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痛苦並且強迫的。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排斥某一個活動或者內容,獎勵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特定的獎勵制度更適合針對某個想改變的短期行為

比如孩子暫時性的用眼姿勢問題,是可以通過顯著、簡單的行為來調整,並且讓孩子養成習慣。跟短期行為相比,孩子需要長期堅持的行為並不合適,比如學習、吃飯、睡覺,它容易削弱孩子在長期學習、自主吃飯和養成良好睡覺習慣上的內在動力。

像學習來說,它最好的激勵和強化的方法,一定不是依賴外部激勵。如果我們選擇了用外部激勵來推動孩子學習的話,給孩子內在動力造成的傷害絕對弊大於利。這些都是我們在操作中需要提前意識到的分寸。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3)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

提前確定規則和獎品的過程很重要,讓孩子認同整個過程和計劃,並且能夠自主參與,也知道自己努力方向。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讓孩子來選。是去遊樂園,還是換一些之前沒吃過的冰淇淋,亦或者答應孩子一個小心願?這些都可以開放地談,讓孩子對於結果和目標清晰可見。

4)為整個調整計劃設定時限

不是孩子每做好一次,就給一個獎品作為獎勵,這樣子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削弱孩子內在動力的形式。我們需要明確告訴孩子我們的整個計劃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們手頭上有多少貼紙,我們需要攢夠多少貼紙才能兌換獎品,這些都是比較循序漸進的安排。

5)獎勵也不能太難實現,或者超出合理期待

父母提出的要求容易太高,比如對一個3、4歲的孩子提出100天打卡的計劃,這些都是比較難實現的。如果獎勵太難實現,那獎勵同樣也沒有意義,因為孩子會挫敗,或者很快可能就忘記了這個制度。所以比較合適的獎勵是能夠在一週、半個月,最長一個月內完成。

父母也不要過高承諾獎品,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心願容易不切實際,比如孩子想要一個iPad或者出國旅行,這些都不合適用做承諾。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6)獎勵制度一定要有妥善的退出機制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行為改善,那麼及早結束這個制度,舉行一個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讓孩子記住這個活動的意義,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過程的美好。

記得一定要關注孩子過程中好的行為鼓勵,讓孩子明白這個活動父母更重視的是過程、細節,並非表面上的結果。當孩子對整個體驗和參與過程感覺良好的時候,這個積極的感受也會延續下去,讓孩子能夠更加註意到自己在過程中的行為改變。


我很堅持的一點是,當使用獎勵制度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讓孩子每一次都跟我們想要的結果一樣。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可以通過一些策略,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最終讓這些好的習慣成為自己自然想去做的事情。

這個是我們使用制度的基礎,有這個視角我們才能明白,哪怕是物質獎勵,它也只是一個制度,是雙刃劍,有好也有壞,關鍵還是看我們怎麼用。

我始終覺得,我們既要保持開放,同時也要保持質疑的心態。對於任何教養工具,唯有清晰、宏觀地瞭解箇中的分寸,我們才能夠真正在實操中做到不偏不倚。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但無論用哪種方法,我們都需要時刻關注過程中的細節,因為孩子才是我們最直接的反饋者,如果一個方法不合適,孩子一定會告訴我們,而這個反饋,遠比我們看過的任何的書籍、聽過的任何的話,都要重要。

當孩子明白父母並不是只看重結果,過程中的努力和付出也有意義的時候,孩子便能夠更有力量地往前走!

資源包分享:

如果在引導孩子的行為過程中也需要用到行為貼紙的話,不妨參考這一份16頁的貼紙日曆資料包。大傢俬信回覆關鍵詞“日曆表”就可以下載。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 一共有3種主題樣式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大部分人用錯了方法

記住任何獎勵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催生孩子的內在,它是我們養育的一種方法,但不是我們教養的唯一方法。當我們觀察到孩子一步步形成好習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給這個短期計劃“喊停”了。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