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不完美媽媽 餅乾 奶油 牛奶 睡眠 梳打餅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06-25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長江後浪推前浪,孩子的成長有多迅速?在你還沒發覺的時候,他們已經悄悄學會坑爹了······在近年的新聞節目中,熊孩子坑家長的報道層出不窮,一次次刷新你的認知。“熊孩子打遊戲花光老人養老錢”“女兒為打賞主播充值兩萬”,做出這些事情的全都是十歲左右的孩子······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做錯了事情是可以改正沒錯,但問題在於,充遊戲花掉外婆三萬多的十歲外孫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糟蹋掉了外婆的養老錢。面對記者的採訪他也是一副理直氣壯不耐煩的樣子,表示雖然被騙了錢,但遊戲還是要玩的。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而損失了三萬多的外婆,雖然在記者前面哭得泣不成聲,但是面對外孫表示實在不知道怎麼管教,畢竟又不能打罵·····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在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一個疑問:難道就因為他們是孩子,所以做的一切錯事都可以被原諒嗎?進一步從育兒的角度討論,難道我們教育子女的時候只能採用打和罵的方式,如果孩子太小,打不得罵不得,那麼面對他們的教育問題就只能束手無策了嗎?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養不教,父之過”,我們常說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長。孩子由於心智正在發育、正在嘗試適應社會生活,很容易會呈現出“不懂事”的特徵,但是往往是同樣不懂事的家長一味嬌慣袒護,任由他們為所欲為而不加以管教,才縱容出了熊孩子們。

10後這代孩子們目前仍以獨生子女居多,8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模式使得“熊孩子”問題層出不窮。而開放二胎後,多個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心血。怎麼樣才能治好自家的“熊孩子”?《傾聽》給出了答案——只要父母學會傾聽,就沒有熊孩子。

傾聽:專門時間

孩子的大腦是獨特的、令人驚歎的。但要讓正在發育中的大腦很好地運轉,孩子需要感受到與你的情感聯結,正如他需要食物、睡眠、衛生和安全的地方棲身一樣。

當孩子感覺與你親近時,他的大腦神經通路就能保持暢通,使他能夠感知、記憶和思考。正如身體發育需要食物一樣,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父母懷著關心和支持的態度來回應他。每一次積極的互動都有助於孩子在這一天——以及未來的幾十年——做到最好。感覺到你的支持,孩子就能夠認知、合作以及與他人很好地相處。一句話,感覺到與他人的親密聯結有助於孩子生髮智慧並運用他已有的聰明才智。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專門時間——第一種傾聽方式——將幫助你們保持強有力的情感聯結。在專門時間裡,只要你留出一點時間(三分鐘到一個小時)孩子就會告訴你接近他的妙方。你決定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花些時間和他建立聯結,然後由孩子決定你該怎樣做。專門時間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日常的安排。

與日常生活不同,在專門時間裡由孩子主持一切。你當然會設定一些條件。例如,把專門時間設定為15分鐘,可以在室內或室外,但不能開車,而且不能花錢。其餘的由孩子決定,你會看到他在主導這件事情上很有創意。你的注意力要像舞臺上的追光燈一樣跟隨他,你會發現每次是什麼讓他感到快樂。如果哪天你沒有太多耐心,你可以把專門時間設置得短一些;如果哪天你心情不錯,在時間上你就可以大方一點兒。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專門時間總是有一個開始和結束。孩子期盼著它的開始,許多父母則期盼著它的結束。對這段有限的時間做出承諾會讓你更寬容地對待孩子選擇的他所感興趣的事情。例如,孩子喜歡嚼蘇打餅乾,然後把嘴裡的餅乾屑吹得像漫天飛舞的雪花。雖然你是個挑剔的人,你也能儘量露出被逗笑的樣子,讚賞他的創意。你很明智,只答應了他10分鐘,所以你還能勉強自己帶著欣賞的眼光看著餅乾屑灑在地板上。你自我鼓勵道:“是的,他喜歡混亂,但至少他有創造力!況且區區10分鐘,還可以應付。”

你可以把與孩子相處的大部分時間比作孩子需要喝的營養牛奶,而專門時間則好比奶油,它給你們的關係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特質——情感上的安全,但如果全都是奶油,對你們來說就會太膩了!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使用專門時間,父母能獲得什麼?你很快就會發現。它可以幫助孩子釋放各種恐懼;幫助孩子與長期分離的父親重新變得親密起來;幫助孩子從創傷中癒合;幫助孩子適應弟弟或妹妹的出生;為好鬥的孩子提供發洩的出口;消除孩子對去醫院看醫生的恐懼。這是一個非常靈活的傾聽方式,你可以使用它化解幾乎所有讓你頭疼、惱火的(孩子的)問題行為。

傾聽:寓於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安全之地,孩子可以在其中做各種嘗試,表達自我,探索世界。無論是什麼遊戲,孩子的行為都是自發的,把握自己的角色,也沒有一定要達到某個目標的壓力。遊戲本身就是獎勵,會帶給孩子深深的滿足感。遊戲不是“智力問答”或“知識競猜”,但它卻能成就孩子的智力、判斷力、體能、合作能力和性格。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所有遊戲都能滋養我們的孩子,但遊戲中傾聽具有一種特殊的效力。它能增強孩子的信心,加強孩子與你和其他人的聯結,幫助孩子從備受挫折的經歷中恢復,從而能夠面對曾經讓他害怕的處境。孩子在享受樂趣的同時,還能收穫如此多的好處!

遊戲中傾聽的兩個標誌是孩子的歡笑聲和主宰一切的感覺。不論何時只要孩子充滿歡笑,對事物興趣盎然,他就是在汲取需要的養分。在安全的與他人有聯結的遊戲裡,每陣歡笑都能讓他釋放緊張情緒,每陣歡笑都讓他更能擺脫恐懼和焦慮。隨著你想方設法讓他保持歡笑,他會變得更勇敢、更富於創造性、更勇於嘗試。孩子喜歡遊戲中傾聽!當你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遊戲力”,你會發現這對你來說也是一個發揮創造性的機會。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要讓孩子改變對某個事物的恐懼或時時鬧彆扭的狀態,對父母來說的確是很棘手的事情。如果孩子沒有任何改變,我們就會很沮喪。不論我們是以獎勵相誘,或是諄諄教導,或是以不愉快的後果作為警告,最終的結果是給我們帶來壞心情,對孩子也一樣。然後問題會再次出現,因為潛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情緒一直在。

遊戲中傾聽給了你一個上乘的策略:你可以發起遊戲幫助孩子釋放緊張情緒。你不要——當然也無法——強迫他,因為強制和遊戲是對立的。但你可以嘗試混搭著幽默、情感和一點兒想象力,看看有什麼效果。只要能引發笑聲,你就會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到氣氛輕鬆了許多,因為笑聲會把我們聯結在一起。遊戲中傾聽對你也有療愈作用,就像對孩子有療愈作用一樣。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孩子大笑之後,會感到十分安全以及被愛包圍著。這時候,他常常會找個理由翻出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他通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變得心煩意亂、傷心或沮喪。例如,他偏要穿那件洗了還沒晾乾的毛衣,或者想要一支帶有他喜歡的那種橡皮的鉛筆,而恰好家裡沒有那種讓他滿意的鉛筆。他已準備好宣洩那些埋藏已久的已經毫無用處的卻難以排解的情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是在要求你實施干預。不要試圖去安撫或說理,孩子需要有個機會大發脾氣或大哭一場。這是考驗父母的時刻——孩子竟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事情發這麼大火!但這種爆發是件好事,能使他甩掉沉重的負擔。得到你的傾聽之後,他會感到放鬆,精神煥發,比以前更願意親近你。

傾聽:合理進行干預

孩子們需要規矩!規矩能保障他們的安全,並引領他們發展互相尊重的關係、有益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不”有時是我們對孩子說的最善意的字,而且經常是一個絕對必要的字。一個恰當的“不”就可以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免去你的諸多麻煩和操心。要明確的是,本書推薦的養育子女的方式不是放任或溺愛的養育方式。然而,它確實是一種相當好的養育方式。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有時候,你給孩子設置了一個規矩卻根本無效。你注意到這一點的時候往往是孩子的行為使你陷入困境的時候。他的行為偏離了正常軌跡。你想好好待他,可你溫和的勸導於事無補。所以你發出警告,但他無法思考,所以他沒有改變。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孩子覺得受到了攻擊,而你感到很憤怒。你動手打他,朝他喊叫,或把他關在房間裡,你和他互不搭理,直到你們都能冷靜下來。看來處理這類情況應該有個更好的辦法!

的確有。在你們的情緒達到沸點之前,有一個辦法可以既對孩子加以約束,又給予他需要的愛。如果你對孩子說完“不”後緊接著傾聽他,孩子的判斷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改進。你可以和他一起處理一直困擾著他的受傷的感覺。實施干預來約束孩子的非理性行為會啟動把那些置他於激憤之中的情緒釋放出來的過程。而且,從那種受傷害的感覺中解脫出來之後,孩子之後的行為也不會輕易偏離方向。最令父母們驚喜的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對孩子實施干預後,孩子變得更願意親近他們了!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把干預和傾聽搭配起來使用不是沒緣由的。這並不意味著要直接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照樣會討厭你的干預。但是因為你傾聽了他的感受,他對你的敵意會消失。因為你的傾聽,孩子會重新調整對事情的判斷。他會意識到,雖然你說了“不”,但你還是在乎他的,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孩子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愛、尊重和公正。我們給予的審慎的干預以及隨後的傾聽,剛好是他們所需要的。但這種干預的方法需要時間,特別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兒童的情緒記憶裡通常充斥著那些找不到出口的情緒。為了和孩子一起處理那些堆積的情緒,你可能不得不推遲處理一些待辦事項。但你此時把時間花在傾聽和干預上有助於減少未來的麻煩。孩子會更親近你,更少受傷害,覺得更安心。

不打針不吃藥,一本書幫你治好“熊孩子”

《傾聽:五種簡單的方法助你應對日常育兒挑戰》

作 者:帕蒂·惠芙樂 塔莎·肖爾 著

使用傾聽的方法,

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

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 版權信息 -

編輯:何暢

觀點資料來自

《傾聽》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