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自殺率這麼高,不是太叛逆,是家長沒做到這六點

不完美媽媽 文章 英國 糖果媽媽 2019-05-20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起青春期的“問題少男、少女”,家長要吐槽的實在太多了。

學習不刻苦,好像幹任何事情都比學習有意思,面對人生重要轉折點的中高考,家長比學生都著急,都用功,孩子卻好像無動於衷,怎麼說也不聽。

小小年紀談戀愛,還花樣百出,振振有詞,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多說兩句就回復父母“現在沒談戀愛的學生都是缺乏魅力的老土”,駁得家長啞口無言。

還有一些網癮少年,天天沉迷在互聯網上,打遊戲、充錢、打賞主播,可謂揮金如土。

家有男孩子的,父母最擔心他走上歪路,怕結交上不良的朋友染上吸菸、酗酒、甚至吸毒的惡習,走上不歸路;家有女娃的則對孩子的人生安全尤為擔心,得時刻緊盯著。

此外,青少年自殺、犯罪的數據近年來更是觸目驚心,來看兩組數據:有資料顯示,在我國自殺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20世紀的後10年,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為46%,近幾年所佔比例在增大,年增加率超過5%。

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較叛逆的,很多父母出於對這個理念的理解,覺得對於在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就不必管理得太嚴格了,但最後發現孩子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父母“許自由”,小心給娃“誤終身”。

另一部分嚴格管理孩子的家長本以為已將自家娃“歸攏”的很明白了,結果還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父母太束縛孩子了嗎?怎麼看,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家長也覺得非常棘手。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自殺率這麼高,不是太叛逆,是家長沒做到這六點


實際上,針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沒有管對,到底該怎樣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呢?

青春期: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青春發育期是指青少年11到16歲的這一時間段,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於身體和心靈的發育階段。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複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根據英國愛丁堡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大腦發育成熟需要大約25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已經年滿20歲了,身體發育良好,但是大腦的發育也就“八九分熟”而已,很多矛盾和衝突就是由此而引發的。

青春期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孩子們顯然已經長大了,開始注重“我”的存在價值,會呈現出許多異於以往的表現。比如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貌和打扮,喜愛彰顯個性,自尊心強烈,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提升,以此來找到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

這種自我意識的飛躍帶給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感和存在感,成長讓人非常驚喜,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濃烈的自我意識在起作用,孩子們也常常陷入各種困惑中。如性成熟的加速和不適應,對外圍環境的探索和惶恐,最終會以外部反饋的形式“投射”一部分回到內心,達成自我意識的加固和進化,再次飛躍。

與此同時,如果家長沒能理解孩子的這種變化,主觀地以自己的經歷來捆綁教育孩子,或者恰恰相反,毫無原則和底線地“放手”給孩子自由,就容易造成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甚至矛盾衝突,出現“越管越叛逆”的現象。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自殺率這麼高,不是太叛逆,是家長沒做到這六點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和青春期的孩子對話,需要摒棄以往“對待幼兒”的方式,以包辦及命令的態度要求孩子去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是應以“與大人般”對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和親密度。

這個時期的娃介於幼兒和大人之間,屬於過渡階段,自我意識二次飛躍,獨立性和自立自強的要求很強,這就需要大人改變溝通的模式了。

1、 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識,有了自己獨立的邏輯思維,他們渴望自主探索,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許多父母怕孩子能力不夠,擔心孩子做的不夠好,總是試圖代替孩子做計劃或直接代辦,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放手讓孩子去做,哪怕做錯也能獲得難得的經驗,家長從這個時期開始,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了。

2、 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波動厲害,經常會為一件小事苦惱,也會在成長中遇到很多難題。這些在家中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是孩子心中的一道坎兒,一根刺,不吐不快。

孩子或快樂,或悲傷,或氣憤,家長這個時候最忌說些風涼話,如“你這哭就是白哭”、“就為了這麼大點兒事嗎”、“沒事,看開一點兒吧”。這些話其實是在告訴孩子,家長並不接納他的情緒感受,孩子感到不被理解,自然很不開心,親子間也會產生隔閡。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自殺率這麼高,不是太叛逆,是家長沒做到這六點

3、不強迫孩子接受“正確答案”

不少家長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以自身的經驗侃侃而談,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走完這一生,在工作、學業乃至於婚姻上指手畫腳,其實大可不必。

父母眼中的“正確答案”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在變化的條件下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孩子已經長大,習慣於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和探索這個世界,他們會重新評價一些事物的價值,包括父母的建議。所以如果不涉及原則問題,家長還是少說話多支持吧。

4、自覺保護孩子的隱私

青春期的孩子懵懂而敏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追求自我的空間感,家長一定要注意。有的家長根本不在意孩子是否在洗澡,直接就闖進去拿東西,孩子抗議無效。其實即使是同性別的親子關係,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

還有的家長私自拆開孩子的往來信件看,每次都是家長看完了再丟給孩子,這也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也有交往和傾訴的要求,而這個時期他的傾訴對象往往是同伴,家長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握好尺度。

5、鼓勵孩子自主建立“朋友圈”

上初中的小楊有次去鄉下同學家住,同去的有好幾個夥伴,晚上睡覺前媽媽打來電話,詢問借住同學的個人衛生情況,這讓小楊感到非常尷尬。他認為自己已經是大孩子了,媽媽的管教有些多餘了,既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的朋友,很傷人。

家長要鼓勵孩子自主建立“朋友圈”,能在一起玩耍的孩子肯定有相互吸引的地方,父母要多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交往行為,不要動不動就有“被迫害妄想症”,對孩子的朋友品頭論足,那樣傷害最深的還是自家娃。

6、將孩子逐漸剝離自己的社交圈

與上一條相輔相成的是,如果家長已經意識到孩子是個大人了,起碼是個大孩子的時候,就不要再像個小跟班一樣對他呼來喝去了。還像從前那樣自己幹什麼都把孩子拴在身邊,帶著他去參加同學聚會、集體遊玩等,既剝奪了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他內心也並不願意。

因為那是父母的意願,而非孩子的意願。不想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產生逆反情緒,家長就要學會盡早剝離,給孩子自主交友的空間和機會,而不是被動地和父母捆綁在一起。

最後,當孩子進入中學之後,家長要試著從“照顧者”的身份轉變為“引導者”,這才是青春期家長和孩子的良性互動。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