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大學 聰明孩子養成記 多特兒童專注力 2019-04-26

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受到干擾的話,專注力就會被破壞,再想建立就非常難。

美國心理學家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請一些孩子及其父母參與試驗,首次發現:陪伴者的行為,與孩子專注力的持久性之間存在一定關係。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不約而同的是,近期熱播的《育兒大師》節目中,幾位育兒界的大咖在談到「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因素」時,也普遍認為家長的陪伴和養育方式,更大程度決定孩子的專注力品質。

結合這些影響因素,我們總結了陪伴過程中,最傷孩子專注力的5件事。

1、忽視能力的培養,經常數落孩子。

專注力與自信心息息相關。

如果孩子能建立自信心,就能更好的處理事情,形成專注力。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在心理學上,自信是孩子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更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經常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不懂得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也不重視培養孩子的能力,最喜歡把自己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

“你怎麼這麼笨,鄰居家孩子比你強多了!”“你學習怎麼這麼差?”“你為什麼一點都不努力?”……

這一句句數落,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如別人家孩子好。

2、不懂得鼓勵孩子,只一味的表揚。

多加鼓勵有助於提升專注力。

特別是在孩子無法持續做好一項任務的時候,多加包容可以幫助孩子從碎片中重拾專注的習慣。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常常會把「表揚」「鼓勵」混為一談,比如總是誇孩子“聰明”,卻沒有肯定過孩子的“努力”。

斯坦福大學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指出: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

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3、監督孩子寫作業,讓孩子有壓迫感。

父母的行為模式,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兒童教育專家陽子老師直接舉例:「在課堂上表現不好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有家長陪寫作業。」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因為,家長的監督輔導容易對孩子的注意力形成干擾,反而讓孩子產生壓迫感。

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社會學家曾經蒐集了美國部分中小學近30年的數據,他們想看一看,家長對孩子作業的監督輔導究竟有沒有用。

結果他們的發現,不管對於什麼年齡、什麼種族、什麼成績的孩子來說,大多數家長的監督輔導並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4、以陪伴之名,搶佔孩子的私人空間。

現代家庭養孩子最常見的一個場面就是,一個孩子身後跟著一家人,每個人都指手畫腳,孩子的行為經常被幹涉。

育兒專家黃瑽寧醫生在節目中,就特別鼓勵家長適當放手,給孩子獨自學習的空間。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髮展認知和學習的過程,有一個自己主導的空間,能夠最大程度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活動中,其實我們首先應該做個觀察者,而不是上來就做一名引導者或示範者。

當孩子是自己遊戲的導演和主角時,他們就會玩的更加專注,而非玩那些我們認為更有趣或者更有用的遊戲,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5、為了偷懶,讓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別以為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

也不要以為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

育兒大咖們強烈呼籲,孩子在兩歲之前,千萬要避免讓他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原因是,電子產品經常帶來的是「被動注意」,而學習行為要求的是「主動注意」。

如果過早過多接觸電子產品,孩子就會處於被動注意吸引下,會逐漸喪失了真正的專注學習能力。

另外,年齡越小的孩子,自控力尤其不足,一旦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極其容易上癮。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幫助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時間的最好方式,就是與他一對一地相處。

所以,即使是陪伴孩子,也需要專注力。

陪伴過程中的愛、溫暖和體貼等正面的情緒,能被孩子感知到和學習到。

而同樣,錯誤的陪伴方式和低質量的陪伴,也會影響著孩子的認知以及專注力。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5種陪伴行為,最傷孩子專注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