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0~3歲的關係模式 ——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決定了我們的依戀模式。每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由某種特定的父母養育方式引起。

1.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成人後,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喜歡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在別人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得尖酸刻薄。

這類人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比如,在孩子想睡覺的時候,迫使他們保持清醒。到了青春期以後,她們對孩子的反應也通常是嚴厲的、冷漠的、苛責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他們很容易和別人陷入愛河,一旦談戀愛了,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同居。而如果缺乏親密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尤其失戀以後,更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纏人型依戀者的母親由於從小過度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導致他們對人過度依賴。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是前兩種模式的合體,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變幻莫測的,別人通常猜測不到他們在想什麼。

童年時,他們往往遭受了父母嚴重的虐待和忽視,一方面他們想跟父母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是最幸福的一類人了。他們很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情感,既享受獨處的時光,又喜歡跟別人相處。如果一對安全型依戀者結合,那就更完美不過了,他們關係往往比其他夫妻更加和諧,即便有了衝突也能很快化解。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都有一個優秀的母親,他們的母親積極又敏感,總是儘可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0~3歲的關係模式 ——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決定了我們的依戀模式。每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由某種特定的父母養育方式引起。

1.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成人後,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喜歡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在別人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得尖酸刻薄。

這類人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比如,在孩子想睡覺的時候,迫使他們保持清醒。到了青春期以後,她們對孩子的反應也通常是嚴厲的、冷漠的、苛責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他們很容易和別人陷入愛河,一旦談戀愛了,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同居。而如果缺乏親密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尤其失戀以後,更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纏人型依戀者的母親由於從小過度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導致他們對人過度依賴。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是前兩種模式的合體,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變幻莫測的,別人通常猜測不到他們在想什麼。

童年時,他們往往遭受了父母嚴重的虐待和忽視,一方面他們想跟父母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是最幸福的一類人了。他們很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情感,既享受獨處的時光,又喜歡跟別人相處。如果一對安全型依戀者結合,那就更完美不過了,他們關係往往比其他夫妻更加和諧,即便有了衝突也能很快化解。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都有一個優秀的母親,他們的母親積極又敏感,總是儘可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3~6歲的良心 ——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父母的撫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良心類型:如果父母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那孩子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父母嚴厲管束孩子,孩子就可能具有懲罰性良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縱容,孩子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1.善良的良心

善良良心的人,能夠進行自我獎勵,工作上積極主動,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會到處惹事生非。

這類人,通常有一對權威性父母,他們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他們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表揚。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會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錯在了哪裡,以後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2.懲罰性良心

懲罰性良心的人,待人待己都比較苛刻,他們具有處女座傾向,過分注重清潔和整齊。相比其他人,他們更可能反對婚前性行為,覺得這有悖於傳統道德。

這類人,往往都有一對懲罰性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讓孩子害怕自己會成為一個壞人。

受父母影響,B夫人一向滴酒不沾,有一天當丈夫遞給她一杯酒時,她突然覺得:為什麼不來一杯呢?拒絕喝酒的是她父母,而不是她自己呀!

3.脆弱的良心

脆弱良心的人,生活上比較混亂,更樂於隨機濫交,喜歡從事短暫自制力和自發性的職業,比如搖滾、體育運動等。 具有脆弱良心的人,大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對孩子的懲罰很隨意,遇到不順心的事時總愛拿孩子撒氣——吼叫、羞辱、打罵他們。受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偏執,讓自己的本能佔上風,做出犯罪、酗酒、吸毒等惡劣行為。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0~3歲的關係模式 ——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決定了我們的依戀模式。每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由某種特定的父母養育方式引起。

1.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成人後,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喜歡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在別人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得尖酸刻薄。

這類人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比如,在孩子想睡覺的時候,迫使他們保持清醒。到了青春期以後,她們對孩子的反應也通常是嚴厲的、冷漠的、苛責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他們很容易和別人陷入愛河,一旦談戀愛了,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同居。而如果缺乏親密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尤其失戀以後,更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纏人型依戀者的母親由於從小過度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導致他們對人過度依賴。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是前兩種模式的合體,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變幻莫測的,別人通常猜測不到他們在想什麼。

童年時,他們往往遭受了父母嚴重的虐待和忽視,一方面他們想跟父母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是最幸福的一類人了。他們很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情感,既享受獨處的時光,又喜歡跟別人相處。如果一對安全型依戀者結合,那就更完美不過了,他們關係往往比其他夫妻更加和諧,即便有了衝突也能很快化解。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都有一個優秀的母親,他們的母親積極又敏感,總是儘可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3~6歲的良心 ——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父母的撫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良心類型:如果父母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那孩子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父母嚴厲管束孩子,孩子就可能具有懲罰性良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縱容,孩子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1.善良的良心

善良良心的人,能夠進行自我獎勵,工作上積極主動,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會到處惹事生非。

這類人,通常有一對權威性父母,他們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他們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表揚。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會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錯在了哪裡,以後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2.懲罰性良心

懲罰性良心的人,待人待己都比較苛刻,他們具有處女座傾向,過分注重清潔和整齊。相比其他人,他們更可能反對婚前性行為,覺得這有悖於傳統道德。

這類人,往往都有一對懲罰性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讓孩子害怕自己會成為一個壞人。

受父母影響,B夫人一向滴酒不沾,有一天當丈夫遞給她一杯酒時,她突然覺得:為什麼不來一杯呢?拒絕喝酒的是她父母,而不是她自己呀!

3.脆弱的良心

脆弱良心的人,生活上比較混亂,更樂於隨機濫交,喜歡從事短暫自制力和自發性的職業,比如搖滾、體育運動等。 具有脆弱良心的人,大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對孩子的懲罰很隨意,遇到不順心的事時總愛拿孩子撒氣——吼叫、羞辱、打罵他們。受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偏執,讓自己的本能佔上風,做出犯罪、酗酒、吸毒等惡劣行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四、內省——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但它們的確這麼做了。 ——菲利普·拉金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相信他們也已經盡了最大能力去照顧我們。所以,重點是認識到自己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不是去責怪他們。

作者詹姆斯認為:若要改變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關鍵不是壓抑現實,而是內省。我們能夠描繪自己,分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瞭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評估自己的動機。認識到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述。

1.對親近的人進行內省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不清楚的一些問題,不妨去跟親近的人交流一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你總是向朋友抱怨愛人對你態度冷淡,朋友一針見血地給你指出:你的愛人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對方知道你依賴他,離不開他。

通過與別人的交流,領悟關於自己的真相。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能與自己的行為或信念有關,你就會更願意去質疑自己的行為或信念。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不幸中其實有一種自毀模式,事情不是非要這樣進行的,你可以進行選擇,採取行動,使你的生活發生預期的改變。

不過,現實生活中,能真心給你指出問題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都怕得罪人,不願亂講實話,害怕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或者你害怕向別人敞開心扉後,他們卻不能理解你,還會把你的祕密透露給他人。如果實在有顧慮,你還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2.對心理諮詢師進行內省

雖然朋友和家人都能給我們一些建議。但他們也都是普通人,或多或少會帶有個人情緒和偏見。所以,專業的事最好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去諮詢心理治療師,他們將能給你提供更客觀實用的觀點,從而充分激發你的內省。

人們不是簡單的生物,只有精神分析會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都不是在玩一副完整的紙牌,離舉辦一個野餐還差幾個三明治。我們傾向於擁有複雜的感情,這使我們非常矛盾,而精神分析是能對此作出解釋的唯一理論。

作者的母親曾經是個精神病患者。幾次試圖自殺,但在接受了幾次精神分析治療以後,不僅恢復了健康,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精神分析師。可見,專業的心理治療,能夠從我們的童年經歷中探索我們的感受,理解我們的思想,讓我們以某種方式與別人討論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

3.通過藝術活動進行內省

閒暇時,很多人喜歡看電影、追綜藝節目或者是看書。其實,這些娛樂方式也能激發我們的內省。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

如果你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建議你讀讀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如果你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看看《肖申克的救贖》;如果你想學習如何愛孩子,也可以買《原生家庭生存之南》這本書好好讀一讀。

除了欣賞,你還可以自己進行創作。通過寫作、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內心壓抑的情感和焦慮釋放出去,從而獲得極大的安慰和更大的覺知。

女演員魯比•懷克絲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但她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將抑鬱昇華,通過表演喜劇的方式,博得了觀眾的笑聲,提高了自我價值感。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0~3歲的關係模式 ——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決定了我們的依戀模式。每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由某種特定的父母養育方式引起。

1.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成人後,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喜歡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在別人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得尖酸刻薄。

這類人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比如,在孩子想睡覺的時候,迫使他們保持清醒。到了青春期以後,她們對孩子的反應也通常是嚴厲的、冷漠的、苛責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他們很容易和別人陷入愛河,一旦談戀愛了,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同居。而如果缺乏親密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尤其失戀以後,更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纏人型依戀者的母親由於從小過度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導致他們對人過度依賴。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是前兩種模式的合體,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變幻莫測的,別人通常猜測不到他們在想什麼。

童年時,他們往往遭受了父母嚴重的虐待和忽視,一方面他們想跟父母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是最幸福的一類人了。他們很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情感,既享受獨處的時光,又喜歡跟別人相處。如果一對安全型依戀者結合,那就更完美不過了,他們關係往往比其他夫妻更加和諧,即便有了衝突也能很快化解。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都有一個優秀的母親,他們的母親積極又敏感,總是儘可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3~6歲的良心 ——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父母的撫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良心類型:如果父母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那孩子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父母嚴厲管束孩子,孩子就可能具有懲罰性良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縱容,孩子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1.善良的良心

善良良心的人,能夠進行自我獎勵,工作上積極主動,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會到處惹事生非。

這類人,通常有一對權威性父母,他們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他們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表揚。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會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錯在了哪裡,以後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2.懲罰性良心

懲罰性良心的人,待人待己都比較苛刻,他們具有處女座傾向,過分注重清潔和整齊。相比其他人,他們更可能反對婚前性行為,覺得這有悖於傳統道德。

這類人,往往都有一對懲罰性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讓孩子害怕自己會成為一個壞人。

受父母影響,B夫人一向滴酒不沾,有一天當丈夫遞給她一杯酒時,她突然覺得:為什麼不來一杯呢?拒絕喝酒的是她父母,而不是她自己呀!

3.脆弱的良心

脆弱良心的人,生活上比較混亂,更樂於隨機濫交,喜歡從事短暫自制力和自發性的職業,比如搖滾、體育運動等。 具有脆弱良心的人,大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對孩子的懲罰很隨意,遇到不順心的事時總愛拿孩子撒氣——吼叫、羞辱、打罵他們。受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偏執,讓自己的本能佔上風,做出犯罪、酗酒、吸毒等惡劣行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四、內省——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但它們的確這麼做了。 ——菲利普·拉金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相信他們也已經盡了最大能力去照顧我們。所以,重點是認識到自己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不是去責怪他們。

作者詹姆斯認為:若要改變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關鍵不是壓抑現實,而是內省。我們能夠描繪自己,分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瞭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評估自己的動機。認識到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述。

1.對親近的人進行內省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不清楚的一些問題,不妨去跟親近的人交流一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你總是向朋友抱怨愛人對你態度冷淡,朋友一針見血地給你指出:你的愛人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對方知道你依賴他,離不開他。

通過與別人的交流,領悟關於自己的真相。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能與自己的行為或信念有關,你就會更願意去質疑自己的行為或信念。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不幸中其實有一種自毀模式,事情不是非要這樣進行的,你可以進行選擇,採取行動,使你的生活發生預期的改變。

不過,現實生活中,能真心給你指出問題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都怕得罪人,不願亂講實話,害怕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或者你害怕向別人敞開心扉後,他們卻不能理解你,還會把你的祕密透露給他人。如果實在有顧慮,你還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2.對心理諮詢師進行內省

雖然朋友和家人都能給我們一些建議。但他們也都是普通人,或多或少會帶有個人情緒和偏見。所以,專業的事最好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去諮詢心理治療師,他們將能給你提供更客觀實用的觀點,從而充分激發你的內省。

人們不是簡單的生物,只有精神分析會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都不是在玩一副完整的紙牌,離舉辦一個野餐還差幾個三明治。我們傾向於擁有複雜的感情,這使我們非常矛盾,而精神分析是能對此作出解釋的唯一理論。

作者的母親曾經是個精神病患者。幾次試圖自殺,但在接受了幾次精神分析治療以後,不僅恢復了健康,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精神分析師。可見,專業的心理治療,能夠從我們的童年經歷中探索我們的感受,理解我們的思想,讓我們以某種方式與別人討論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

3.通過藝術活動進行內省

閒暇時,很多人喜歡看電影、追綜藝節目或者是看書。其實,這些娛樂方式也能激發我們的內省。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

如果你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建議你讀讀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如果你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看看《肖申克的救贖》;如果你想學習如何愛孩子,也可以買《原生家庭生存之南》這本書好好讀一讀。

除了欣賞,你還可以自己進行創作。通過寫作、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內心壓抑的情感和焦慮釋放出去,從而獲得極大的安慰和更大的覺知。

女演員魯比•懷克絲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但她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將抑鬱昇華,通過表演喜劇的方式,博得了觀眾的笑聲,提高了自我價值感。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有句話特別引人深思: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0~6歲這個階段的經歷影響的。很多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或許很難改變那些傷痛。但至少,我們還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去給他們營造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邁克爾·傑克遜。稍微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邁克爾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為了滿足父親成名的私慾,邁克爾從5歲開始就陷入到了沒完沒了的訓練中。稍有懈怠,就會遭到父親的抽打和虐待。

小時候去錄音室的路上,邁克爾每次都會路過一個遊樂場,看到裡面的孩子們在無憂無慮的玩,他也想去,可父親不讓。後來每當他再路過那個遊樂園時,都會忍不住偷偷地哭泣 。由於童年的缺失,長大後的邁克爾很愛跟小孩子們玩,也會做一些比較幼稚的舉動,比如像猴子一樣爬樹。

父親從來沒有對邁克爾說過“你做的好,爸爸為你驕傲”這類的話。而永遠只會說:“你這還不夠好,那也不夠好 。”父親的否定,也讓邁克爾一直很自卑,即便後來成為了最年輕有為的歌手,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種失落感。

除了否定,父親還會嘲諷邁克爾的長相:你看看你那大鼻子,真難看,真不知道你長的像誰!邁克爾曾坦言,父親的這番話,曾讓他恨不得去死。成年以後,因為對容貌的不自信,他又多次進行了整容。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指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如何應對自己的朋友、選擇愛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能力和興趣等幾乎一切心理狀態,仍在通過我們每時每刻的經歷,不斷地反映著我們的童年經歷。

本書深入剖析了邁克爾傑克遜、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長軌跡。同時,也為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健康的模式以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透過這本書,你將瞭解到 :童年經歷是如何讓一個人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的。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具體來說,本書分為三個重點內容:

0~6 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0~3 歲的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3~6 歲的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一、0~6個月的自體感——父母共情撫育的重要性

精神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的共情對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就像食物對嬰兒的身體健康那樣重要。如果母親不考慮嬰兒的需求,完全按自己的時間表給嬰兒餵奶或強制入睡,她就劫持了嬰兒體驗自身需求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嬰兒就會形成弱的自體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

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缺乏共情的母親會通過每天無數次的細微互動,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其導致的結果就是,嬰兒逐漸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人格障礙者。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小時候,他的母親總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好,並時常對他進行體罰,因此艾倫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待見的孩子。 為了取悅母親,他變得異常努力。可後來即便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他卻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自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家庭長大,艾倫潛在的人格障礙變成了現實——他非常恐懼與人接觸,在電梯裡不敢和陌生人對視,當別人跟他進行肢體接觸時,他會下意識地往後退縮。除此之外,他還有點杞人憂天,比如害怕乘坐交通工具,食物被人下毒,家裡進了小偷等等。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0~3歲的關係模式 ——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受到的早期撫育,決定了我們的依戀模式。每一種類型的依戀模式,都由某種特定的父母養育方式引起。

1.迴避型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者成人後,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喜歡自給自足,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由於預期自己會被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拒絕別人。在別人面前,他們往往表現得尖酸刻薄。

這類人的母親,通常是控制性和侵擾性的。比如,在孩子想睡覺的時候,迫使他們保持清醒。到了青春期以後,她們對孩子的反應也通常是嚴厲的、冷漠的、苛責的。

2.纏人型依戀模式

纏人型依戀者喜歡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他們很容易和別人陷入愛河,一旦談戀愛了,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對方同居。而如果缺乏親密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尤其失戀以後,更會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纏人型依戀者的母親由於從小過度保護孩子,限制他們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導致他們對人過度依賴。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混亂型依戀者是前兩種模式的合體,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變幻莫測的,別人通常猜測不到他們在想什麼。

童年時,他們往往遭受了父母嚴重的虐待和忽視,一方面他們想跟父母親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父母的冷落。

4.安全型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者是最幸福的一類人了。他們很容易與其他人建立情感,既享受獨處的時光,又喜歡跟別人相處。如果一對安全型依戀者結合,那就更完美不過了,他們關係往往比其他夫妻更加和諧,即便有了衝突也能很快化解。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都有一個優秀的母親,他們的母親積極又敏感,總是儘可能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她們會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3~6歲的良心 ——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

父母的撫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良心類型:如果父母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那孩子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父母嚴厲管束孩子,孩子就可能具有懲罰性良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縱容,孩子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1.善良的良心

善良良心的人,能夠進行自我獎勵,工作上積極主動,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不會到處惹事生非。

這類人,通常有一對權威性父母,他們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他們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同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表揚。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會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錯在了哪裡,以後該怎麼做才對,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2.懲罰性良心

懲罰性良心的人,待人待己都比較苛刻,他們具有處女座傾向,過分注重清潔和整齊。相比其他人,他們更可能反對婚前性行為,覺得這有悖於傳統道德。

這類人,往往都有一對懲罰性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讓孩子害怕自己會成為一個壞人。

受父母影響,B夫人一向滴酒不沾,有一天當丈夫遞給她一杯酒時,她突然覺得:為什麼不來一杯呢?拒絕喝酒的是她父母,而不是她自己呀!

3.脆弱的良心

脆弱良心的人,生活上比較混亂,更樂於隨機濫交,喜歡從事短暫自制力和自發性的職業,比如搖滾、體育運動等。 具有脆弱良心的人,大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父母在行為舉止上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對孩子的懲罰很隨意,遇到不順心的事時總愛拿孩子撒氣——吼叫、羞辱、打罵他們。受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偏執,讓自己的本能佔上風,做出犯罪、酗酒、吸毒等惡劣行為。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四、內省——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他們毀了你,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但它們的確這麼做了。 ——菲利普·拉金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相信他們也已經盡了最大能力去照顧我們。所以,重點是認識到自己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而不是去責怪他們。

作者詹姆斯認為:若要改變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關鍵不是壓抑現實,而是內省。我們能夠描繪自己,分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瞭解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評估自己的動機。認識到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述。

1.對親近的人進行內省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不清楚的一些問題,不妨去跟親近的人交流一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你總是向朋友抱怨愛人對你態度冷淡,朋友一針見血地給你指出:你的愛人之所以這樣對你,是因為對方知道你依賴他,離不開他。

通過與別人的交流,領悟關於自己的真相。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能與自己的行為或信念有關,你就會更願意去質疑自己的行為或信念。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不幸中其實有一種自毀模式,事情不是非要這樣進行的,你可以進行選擇,採取行動,使你的生活發生預期的改變。

不過,現實生活中,能真心給你指出問題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都怕得罪人,不願亂講實話,害怕破壞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或者你害怕向別人敞開心扉後,他們卻不能理解你,還會把你的祕密透露給他人。如果實在有顧慮,你還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2.對心理諮詢師進行內省

雖然朋友和家人都能給我們一些建議。但他們也都是普通人,或多或少會帶有個人情緒和偏見。所以,專業的事最好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去諮詢心理治療師,他們將能給你提供更客觀實用的觀點,從而充分激發你的內省。

人們不是簡單的生物,只有精神分析會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都不是在玩一副完整的紙牌,離舉辦一個野餐還差幾個三明治。我們傾向於擁有複雜的感情,這使我們非常矛盾,而精神分析是能對此作出解釋的唯一理論。

作者的母親曾經是個精神病患者。幾次試圖自殺,但在接受了幾次精神分析治療以後,不僅恢復了健康,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精神分析師。可見,專業的心理治療,能夠從我們的童年經歷中探索我們的感受,理解我們的思想,讓我們以某種方式與別人討論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從而改變自己。

3.通過藝術活動進行內省

閒暇時,很多人喜歡看電影、追綜藝節目或者是看書。其實,這些娛樂方式也能激發我們的內省。藝術是增強我們對現實理解的一種方式——獲得內省的一條捷徑。

如果你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建議你讀讀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如果你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看看《肖申克的救贖》;如果你想學習如何愛孩子,也可以買《原生家庭生存之南》這本書好好讀一讀。

除了欣賞,你還可以自己進行創作。通過寫作、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內心壓抑的情感和焦慮釋放出去,從而獲得極大的安慰和更大的覺知。

女演員魯比•懷克絲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但她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將抑鬱昇華,通過表演喜劇的方式,博得了觀眾的笑聲,提高了自我價值感。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有句話特別引人深思: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己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0~6歲這個階段的經歷影響的。很多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或許很難改變那些傷痛。但至少,我們還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去給他們營造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0~6歲這個階段,將會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