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中充滿小確幸

生活裡充滿了各種好素材:

我總會用玻璃杯泡花茶,因為能看見花在水中舒展的美。每次泡花茶,我都會興奮地邀請孩子一起品嚐。孩子們會因為喝到這麼一杯花茶而覺得開心。

如果遇到毛毛細雨,我常會對孩子們說:“下雨了呢,還好雨不大。我們沒有帶傘,正好可以感受一下小雨絲飄撒在臉上的感覺呢!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什麼?····”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中充滿小確幸

生活裡充滿了各種好素材:

我總會用玻璃杯泡花茶,因為能看見花在水中舒展的美。每次泡花茶,我都會興奮地邀請孩子一起品嚐。孩子們會因為喝到這麼一杯花茶而覺得開心。

如果遇到毛毛細雨,我常會對孩子們說:“下雨了呢,還好雨不大。我們沒有帶傘,正好可以感受一下小雨絲飄撒在臉上的感覺呢!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什麼?····”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讓孩子快樂的事情太多了

孩子們總是能從那些快樂的體驗中,提煉出生活的美,從此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3.詩和遠方,就藏在家門口

有的人認為,只有去遠方,才能找到旅遊的感覺。而感覺,說白了就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心如果總是充滿了惆悵,哪怕他去到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不能充分體驗那種美。如果一個人,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常能從熟悉的事物裡發現新東西。所以,去那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那裡的心情。

在經典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小林宗作校長組織孩子們,在學校禮堂進行了一次露營活動。這次露營非常簡單,也就是在禮堂搭起帳篷,然後大家一起聊天,睡覺。但是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生中難以忘記的開心記憶,是非常寶貴的經歷。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中充滿小確幸

生活裡充滿了各種好素材:

我總會用玻璃杯泡花茶,因為能看見花在水中舒展的美。每次泡花茶,我都會興奮地邀請孩子一起品嚐。孩子們會因為喝到這麼一杯花茶而覺得開心。

如果遇到毛毛細雨,我常會對孩子們說:“下雨了呢,還好雨不大。我們沒有帶傘,正好可以感受一下小雨絲飄撒在臉上的感覺呢!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什麼?····”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讓孩子快樂的事情太多了

孩子們總是能從那些快樂的體驗中,提煉出生活的美,從此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3.詩和遠方,就藏在家門口

有的人認為,只有去遠方,才能找到旅遊的感覺。而感覺,說白了就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心如果總是充滿了惆悵,哪怕他去到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不能充分體驗那種美。如果一個人,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常能從熟悉的事物裡發現新東西。所以,去那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那裡的心情。

在經典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小林宗作校長組織孩子們,在學校禮堂進行了一次露營活動。這次露營非常簡單,也就是在禮堂搭起帳篷,然後大家一起聊天,睡覺。但是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生中難以忘記的開心記憶,是非常寶貴的經歷。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比起地點,心情更重要

關於那一段經歷,書中是這麼形容的:“那天晚上,天上繁星閃耀,月光如水,溫柔地包裹著禮堂,那光輝彷彿永遠在閃耀。”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們製造出這樣的美好的經歷,等他們長大以後,也許會忘記發生的事情,但是那種美好的體驗,卻會融入到他們的血液中,鼓舞著他們走出一個個的人生低谷。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中充滿小確幸

生活裡充滿了各種好素材:

我總會用玻璃杯泡花茶,因為能看見花在水中舒展的美。每次泡花茶,我都會興奮地邀請孩子一起品嚐。孩子們會因為喝到這麼一杯花茶而覺得開心。

如果遇到毛毛細雨,我常會對孩子們說:“下雨了呢,還好雨不大。我們沒有帶傘,正好可以感受一下小雨絲飄撒在臉上的感覺呢!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什麼?····”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讓孩子快樂的事情太多了

孩子們總是能從那些快樂的體驗中,提煉出生活的美,從此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3.詩和遠方,就藏在家門口

有的人認為,只有去遠方,才能找到旅遊的感覺。而感覺,說白了就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心如果總是充滿了惆悵,哪怕他去到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不能充分體驗那種美。如果一個人,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常能從熟悉的事物裡發現新東西。所以,去那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那裡的心情。

在經典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小林宗作校長組織孩子們,在學校禮堂進行了一次露營活動。這次露營非常簡單,也就是在禮堂搭起帳篷,然後大家一起聊天,睡覺。但是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生中難以忘記的開心記憶,是非常寶貴的經歷。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比起地點,心情更重要

關於那一段經歷,書中是這麼形容的:“那天晚上,天上繁星閃耀,月光如水,溫柔地包裹著禮堂,那光輝彷彿永遠在閃耀。”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們製造出這樣的美好的經歷,等他們長大以後,也許會忘記發生的事情,但是那種美好的體驗,卻會融入到他們的血液中,鼓舞著他們走出一個個的人生低谷。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童年那盞燭光一直溫暖了我的人生

記得我小的時候,每逢家裡停電,爺爺總會點起一根蠟燭,在燭光裡給我們講《水滸傳》。裡面的故事我已經忘記了,但是爺爺在講故事時,眼睛裡閃耀著的光,跟朦朧的燭光融合在一起,給我埋下了一顆溫暖的種子。

每當我遇到難過的事情,我就會想象自己依然坐在那溫暖的燭光下,身旁,依然有爺爺的陪伴。那種安心的感覺,陪伴我走過了無數孤獨的時刻。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心底,有一盞燈,是永遠不會熄滅的。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摘自網絡

有一天下班回家,老公突然感慨說:“好像現在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開心了。”當時舔著雪糕的我只是笑笑回答:“幸運的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小事情,能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例如我手上的這支雪糕。”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一根冰棍也能成為開心的理由

我有許多嗜好,有些看上去很傻,可正是這些很傻的儀式感,卻讓我覺得世界很美好。

例如,做家務的時候,我喜歡開著音樂,喝著媽媽釀的甜米酒。所以,家務事幾乎沒有讓我厭煩過。

例如,家裡沒菜只能吃蛋炒飯的時候,我只要用那個小貓圖案的盤子盛飯,配上一小碟泡菜,這頓飯就能吃得很滿足,孩子們也一樣。

又例如,在宜家花4.5元買的那個灰色的陶瓷杯子,總是能讓我在喝水時倍感愉快……

其實我每月也沒有多少零花錢,但是我肯定會預留一部分,作為我的“小確幸基金”。這裡的錢,是專門用來哄自己開心的。一個人看一場電影,獨自享用一頓豐盛的下午茶,都能很快讓我振作起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平淡的柴米油鹽生活,也充滿了趣味。生活就擺在那裡,你不過也得過。但是,我可以選擇給它加點喜愛的色彩,讓它更符合我的期待。我不能改變生活本身,但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位有幸福感的母親,能把幸福感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傳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生活中有90%是我們能掌控的。

著名的NLP情緒管理大師李中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一書中說:“很多來訪者的困擾來自要改變其他的人事物,其實他們真正的需要是改變自己對世界人事物的看法,正是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為其產生了無力感和困擾情緒。”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信念的力量

書中還說,在孩童階段我們需要父母的引導,使我們認識、掌握和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當這個過程充分完成之後,我們接過照顧自己的責任,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味道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裡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好事,也不可能永遠只發生壞事。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擁有找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讓美好的感覺慢慢沖淡那些不好的體驗。

正如李中瑩先生提出的方法:找出人事物中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充分利用這些好處讓自己得到提升。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生活讓人感到幸福

生活的儀式感,讓我們從感官上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這樣那樣的小確幸,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對人事物的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這種快樂的體驗,能大大提升對愛和美的感受力,使人熱愛生活。

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當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熱愛生活

一個能從平淡生活中發現樂趣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美好的事物來到他的生命中。而美好的體驗,會更容易養成樂觀的性格。一個樂觀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裡隱藏的希望。當一個樂觀的人找到希望,就會更加積極面對生活,更加容易想出積極的應對方案,做事的成功率也會提升。而成功的經驗,又會反哺樂觀的性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生活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更幸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儀式感,有尋找小確幸的能力呢?

1.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這本書裡面,有一隻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它。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小王子和狐狸

小王子:究竟什麼叫馴養?

狐狸:那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忘記的過程。它的意思是“建立一種彼此之間的關聯”。

小王子:建立關聯?

狐狸:是的。你對我來說,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小男孩裡,其中的一個。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因為我對你來說,也只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相似的狐狸中的一個。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互相依賴了。對我來說,你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是會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給孩子搭建一座儀式感的小橋樑,通過這座橋樑,讓孩子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像狐狸與小王子建立關聯那樣,讓孩子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發生關係,他們就能對美好產生知覺。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那些美好的事物,能讓孩子建立起”身份的認同感“,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切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探索世界的孩子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明這兩者的關係吧。

我從小生活在廣東的一個十八線的小鎮農村裡,不過我家不務農,而是做點小生意。我的爺爺非常有生活情趣。他會彈吉他,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家過年的對聯,全是爺爺寫的。

除此之外,爺爺還特別喜歡在樓頂種菜種花——哦,對了,我們家的4層的樓房,是全鎮第一幢高樓,而且完全由爺爺獨立設計。

跟小鎮上的人們老是一邊褲腳高低的隨意不同,爺爺穿著打扮很講究。即使在今天看來,那種打扮也充滿了經典的美感。

每次吃飯,爺爺都要喝2兩自釀的藥酒,酒杯旁,一定是放著一把湯勺。每次夾的菜,都會放在湯勺裡。每抿一口酒,就吃上一小口菜。爺爺的一舉一動,都散發出儒雅的氣息。而這些,就是爺爺的儀式感。

爺爺的一舉一動,跟周圍的其他的老人,是那麼的不同。我就從來沒有見過身邊哪個老人,是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的。我問爺爺,爺爺微笑著說:”人的穿著,要符合那個人的身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精緻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什麼是身份?當時我不懂,卻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像爺爺那樣,對生活很講究的人。

現在我知道了,爺爺所說的身份,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自己要成為的人。人生裡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是由這個信念引出的。

我從小就喜歡花。當時農村裡遍地都是野花,夏季,河岸兩邊甚至開滿了野玫瑰。幼小的我我總會在路邊採些野花回家,用塑料瓶子插上,擺放在家裡。

直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讓家裡有花草的習慣。我在開心的時候給自己買花,會覺得更開心,不開心的時候給自己送花,也會很快變得開心起來。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與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讓自己跟喜歡的事物待在一起就,會產生幸福感。我認為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2.引導孩子尋找和創造生活的小確幸

狐狸:你看見那片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的,所以麥子對我來說毫無意義,麥田也不會讓我聯想起什麼。·······而你的頭髮是金色的,他會讓我想到你。而我,則會慢慢愛上那微風拂過麥田時發出的美妙聲音。

孩子打開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他眼裡,就會看到一個奇妙的讓人驚喜的世界。孩子們走路總是邊走邊好奇地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們能看見大人們看不見的東西。

著名的詩歌《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說的是一個大人被上帝指派任務,要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因為蝸牛走得慢,大人特別焦急。但是後來慢下來之後,就會發現熟悉世界裡“陌生”的景象。其實這個大人,看見的就是孩子們平時就會看見的奇妙世界: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慢下來看見的美好

······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而一位有儀式感的媽媽,與其說是“引導”孩子尋找生活的小確幸,還不如說是把自己還原到孩童的那個頻率,但是又加入自己的生活歷練,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美好。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中充滿小確幸

生活裡充滿了各種好素材:

我總會用玻璃杯泡花茶,因為能看見花在水中舒展的美。每次泡花茶,我都會興奮地邀請孩子一起品嚐。孩子們會因為喝到這麼一杯花茶而覺得開心。

如果遇到毛毛細雨,我常會對孩子們說:“下雨了呢,還好雨不大。我們沒有帶傘,正好可以感受一下小雨絲飄撒在臉上的感覺呢!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什麼?····”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讓孩子快樂的事情太多了

孩子們總是能從那些快樂的體驗中,提煉出生活的美,從此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3.詩和遠方,就藏在家門口

有的人認為,只有去遠方,才能找到旅遊的感覺。而感覺,說白了就是一種心態。一個人的心如果總是充滿了惆悵,哪怕他去到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也不能充分體驗那種美。如果一個人,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常能從熟悉的事物裡發現新東西。所以,去那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那裡的心情。

在經典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小林宗作校長組織孩子們,在學校禮堂進行了一次露營活動。這次露營非常簡單,也就是在禮堂搭起帳篷,然後大家一起聊天,睡覺。但是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一生中難以忘記的開心記憶,是非常寶貴的經歷。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比起地點,心情更重要

關於那一段經歷,書中是這麼形容的:“那天晚上,天上繁星閃耀,月光如水,溫柔地包裹著禮堂,那光輝彷彿永遠在閃耀。”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們製造出這樣的美好的經歷,等他們長大以後,也許會忘記發生的事情,但是那種美好的體驗,卻會融入到他們的血液中,鼓舞著他們走出一個個的人生低谷。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童年那盞燭光一直溫暖了我的人生

記得我小的時候,每逢家裡停電,爺爺總會點起一根蠟燭,在燭光裡給我們講《水滸傳》。裡面的故事我已經忘記了,但是爺爺在講故事時,眼睛裡閃耀著的光,跟朦朧的燭光融合在一起,給我埋下了一顆溫暖的種子。

每當我遇到難過的事情,我就會想象自己依然坐在那溫暖的燭光下,身旁,依然有爺爺的陪伴。那種安心的感覺,陪伴我走過了無數孤獨的時刻。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心底,有一盞燈,是永遠不會熄滅的。

拯救生活的小確幸:有儀式感的媽媽更容易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家門口就能體驗的詩和遠方

嘗試一下,在週末的午後,帶孩子一起,在家附近找個視野好的位置,和孩子一起並排坐在草地上,邊吃雪糕,邊欣賞天空的落霞。

嘗試一下,把家裡的蒙古包式的蚊帳搬到廳裡來,在裡面鋪上一床蓆子,關上燈,和孩子一起體驗在家裡”露營“的新奇。

嘗試一下,和孩子種些他們喜歡的植物,然後一起呵護這些小生命的成長。

再嘗試一下,和孩子分喝一杯平時不太允許他喝的冰鎮可樂,看著冰塊在可樂裡打轉,然後把冰塊撈起來一把放進嘴裡的刺激·······

這些都是讓孩子們的詩和遠方。


參考文獻: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作者:李中瑩

《小王子》 作者:聖-埃克蘇佩裡

《窗邊的小豆豆》 作者:黑柳徹子

我是二胎寶媽,一個希望自己變得更有趣的媽媽。關注@逗比寶媽的自我修養,和我在育兒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