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的各個展映單元展映裡,有一些看上去並不耀眼的新片,可如果把他們放在一起欣賞,就能發現策展者的良苦用心,例如這兩部影片,美國的《速成家庭》和法國的《孤兒》就是這麼一對。巧合的是,這倆片都是去年底剛在本國上映,主題都是關注“收養孤兒”的特殊家庭組合的形成。

孤兒問題

《速成家庭》

發達國家大都已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收養法規和程序,如何保護孤兒、給這些弱勢群體足夠的生存和生活環境,提供一個光明的未來,這不僅是收養家庭,也是福利機構需要全面考慮的問題。《速成家庭》裡是一對年輕夫妻收養了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而《孤兒》則是一名單身女性要收養剛出生的嬰兒,前者被美國人處理成了略顯聒噪的輕喜劇,後者則體現了法國人對待社會問題的嚴肅態度,但倆片都有一個最值得肯定的態度——除了愛,還需要完善的制度,才能最有效的保護未成年人,在善心發過後,理性和溫情才能讓家庭更牢固。

如今,《悲慘世界》或《霧都孤兒》裡面那種街頭小乞丐和陰森的孤兒院已經不存在了,沒有父母的孩子會被國家福利機構代管,給他們尋找合格的監護人,全程跟蹤其成長過程,就連稱呼,也不再是古老的Orphelin,而成了Pupille。

孤兒問題

《孤兒》

在《孤兒》和《速成家庭》裡,觀眾會了解到政府機構是如何安排這些兒童,同時又是如何挑選撫養家庭的,這種雙向選擇的過程,並沒有太多文學性的情感延伸,反而是前期的嚴格操作,才能避免事後因為矛盾而造成的二次傷害。在《速成家庭》裡多次出現的重要場景,就是福利機構的負責人會對所有旨在收養兒童的成年人上課,組成互訴會,提醒他們潛在的風險,尤其是對這些孩子敏感的內心要有所準備,而不是如同養一隻小貓小狗,胡亂撒愛心,滿足下情懷就夠了。

僅僅是收養的第一階段,就能看出很多人的認識不足,甚至“為什麼要收養孩子”這一最基本問題,在《速成家庭》中都從頭到尾拷問著皮特和艾麗這對收養父母。在喜劇的基調下,馬克·沃爾伯格和蘿絲·拜恩的表演顯得有些誇張,彷彿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僅憑一面之緣就決定收養了三個墨西哥裔孩子,之後又被各種矛盾弄得雞飛狗跳,幾乎是靠不服輸的倔強才堅持了下來。

孤兒問題

《速成家庭》劇照

擅拍喜劇的導演西恩·安德斯熱衷於這樣的美式劇情,在強戲劇衝突中用意外來轉換高潮,大起大落的情緒看著非常熱鬧,人物生動,但細膩不足。不過,也正是由於這對夫妻坦白、直率的性格,才得以在鏡頭前吐露出收養父母的普遍顧慮,他們會懷疑自己的善心,也會退縮和放棄,尤其是面對一個因生母吸毒而散養多年的15歲叛逆少女時,他們會後悔為什麼不選個嬰兒,相比之下,塑造“一張白紙”總要輕鬆得多吧。

然而,《孤兒》會告訴我們,收養從來就不容易,因為政府機構還承擔著為孩子“選父母”的責任,各種嚴謹和細緻之處的層層剝開,讓這部戲劇性平緩的影片,更具真實性,從另一個角度感動了千萬法國人,收穫了今年凱撒獎的多項提名。技術上的嚴謹和繁瑣,並沒有稀釋情感的真摯,當三個月大的男嬰蒂奧最終成為四十多歲的愛麗絲的“兒子”時,影響一生的“家庭配對”才算最終完成,用片中社工的話來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為他找到最合適的家庭。”這個過程看上去甚至太苛刻,太謹慎,不過寧缺毋濫,因為對於孤兒來說,不合適的收養父母對他們就是另一種傷害,孩子不應該、也無法用自己的人生去“試錯”。

孤兒問題

《孤兒》劇照

法國女導演珍妮·亨利用紀錄片式的詳盡觀察,把《孤兒》幾乎做成了一部“如何正確收養兒童”的教育宣傳片,從一個嬰兒的出生、被親生母親放棄撫養,到政府機構來接管,指定臨時照顧家庭、篩選收養家庭資格,到最後終於確定單身女性可以享有資格的全過程,一路走來,幾乎解釋了觀眾所有的疑問,且始終讓人放心。因為自始至終,小嬰兒蒂奧都在極具責任心的體系和專業人員中流轉,無論是福利機構,醫生還是社工,都盡力為這孩子的健康和未來而努力著,存在爭論,但絕無敷衍。甚至對於放棄孩子的親生母親,導演也避免帶入主觀評價,這反而體現了法國對於女性生育自主權的尊重——你覺得無法承擔這個意外懷孕的後果,那麼沒關係,國家來承擔。

但如果哪天親生母親後悔了,想要找收養家庭要回孩子怎麼辦?《孤兒》沒有涉及,法國人只拍到了收養成功的第一階段,至於收養後所遭遇的小麻煩和大危機,《速成家庭》裡倒是直面了,但解決方式很戲劇化。尤其是麗茲的母親通過法院判決,實際要回了三個孩子撫養權時,血緣的“第一優先性”讓皮特夫婦的親情投入成了一場空,“我感覺自己成了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艾麗的自言自語是對倫理和法律的自發式懷疑,若非最後來了個大團圓反轉,那種難掩的不甘和失落,足以打消不少收養父母的意願。如果不是喜劇,《速成家庭》觸及到的這個“生親“還是”養親“的話題會非常嚴肅,甚至機關算盡的孤女麗茲,最後也可能徹底否定母愛的存在,”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媽媽還是不要我們?“

孤兒問題

《速成家庭》劇照

從某種角度上說,政府福利機構和法院是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讓茫茫人海中需要愛的兩個靈魂相遇,追求契合的配對,比某些“只生不養”的親生家庭更需要貫徹完美主義。而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建立情感紐帶,除了高尚的“博愛精神”,也需要社會資源的充分調用。

兩部影片中還有一些細節設定,深究起來也值得思考,譬如單身女性收養孩子的困難較夫婦更大,洛狄·布歇在《孤兒》裡飾演的女主角因為婚姻狀況惡化,一度喪失了收養資格;《速成家庭》裡也有一名女性長期找不到合適的孩子來收養,她所遭遇的阻礙和質疑或許更多,但因為是配角而沒有展開。另一方面,孤兒若被經濟條件好的富裕家庭收養,獲得幸福的機會也會高於貧窮的家庭,正如作建築生意的皮特一家,即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三個孩子,還能專挑出一棟樓給麗茲“砸大錘”,發洩情緒。而之前收養她的那對窮人夫婦,則顯得寒酸、滑稽、說到底還是家境力不從心,光有愛心也枉然。

孤兒問題

《孤兒》劇照

如果說《孤兒》是走完了雙向選擇的第一步,《速成家庭》則邁出了法律和情感構建的第二步,可收養的萬里長征才剛剛開始,誰知道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是像《月升王國》那樣再度離家出走,還是像《弱點》那般母慈子孝、功成名就。

文 | 董銘

《海上花》備受文青追捧,其實是侯孝賢柔光濾鏡下的敗筆

張火丁的票 張雲雷的哏

當非典型的嚴歌苓遇上非典型的李少紅,媽閣這座城崩了

北上廣“996”不相信眼淚,難道娛樂圈“007”就可以相信?

普希金的野兔 奧涅金的棕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