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上週五下班時,辦公室裡的同事都在忙著收拾東西,準備度週末去了。只有我,癱在椅子上,目光遊移不定,內心掙扎著要不要回家。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週末對我來說,就是從一個戰場,轉入另一個更加激烈的戰場。

如果讓我在上班和帶兩個孩子之間選一個,我會毫不猶豫地選:上班。

我家週末的畫風基本是這樣的:

還不會走路的老二緊緊黏在我的身邊,我走一步,他爬一步,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一見不到就咧嘴哭,一看見立馬換成笑,上廁所也要跟著。

老大坐在旁邊,一會兒喊:“媽媽給我穿衣服”,一會兒喊“媽媽你陪我玩”,如果得不到迴應,老大開始不樂意,繼而吵鬧。

作為媽媽,左右不得分身,直到衝著老大大吼一聲:“別吵了”,能短暫安靜幾分鐘,然後又繼續。

一天下來,嗓子喊啞了,腦袋嗡嗡響,一提週末就渾身打哆嗦。

帶孩子這樣累也就罷了,關鍵是你的苦和累沒人能理解。

爸爸和奶奶一致說:“我們帶的時候不這樣啊,老大衣服自己穿,能自己玩一天,都不需要人陪。老二不吵也不鬧,餵飽了該玩就玩,該睡就睡。”

聽聽,難道我是個假媽媽?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我把這個苦惱傾倒到媽媽群裡,立刻引來了媽媽們的集體吐槽。

“說起來都是淚,別人帶的孩子都超級懂事,一到自己手裡就換了個娃,一哭二鬧,就差上吊了。”

“跟著姥姥就能完全自理,自己吃飯、穿衣,整套下來不需要人幫忙,跟著我瞬間回到嬰孩時期。”

“跟著奶奶出去從不要買東西,跟著我出去看到喜歡的就要買,不給買還哭。”

大家七嘴八舌,恨不能把平時在孩子那受的苦都一股腦倒出來。

等大家發洩完了,過了幾分鐘,又有一個媽媽發了一段話:

“其實,看到你們剛才說的,我真的很羨慕,孩子在你們面前想哭就哭,想鬧就鬧,感覺你們的關係那麼親。而我的孩子,睡覺只找奶奶,只在奶奶面前哭,在我面前超級乖,不哭也不鬧,按說我該高興,可我找不到一點高興的感覺,只有深深的失落和自責。”

繼而又是一陣沉默。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都是當媽的人,自然知道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它比孩子不乖,孩子哭鬧更讓人難受。

這意味著孩子跟媽媽不親,孩子對媽媽沒有信任,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孩子幼小的心裡根本沒有安全感,這讓當媽的情何以堪。

當年《蝸居》熱播的時候,我還沒有生孩子,但海萍的一段經歷卻讓我熱淚盈眶。

因為沒有地方住,海萍把幼小的孩子送回了老家,讓她媽媽幫忙照顧。

送走孩子之後,海萍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孩子。

她每天數著日子,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放假能回去見孩子一面,誰知,見了孩子,孩子卻躲著她,跟她非常疏遠。

這讓海萍心裡非常的難受,開始思考該不該把孩子送回老家。

海萍的媽媽帶著孩子來跟海萍小聚,晚上海萍想跟孩子睡在一起,孩子卻怎麼也不答應,堅持要跟姥姥一起睡。

海萍痛心疾首,跟丈夫哭訴,說自己一定要親自教孩子、疼孩子、愛孩子。

看到這裡,我的心裡也跟著非常難受。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和依賴,是一種天性。

這種天性,從孩子還在媽媽子宮裡開始就已經產生,呱呱落地後延續。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做過一個“代母養育”實驗。

他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放進一個籠子裡,並用兩個假猴子代替猴媽媽。這兩個假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成,“鐵絲母猴”胸前放了一個奶瓶。

開始的時候,小猴一般圍著“鐵絲母猴”吃奶,但沒過幾天,小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而小猴在受到驚嚇時,會毫不猶豫地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

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更需要對撫養者的依戀,從而獲得安全感。

小猴子如此,小孩子也是如此,一個跟媽媽建立了親密感的孩子,會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內心踏實不恐慌,在媽媽面前更容易表露真情實感。

而在媽媽面前更容易不乖、更容易哭鬧,就是這種親密感的表現。因為孩子知道,媽媽永遠愛自己,有天大的委屈都可以宣洩出來,媽媽會幫自己解決難題。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更容易哭鬧,那麼首先恭喜你,這表明已經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孩子跟你的關係是親近的,孩子對你是信任的,孩子在你面前感覺是安全的。

這麼一想,哇,我每天帶孩子這麼累應該感到自豪,我的孩子跟我最親,啦啦啦……

回頭再看兩個搗蛋鬼,竟然越看越親。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精神勝利一把,再來面對現實,講真,孩子經常哭鬧還是很讓人上火的。當孩子在我們面前哭鬧的時候,怎麼辦?

首先,一定不要吼孩子。

不能吼不能罵,自己憋出毛病來如何是好?

心中默唸三遍:親生的,他最愛我……唸完之後,是不是好很多,火氣消了不少?

然後,以平靜、友好的表情,蹲下來平視孩子,對他說:“媽媽愛你,我知道你也愛媽媽,有什麼想法和委屈都可以跟媽媽講。”

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以後,再根據情況判斷,孩子是無端哭鬧還是有原因的,再做進一步處理。

但請記住一個原則——不放縱孩子的哭鬧。

對孩子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的,允許孩子發洩情緒,幫助孩子找到發洩情緒的方式,但不允許他撒潑耍賴。

此刻,畫風轉換成了完美媽媽和乖寶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龍應臺說,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無數家長在經歷血與淚的洗禮之後,紛紛表示贊同:說的太對了。

小時候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長大了他會變著法讓你償還。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嬰幼兒期,多陪伴,多建立感情。

別等到孩子不需要你的時候,管不了的時候,再來問該怎麼辦。

說實話,那個時候,真的很難辦了。

再多的教育方法和先進理念,也比不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信任你,愛你,才肯聽你的,否則,一切理論白搭。

所以,孩子在媽媽面前更容易哭鬧,是個好事,偷著樂的同時,多陪陪孩子吧。

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反而更容易哭鬧?

其實,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在外面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能忍住,但只要看到媽媽,就忍不住地釋放自己的情緒。

有句話說: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其實並不是孩子脆弱,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等孩子長大了,就算你想讓他們黏著,也不再可能了,所以,趁現在,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以後就會少一些遺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