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法庭上贊恩的父母為自己辯解,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該如何教好孩子。贊恩的父親也是從小這麼被打罵長大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告訴他,孩子越多越好,沒有其他的信息獲取來源,因此他的育兒觀念只能這樣學習其他人。

贊恩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不餓肚子,全年無休地幹活,她也並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真相是,這些對後代施加傷害的人,通常也是受害者。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法庭上贊恩的父母為自己辯解,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該如何教好孩子。贊恩的父親也是從小這麼被打罵長大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告訴他,孩子越多越好,沒有其他的信息獲取來源,因此他的育兒觀念只能這樣學習其他人。

贊恩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不餓肚子,全年無休地幹活,她也並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真相是,這些對後代施加傷害的人,通常也是受害者。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電影中有一個場面給我很大的震撼。

贊恩因為拿刀刺殺阿薩德後在監獄判刑,母親帶著點心來看他,並告訴他:上帝在拿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再賜予你一份禮物。

贊恩問:是什麼。

母親回答:我又懷孕了。我會把生下來的這個孩子也叫薩哈。

贊恩說:夠了。你徹底刺穿了我的心。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法庭上贊恩的父母為自己辯解,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該如何教好孩子。贊恩的父親也是從小這麼被打罵長大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告訴他,孩子越多越好,沒有其他的信息獲取來源,因此他的育兒觀念只能這樣學習其他人。

贊恩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不餓肚子,全年無休地幹活,她也並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真相是,這些對後代施加傷害的人,通常也是受害者。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電影中有一個場面給我很大的震撼。

贊恩因為拿刀刺殺阿薩德後在監獄判刑,母親帶著點心來看他,並告訴他:上帝在拿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再賜予你一份禮物。

贊恩問:是什麼。

母親回答:我又懷孕了。我會把生下來的這個孩子也叫薩哈。

贊恩說:夠了。你徹底刺穿了我的心。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生孩子,養孩子,在面對孩子不幸逝去的悲傷後,麻木的父母以為新的孩子能夠代替另外一個,男孩卻通過切身經歷明白,當你沒有能力給孩子愛與呵護的時候,他來到這個世上是最大的痛苦,更何況他怎麼能代替薩哈呢?

當生育成為一種習慣後,為人父母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悸動和期待,只是麻木地順應著命運。

生下兒子可以幫他們幹活,生下女兒可以嫁人換取禮金。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謀生的“工具”。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中寫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一旦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就有權以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著,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決定他的死活。

聯繫到這幾天的母親帶兩孩子溺亡的新聞,我只感覺到無盡的可怕與悲涼。

這位28歲的媽媽在朋友圈留下千字遺書,稱夫妻感情很好,一切都是被她的公婆所逼。

救援隊隊長稱,這位女子很愛這2個兒子,“她害怕離開以後孩子過得不好,才把兒子帶走”。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知道她有無數個要把孩子帶走的理由,我知道她身為母親受過太多的委屈,但這些都不能掩蓋她成為一個行凶劊子手的事實。

何以為家,真正的發問,其實是以何為家。

以愛滋養的孩子,即便貧窮,依舊能夠堅韌,勇敢,善良,穿越生活的苦難,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善意與溫暖。

加繆曾經承認,他從來沒有從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恢復過來。當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如此寫道:“希望與絕望都同樣毫無根據,整個生命可以用一幅影像來概括。它就是太陽,或者暗物質,其他所有一切都被拉向它。”

《何以為家》涉及的社會問題非常複雜,但電影最後的落點很簡單,只是一個孩子的心聲: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就請不要再生。

3

在這個沉重的議題裡,贊恩是那束光。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法庭上贊恩的父母為自己辯解,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該如何教好孩子。贊恩的父親也是從小這麼被打罵長大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告訴他,孩子越多越好,沒有其他的信息獲取來源,因此他的育兒觀念只能這樣學習其他人。

贊恩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不餓肚子,全年無休地幹活,她也並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真相是,這些對後代施加傷害的人,通常也是受害者。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電影中有一個場面給我很大的震撼。

贊恩因為拿刀刺殺阿薩德後在監獄判刑,母親帶著點心來看他,並告訴他:上帝在拿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再賜予你一份禮物。

贊恩問:是什麼。

母親回答:我又懷孕了。我會把生下來的這個孩子也叫薩哈。

贊恩說:夠了。你徹底刺穿了我的心。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生孩子,養孩子,在面對孩子不幸逝去的悲傷後,麻木的父母以為新的孩子能夠代替另外一個,男孩卻通過切身經歷明白,當你沒有能力給孩子愛與呵護的時候,他來到這個世上是最大的痛苦,更何況他怎麼能代替薩哈呢?

當生育成為一種習慣後,為人父母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悸動和期待,只是麻木地順應著命運。

生下兒子可以幫他們幹活,生下女兒可以嫁人換取禮金。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謀生的“工具”。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中寫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一旦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就有權以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著,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決定他的死活。

聯繫到這幾天的母親帶兩孩子溺亡的新聞,我只感覺到無盡的可怕與悲涼。

這位28歲的媽媽在朋友圈留下千字遺書,稱夫妻感情很好,一切都是被她的公婆所逼。

救援隊隊長稱,這位女子很愛這2個兒子,“她害怕離開以後孩子過得不好,才把兒子帶走”。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知道她有無數個要把孩子帶走的理由,我知道她身為母親受過太多的委屈,但這些都不能掩蓋她成為一個行凶劊子手的事實。

何以為家,真正的發問,其實是以何為家。

以愛滋養的孩子,即便貧窮,依舊能夠堅韌,勇敢,善良,穿越生活的苦難,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善意與溫暖。

加繆曾經承認,他從來沒有從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恢復過來。當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如此寫道:“希望與絕望都同樣毫無根據,整個生命可以用一幅影像來概括。它就是太陽,或者暗物質,其他所有一切都被拉向它。”

《何以為家》涉及的社會問題非常複雜,但電影最後的落點很簡單,只是一個孩子的心聲: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就請不要再生。

3

在這個沉重的議題裡,贊恩是那束光。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善良,勇敢,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自己深愛的人。如果沒有他的反抗和表達,千千萬萬個贊恩一樣關在少年監獄的孩子們,就永遠沒有自己發言的機會。

我喜歡水木丁對贊恩的這段評價:

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奇蹟,他足夠聰明,又機靈,能夠想盡一切辦法自己活下去,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這些都是我看這類電影裡,可以預想到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導演還能在這個貧窮的男孩身上讓我們看到一種高貴和尊嚴,這的確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他自己本身就是這個世界被踐踏和被傷害的兒童,但是當他看到比自己還弱小的孩童時,他卻比那些大人還懂的什麼叫做責任。

如果你覺得你的原生家庭不好,你有沒有勇氣重新創造一個原生家庭,以你為中心的原生家庭?

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這一天》沒有一味地營造溫馨幸福,而是選擇正視我們都繞不開的問題——原生家庭。

Jack酗酒成性,有暴力傾向的父親,Rebacca挑剔又刻薄的母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終有一日,能逃離家庭束縛,去過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並不完美,但兩個人選擇的是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就因為生活中貫穿著裂縫,我們才需要在裂縫中相互依靠。

每個人的家庭都不可能完美,但我們可以選擇,把愛,而不是痛,傳遞下去。

最後,電影裡的贊恩笑了,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

"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舉動?

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屋子裡,父母有六七個孩子,錯落著睡在同一張床上。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貧窮,無助,看不到未來,這是這個家庭給我的第一感覺。

有時候最小的孩子被鐵鏈綁著,以防著他亂跑,只有贊恩回來的時候才會幫他解開。

他們謀生的手段是讓贊恩到藥店開取處方藥,然後製成毒品浸泡在衣服裡帶到監獄讓監獄裡的哥哥售賣。

贊恩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店裡打工,送煤氣罐,丟垃圾,樣樣做得來。但阿薩德覬覦他的妹妹薩哈。

贊恩發現薩哈來了初潮,害怕父母會盡快把她嫁出去換取禮金,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品偷衛生巾給他用,並且示範給她如何用衛生巾。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小小男孩有著滿滿的擔當和責任感,那種滄桑感與年齡不符。

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

贊恩的計劃終以失敗告終,妹妹稚嫩的面龐被父母施以惡俗的脂粉像廉價商品一樣被親手交易給房東。

2

贊恩在面對父母絕望後選擇離開。

但是幼小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可去之處。

熒幕上他花錢坐了一次摩天輪,我們隨著他的視角看到了更加寬闊的天空和風景,可是下一秒,出現在眼前的依舊是破敗荒涼,毫無希望的生活。

在海濱工作的非法移民女工收留了他,帶他回家吃飯,並讓他照看自己的孩子約納斯。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與贊恩父母的麻木不同,在女工拉赫身邊,贊恩感受到了久違的愛和溫暖。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她同樣貧窮,但毫不吝嗇對於孩子的愛。偷偷帶回別人殘留的生日蛋糕,為兩個孩子慶生。

但是卻在某天外出時被抓,留下贊恩獨自照顧小黑人弟弟。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用鍋和滑板做成小車牽引著小黑人弟弟,買奶粉沾在冰上自制冰淇淋給他吃,但如何活下去的艱難問題始終沒辦法解決。

他重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去藥店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處方藥製成飲料出售,用繩子綁住小黑人弟弟渴望逃走。

最終萬般無奈下把小黑人弟弟交給販賣假證的商人,換取了四百美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家拿到身份證明偷渡出去。

卻在家中意外發現了妹妹薩哈孕期出血死亡的現實。

他一怒之下拿著倒跑出去捅傷了阿薩德。

在監獄中得知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決定向廣播臺舉報他的父母,以稚嫩又有力的童聲發出自己的抗議:如果沒有愛給小孩,小孩何以為家?

贊恩以十二歲的力量試圖去抗爭,去改變,去阻止他另一個不幸的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去保護親愛的妹妹薩哈,保護小黑人娃娃。他與父母決裂,與並起訴他們。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法庭上贊恩的父母為自己辯解,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該如何教好孩子。贊恩的父親也是從小這麼被打罵長大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告訴他,孩子越多越好,沒有其他的信息獲取來源,因此他的育兒觀念只能這樣學習其他人。

贊恩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不餓肚子,全年無休地幹活,她也並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真相是,這些對後代施加傷害的人,通常也是受害者。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電影中有一個場面給我很大的震撼。

贊恩因為拿刀刺殺阿薩德後在監獄判刑,母親帶著點心來看他,並告訴他:上帝在拿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再賜予你一份禮物。

贊恩問:是什麼。

母親回答:我又懷孕了。我會把生下來的這個孩子也叫薩哈。

贊恩說:夠了。你徹底刺穿了我的心。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生孩子,養孩子,在面對孩子不幸逝去的悲傷後,麻木的父母以為新的孩子能夠代替另外一個,男孩卻通過切身經歷明白,當你沒有能力給孩子愛與呵護的時候,他來到這個世上是最大的痛苦,更何況他怎麼能代替薩哈呢?

當生育成為一種習慣後,為人父母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悸動和期待,只是麻木地順應著命運。

生下兒子可以幫他們幹活,生下女兒可以嫁人換取禮金。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謀生的“工具”。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中寫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一旦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就有權以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著,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決定他的死活。

聯繫到這幾天的母親帶兩孩子溺亡的新聞,我只感覺到無盡的可怕與悲涼。

這位28歲的媽媽在朋友圈留下千字遺書,稱夫妻感情很好,一切都是被她的公婆所逼。

救援隊隊長稱,這位女子很愛這2個兒子,“她害怕離開以後孩子過得不好,才把兒子帶走”。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知道她有無數個要把孩子帶走的理由,我知道她身為母親受過太多的委屈,但這些都不能掩蓋她成為一個行凶劊子手的事實。

何以為家,真正的發問,其實是以何為家。

以愛滋養的孩子,即便貧窮,依舊能夠堅韌,勇敢,善良,穿越生活的苦難,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善意與溫暖。

加繆曾經承認,他從來沒有從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恢復過來。當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如此寫道:“希望與絕望都同樣毫無根據,整個生命可以用一幅影像來概括。它就是太陽,或者暗物質,其他所有一切都被拉向它。”

《何以為家》涉及的社會問題非常複雜,但電影最後的落點很簡單,只是一個孩子的心聲: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父母,就請不要再生。

3

在這個沉重的議題裡,贊恩是那束光。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善良,勇敢,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自己深愛的人。如果沒有他的反抗和表達,千千萬萬個贊恩一樣關在少年監獄的孩子們,就永遠沒有自己發言的機會。

我喜歡水木丁對贊恩的這段評價:

這個孩子就是一個奇蹟,他足夠聰明,又機靈,能夠想盡一切辦法自己活下去,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這些都是我看這類電影裡,可以預想到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導演還能在這個貧窮的男孩身上讓我們看到一種高貴和尊嚴,這的確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他自己本身就是這個世界被踐踏和被傷害的兒童,但是當他看到比自己還弱小的孩童時,他卻比那些大人還懂的什麼叫做責任。

如果你覺得你的原生家庭不好,你有沒有勇氣重新創造一個原生家庭,以你為中心的原生家庭?

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這一天》沒有一味地營造溫馨幸福,而是選擇正視我們都繞不開的問題——原生家庭。

Jack酗酒成性,有暴力傾向的父親,Rebacca挑剔又刻薄的母親。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終有一日,能逃離家庭束縛,去過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並不完美,但兩個人選擇的是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就因為生活中貫穿著裂縫,我們才需要在裂縫中相互依靠。

每個人的家庭都不可能完美,但我們可以選擇,把愛,而不是痛,傳遞下去。

最後,電影裡的贊恩笑了,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

《何以為家》: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煩惱都將煙消雲散,但導演在訪談時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儘管我們知道還有無數被原生家庭傷害了的人,但是贊恩的存在,讓我們明白:在傷害存在的地方,所有對生活的在乎和愛,也都能夠頑強生長出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