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不完美媽媽 音樂 睡眠 凡塵若素 2019-08-23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的其中一種是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和回來表面上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離開不會追著找,回來不會特別開心,翻湧的情緒都在心裡壓著。這一類的孩子,很受人喜歡,因為好帶,同時會因此忽視他們的內心狀態,因為表現太不明顯了。

還有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會很傷心,會追著找,但是過一會有有意思的活動或者遊戲,也就回到遊戲中了。媽媽回來,會表現得特別開心,有身體上非常自然親暱的動作,跟媽媽親暱一會兒,就又回到遊戲裡面了。但是,孩子也會比較警惕,會害怕媽媽再次離開,所以相對也會比較黏一些。

迴避型的孩子,媽媽多觀察,多帶帶,自然也就熟悉情緒的表達方式了。迴避型算是有規律可循的關係模式,是正常的。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的其中一種是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和回來表面上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離開不會追著找,回來不會特別開心,翻湧的情緒都在心裡壓著。這一類的孩子,很受人喜歡,因為好帶,同時會因此忽視他們的內心狀態,因為表現太不明顯了。

還有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會很傷心,會追著找,但是過一會有有意思的活動或者遊戲,也就回到遊戲中了。媽媽回來,會表現得特別開心,有身體上非常自然親暱的動作,跟媽媽親暱一會兒,就又回到遊戲裡面了。但是,孩子也會比較警惕,會害怕媽媽再次離開,所以相對也會比較黏一些。

迴避型的孩子,媽媽多觀察,多帶帶,自然也就熟悉情緒的表達方式了。迴避型算是有規律可循的關係模式,是正常的。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安全型,是不安全型,那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非常大。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都是不安全型。

我的依戀關係就是不安全型的某一種,但是我家寶貝是安全型。就這一點,我很明確,我能把我自己折騰得越舒服、越清晰,她就越受益。我能給她物質上的東西很有限,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樣也有限,但我能盡力給的就給,給不了的我就好好難過一把,媽媽做到60分,足夠了。

有些媽媽回到家裡,寶寶表現出不理睬的時候,媽媽會傷心,寶寶表現出過度粘著的時候,媽媽會疲憊。媽媽很矛盾,寶寶不認你,你會不快樂,只認你,你又會怕。

有時候,我們真的必須要接受當了媽就會累這個現實,然後,再想想辦法,怎麼從累和沒有個人空間這個現實裡面整點樂子出來,要不把自己都憋壞了。所以,適當的時候,爸爸要用起來,非常需要用起來。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的其中一種是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和回來表面上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離開不會追著找,回來不會特別開心,翻湧的情緒都在心裡壓著。這一類的孩子,很受人喜歡,因為好帶,同時會因此忽視他們的內心狀態,因為表現太不明顯了。

還有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會很傷心,會追著找,但是過一會有有意思的活動或者遊戲,也就回到遊戲中了。媽媽回來,會表現得特別開心,有身體上非常自然親暱的動作,跟媽媽親暱一會兒,就又回到遊戲裡面了。但是,孩子也會比較警惕,會害怕媽媽再次離開,所以相對也會比較黏一些。

迴避型的孩子,媽媽多觀察,多帶帶,自然也就熟悉情緒的表達方式了。迴避型算是有規律可循的關係模式,是正常的。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安全型,是不安全型,那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非常大。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都是不安全型。

我的依戀關係就是不安全型的某一種,但是我家寶貝是安全型。就這一點,我很明確,我能把我自己折騰得越舒服、越清晰,她就越受益。我能給她物質上的東西很有限,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樣也有限,但我能盡力給的就給,給不了的我就好好難過一把,媽媽做到60分,足夠了。

有些媽媽回到家裡,寶寶表現出不理睬的時候,媽媽會傷心,寶寶表現出過度粘著的時候,媽媽會疲憊。媽媽很矛盾,寶寶不認你,你會不快樂,只認你,你又會怕。

有時候,我們真的必須要接受當了媽就會累這個現實,然後,再想想辦法,怎麼從累和沒有個人空間這個現實裡面整點樂子出來,要不把自己都憋壞了。所以,適當的時候,爸爸要用起來,非常需要用起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之前和一位寶媽聊天,她問我,寶寶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房間,只留音樂在房間陪伴寶寶可行嗎?

我的答案是:放寶寶房間自己哭這點,絕對不可行。發明哭聲免疫法的人,三個孩子都是被強制訓練長大的,兩個自殺,一個流浪,結論已經很明顯了,小寶寶獨自在房間,放音樂,換湯不換藥而已,還有我們常聽到的抱起放下法,最後會形成一個暗示,你不哭,我愛你,你哭,我拋棄你。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的其中一種是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和回來表面上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離開不會追著找,回來不會特別開心,翻湧的情緒都在心裡壓著。這一類的孩子,很受人喜歡,因為好帶,同時會因此忽視他們的內心狀態,因為表現太不明顯了。

還有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會很傷心,會追著找,但是過一會有有意思的活動或者遊戲,也就回到遊戲中了。媽媽回來,會表現得特別開心,有身體上非常自然親暱的動作,跟媽媽親暱一會兒,就又回到遊戲裡面了。但是,孩子也會比較警惕,會害怕媽媽再次離開,所以相對也會比較黏一些。

迴避型的孩子,媽媽多觀察,多帶帶,自然也就熟悉情緒的表達方式了。迴避型算是有規律可循的關係模式,是正常的。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安全型,是不安全型,那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非常大。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都是不安全型。

我的依戀關係就是不安全型的某一種,但是我家寶貝是安全型。就這一點,我很明確,我能把我自己折騰得越舒服、越清晰,她就越受益。我能給她物質上的東西很有限,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樣也有限,但我能盡力給的就給,給不了的我就好好難過一把,媽媽做到60分,足夠了。

有些媽媽回到家裡,寶寶表現出不理睬的時候,媽媽會傷心,寶寶表現出過度粘著的時候,媽媽會疲憊。媽媽很矛盾,寶寶不認你,你會不快樂,只認你,你又會怕。

有時候,我們真的必須要接受當了媽就會累這個現實,然後,再想想辦法,怎麼從累和沒有個人空間這個現實裡面整點樂子出來,要不把自己都憋壞了。所以,適當的時候,爸爸要用起來,非常需要用起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之前和一位寶媽聊天,她問我,寶寶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房間,只留音樂在房間陪伴寶寶可行嗎?

我的答案是:放寶寶房間自己哭這點,絕對不可行。發明哭聲免疫法的人,三個孩子都是被強制訓練長大的,兩個自殺,一個流浪,結論已經很明顯了,小寶寶獨自在房間,放音樂,換湯不換藥而已,還有我們常聽到的抱起放下法,最後會形成一個暗示,你不哭,我愛你,你哭,我拋棄你。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需求是安全感,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我們需要100%投入到每一個當下和孩子玩耍,首先支持孩子獲得的是身體的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和自己形成深度的連接,孩子會在其中擁有關係,同時讓孩子擁有對情緒情感的積極體驗,讓孩子獲得關係的安全,讓孩子可以放鬆下來,獲得學習的空間,孩子在自我發展的層面就會獲得安全去探索他自己是誰,幫助孩子建立起身體、關係、學習、自主四個方面的安全感,孩子會發展出他的創造力和自主性。

最初我們可以做的,是在6個月之前用心陪伴,積極迴應,那是ta認識世界的開始。

陪伴有兩種,時間陪伴和情感陪伴,寶寶當然兩者都需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保證足夠的情感陪伴。即便父母因工作不能一直陪伴,這種感情也會伴隨和鼓勵著孩子的成長。

感情的陪伴用溫尼科特提出的“抱持”屬於可以很好的形容:好的父母會提供保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

"

要給安全感下一個適合每一個人的定義,很難。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在我看來,安全感就是我們對生理安全、心理安全的感知,是對事對物的一種感覺,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的時候對是否可控是否安全的判斷。

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嬰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大都缺乏機智和情感表達能力。因此,對嬰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削除其對環境改變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作為新手媽媽,你心裡一定常常感覺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世界崩塌,半夜了你還在哄睡,小傢伙可以興奮到在你旁邊滾來滾去卻怎麼都不睡覺。你覺得ta為什麼想和你在一起呢!有媽媽說,因為跟我在一起有很多樂趣。在這裡我想說,不單單是因為樂趣,而是因為ta愛你,你是ta的全部的世界,跟你在一起就是跟全世界一起,ta覺得足夠安全,而且他們是通過你來認識世界,不是通過別的東西。

對ta來說,睡覺會切斷了跟所愛之人的聯繫,ta本身就會恐懼,而且小傢伙的夢境多數都是自己處理不了的焦慮。

可能是寶寶的月齡,是處在她剛剛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人,但是媽媽的內在形象又不是非常牢固的時候,所以在碰到睡覺這種必須要和媽媽和所愛的世界分開的時刻,格外格外的黏媽媽。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關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是個很大的話題。安全感的建立要3年的時間,安全感不是單純陪著,而是媽媽怎麼理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如何迴應。這個又跟媽媽的人格有關,一個抑鬱焦慮或者嚴苛的媽媽,孩子身上就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有的是創傷性的,有的又不是。

你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快樂嗎?並非這麼簡單。當寶寶不到一歲的時候,認人是必須經歷的,既然會認人,就必然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最大的意義是把媽媽牢牢記在心裡,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內在形象,需要的時候在調出來使用,這樣完成人格獨立的第一步,所以,認人,準確的講叫建立依戀關係這一步,根本不可能跳過去的。

不過讓媽媽能夠舒服一些方法還是有的,有些媽媽的做法是,吃飯一起吃,輔食都是在飯點跟全家人一起吃,從一開始就讓ta自己吃,手抓完全ok,媽媽和寶寶都吃得很爽。洗澡也簡單,準備個澡盆,把ta放裡面,一起洗,這樣哭和洗澡都解決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的其中一種是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和回來表面上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離開不會追著找,回來不會特別開心,翻湧的情緒都在心裡壓著。這一類的孩子,很受人喜歡,因為好帶,同時會因此忽視他們的內心狀態,因為表現太不明顯了。

還有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媽媽離開會很傷心,會追著找,但是過一會有有意思的活動或者遊戲,也就回到遊戲中了。媽媽回來,會表現得特別開心,有身體上非常自然親暱的動作,跟媽媽親暱一會兒,就又回到遊戲裡面了。但是,孩子也會比較警惕,會害怕媽媽再次離開,所以相對也會比較黏一些。

迴避型的孩子,媽媽多觀察,多帶帶,自然也就熟悉情緒的表達方式了。迴避型算是有規律可循的關係模式,是正常的。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依戀關係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安全型,是不安全型,那孩子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非常大。迴避型、矛盾型和紊亂型都是不安全型。

我的依戀關係就是不安全型的某一種,但是我家寶貝是安全型。就這一點,我很明確,我能把我自己折騰得越舒服、越清晰,她就越受益。我能給她物質上的東西很有限,精神層面的東西一樣也有限,但我能盡力給的就給,給不了的我就好好難過一把,媽媽做到60分,足夠了。

有些媽媽回到家裡,寶寶表現出不理睬的時候,媽媽會傷心,寶寶表現出過度粘著的時候,媽媽會疲憊。媽媽很矛盾,寶寶不認你,你會不快樂,只認你,你又會怕。

有時候,我們真的必須要接受當了媽就會累這個現實,然後,再想想辦法,怎麼從累和沒有個人空間這個現實裡面整點樂子出來,要不把自己都憋壞了。所以,適當的時候,爸爸要用起來,非常需要用起來。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之前和一位寶媽聊天,她問我,寶寶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房間,只留音樂在房間陪伴寶寶可行嗎?

我的答案是:放寶寶房間自己哭這點,絕對不可行。發明哭聲免疫法的人,三個孩子都是被強制訓練長大的,兩個自殺,一個流浪,結論已經很明顯了,小寶寶獨自在房間,放音樂,換湯不換藥而已,還有我們常聽到的抱起放下法,最後會形成一個暗示,你不哭,我愛你,你哭,我拋棄你。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需求是安全感,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我們需要100%投入到每一個當下和孩子玩耍,首先支持孩子獲得的是身體的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和自己形成深度的連接,孩子會在其中擁有關係,同時讓孩子擁有對情緒情感的積極體驗,讓孩子獲得關係的安全,讓孩子可以放鬆下來,獲得學習的空間,孩子在自我發展的層面就會獲得安全去探索他自己是誰,幫助孩子建立起身體、關係、學習、自主四個方面的安全感,孩子會發展出他的創造力和自主性。

最初我們可以做的,是在6個月之前用心陪伴,積極迴應,那是ta認識世界的開始。

陪伴有兩種,時間陪伴和情感陪伴,寶寶當然兩者都需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保證足夠的情感陪伴。即便父母因工作不能一直陪伴,這種感情也會伴隨和鼓勵著孩子的成長。

感情的陪伴用溫尼科特提出的“抱持”屬於可以很好的形容:好的父母會提供保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前一段聽林文采博士的分享,他提到“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心理營養:1、無條件的接納;2、父母看重、重視孩子的優勢,尤其是父親;3、母親有足夠的安全感,如信任孩子,保持情穩定;4、父母的肯定、讚美、認同;5、父母給予孩子時間去尋求模範,學習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應對困難的方法和態度。”

一個孩子如果在0-7歲期間得到良好的心理營養滋潤,則一輩子會充滿力量,贏得幸福和成功。

孩子任何的說謊都是有原因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告訴你真相呢?父母能不能讓孩子覺得跟你說話很有安全感?如果可以,那孩子就願意和你說真話。

寶媽注意,別動了寶寶最初的安全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