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不完美媽媽 玩具 頭腦特工隊 小小包麻麻 2019-03-20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曾經,在一個母嬰論壇發起一個話題,有了孩子,你最怕他發生什麼?

回答最多的是:怕孩子生病!

排名其次的是:怕孩子哭!

很多媽媽說,還沒生孩子的時候,看見別人家的小可愛就忍不住的想抱抱捏捏,但是一旦孩子大哭就想立馬扔還給孩子他媽。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動不動就哭,你讓他不要哭,他偏偏越哭越大聲,真的太讓人頭痛了!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說: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這話太對了。

不哭不鬧的孩子,總被拿來表揚很乖,父母覺得自己教養有方。

可是,哭哭啼啼的孩子,不止會讓我們覺得手足無措,尤其在大庭廣眾面前,當我們無法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時,這種無力讓我們感到極度心煩、挫敗,難堪、憤怒,更怕別人覺得我們管不好教不好孩子。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於是我們習慣了對孩子這樣說話:

就知道哭哭哭,有什麼好哭的;

這麼大了還哭鼻子;

一個男孩子,動不動就哭,害不害臊?

你再哭,我(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啊;

你不哭,我就答應你……


孩子一哭,我們自然會煩躁、不安甚至惱火……一開始,會試著安慰“不要哭了,乖”,可是哄完沒用的話就會開始大喊大吼,甚至武力解決。

當然,還有一種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只要你不哭,我什麼都答應你。

可是,我們好像都忘記了,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哭泣。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學會的就是哭。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哭代表了孩子不同的需求。

在1歲以內,孩子的哭是發出“我冷了”、“我熱了”、“我尿溼了”、“我困了”、“我怕”等一系列生理和情感的信號。

當他們到達2歲左右,開始進入Terrible Two,獨立意識的崛起卻因為語言發展的限制讓他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於是,就用哭來表達。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為什麼大人很少哭?因為合理控制情緒,是一個成年人的基本素養。

對啊,可是孩子卻不能,因為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遠遠不夠。

研究顯示,孩子要到18-20歲左右才能擁有相對完善的情緒控制能力。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儘管知道了真相,但我們真的還是很討厭孩子哭啊。

為什麼?有一個很戳心的解釋是:其實你就是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面對孩子哭,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這裡給大家提個醒,閨蜜33歲患乳腺癌:處理不好情緒,真能要命!點擊閱讀

不要對孩子的哭泣表示出緊張、排斥、反感,甚至覺得丟臉,當你從心底裡認為這是孩子再正常不過的一種情緒發洩時,可以進行第二步了。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看著孩子哭,對,不要打斷,更不要急躁地重複“別哭了”、“不準哭”之類的話來壓制孩子的情緒。

然後蹲下來,好好拍拍背,抱抱孩子,用行動告訴他:無論發生什麼,媽媽一樣關心你。這樣比較能有效安撫到孩子。

當孩子哭聲輕微慢慢停止哭泣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聊聊哭的原因,然後啟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哭是因為丟失了心愛的玩具,讓他們思考哪裡會是丟失的最終地點,有可能的話我們協助孩子尋找,不管找到還是找不到。最終我們要通過這件事要孩子吸取教訓,想辦法避免發生類似的情況。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見啥要啥,想得到商場裡一件昂貴的玩具,那麼就要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大家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一哭二鬧三打滾,3招不讓孩子胡亂買》這篇文章。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電影《頭腦特工隊》。裡面有五個情緒小人,樂樂總是陽光樂觀,憂憂總是消極悲傷,怕怕膽小畏縮,怒怒脾氣火爆,厭厭固執又挑剔。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我們總以為負面情緒好像沒什麼用,但這些都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

怕怕能讓我們時刻審視自己所處的位置,冷靜思考,保護安全。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怒怒則為我們爭取公平待遇,在我們畏縮時給我們勇氣。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厭厭是內心誠實又固執的小孩,她挑剔的品味正是為了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喜好。


“不許哭!”,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原來這麼大!



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才構成一個鮮活的我們啊。

所以啊,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不止在快樂的時候可以大叫,更可以在難過時的捶胸哭喊,合情合理。

無論如何,記得溫柔地告訴孩子:有想法就訴說,有情緒就表達。只是,我會幫助你慢慢學會理解和控制。

嗯, “It’s OK to be sad”。

【關於我們】

微信關注公眾號“包媽課堂”,給你更多科學權威育兒知識/母嬰用品評測。

相關推薦

推薦中...